到2245年,世界一半的物質將是信息

2020-09-27 計算機世界

(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出品)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認為,由於創建和存儲數字信息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資源,因此,數據應該被視為是物質的,而不僅僅是看不見的1和0。


一位大學學者建議,數字內容應該與氣體、液體、等離子體和固體一起被視為是物質的第五種形態。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高級講師Melvin Vopson在《AIP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信息災難」的文章,他認為,由於以物理和數位化的方式來創建、存儲和分發數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數據已經進化,現在應該被視為物質。

Vopson還聲稱,數字比特正在逐漸淹沒地球,最終將超過原子數量。

把數字信息視為物質的想法是建立在一些現有數據點基礎上的。Vopson引用了IBM的一項估計,發現每天以2.5萬億字節的速度創建數據。他還考慮了每英寸超過1兆比特的數據存儲密度,以比較比特和原子的大小。

據發布Vopson研究報告的媒體報導,假設數據生成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那麼,「大約150年後,比特的數量將等於地球上原子的數量。」

媒體報導:「大約需要130年的時間,維持數字信息創建所需的能量將相當於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所有能量,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物質將轉化為數字信息物質。」

Vopson補充道,新冠病毒疫情提高了數字數據創建的速度,並加速了這一過程。

Vopson在論文中提醒即將出現的飽和點:「即使假設未來技術進步能夠使比特大小縮小到更接近原子本身的大小,數字信息量也將超過地球的大小,從而導致我們所定義的信息災難。」

Vopson曾是希捷科技公司的研發科學家,他說:「事實上,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危機。」

並非只有Vopson一個人在研究信息不是簡單的看不見的1和0這一概念。據媒體報導,Vopson借鑑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質能比較理論,Rolf Landauer將熱力學定律應用於信息的工作成果,以及數字比特的發明者Claude Shannon的工作成果。

Vopson說:「當人們把信息內容引入現有的物理理論中時,就像在物理學中建立了另外一個維度。」

他的論文總結說,數字信息的增長几乎不可阻擋,這「將消耗地球上的大部分電力,導致倫理和環境問題。」

有趣的是,Vopson還指出,如果正如他所預測的那樣,地球未來的物質主要是由信息比特組成的,並且有足夠的能量來實現,那麼「我們可以設想未來世界是由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是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

相關焦點

  • 到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換為數字信息質量
    當我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銅,矽和鋁等資源為大型計算機廠供電並處理數字信息時,我們的技術進步是將地球物質從物理原子重新分配到數字信息-物質的第五種狀態,以及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這是我們進化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數字位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主要是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
  • 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當我們燃燒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開採金屬資源銅、矽和鋁等來維持大量的計算機處理器正常運轉,並進行海量的數字信息分析操作時,我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一在科技上的進步,計算機的引進與數據化的滲透,正在重新分配改造地球上的物質:將它們從物理原子轉換到數字信息的形態——也就是物質除了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以外的第五種狀態。
  • 研究人員表示,到 2245 年信息量可能佔世界質量的一半
    他還將每英寸超過 1 太比特(terabit)的數據存儲密度考慮在內,將比特的大小與原子的大小進行比較。假設數據生成量每年增長 50%,根據宣布 Vopson 研究的 媒體發布 ,「比特的數量將在大約 150 年內等於地球上的原子數量。」
  • 地球正在被「比特」化,2245年或將喪失一半的質量
    他認為,雖然信息是無形的,但信息可能是有質量的。「二向箔」毀滅了太陽系,而人類發明的「比特」可能會吃掉地球。當前全球數字信息的總量大約是10²¹比特,且在迅猛地增長著。這其中有90%是最近10年才產生的。假設數字內容每年的增長率為20%,那麼350年後,地球上的「比特」總量將比組成地球的原子總量(大約是10⁵⁰)還要多。
  • 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原子存儲著數字數據
    信息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意外的是,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觀察了數據隨時間的增長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 「信息災難」理論:2245年,地球一半質量轉化為數字信息
    然而,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就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信息可能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來自於一項新研究,研究者對數據隨時間的增長進行了觀察,並提出了這種增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生活在信息無比豐富的時代。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信息災難」即將來臨?150年內數字比特數量將超過地球原子數量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字比特的數量將在150年內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有科學家警告「信息災難」即將來臨。該研究稱,到2170年,世界將「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將會有133的12次方(133後面有48個0)個比特存在——與地球上原子的估計數目相同。然而,支持信息傳遞所需的能量將等於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所有能量,這將對環境方面的擔憂。根據這份報告,到2245年,數字內容的質量也將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大約為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6 x 10的24次方)公斤。
  • 信息大爆炸或將威脅人類?屆時改變一半地球?看看這理論合不合理
    在瑞典華為技術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電力將用於信息方面,包括消費設備、數據中心和通信網絡的用電量。根據能量和質量可以互相轉換這一原理,我們可以估計出每年生成的信息,重量是多少。目前每年能生成233公斤的信息,這沒多重。但信息量是以指數級爆炸增長的,假設信息每年比前年多50%,再過225年,生成的信息質量將是地球質量的一半!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根據 IBM 估計,現在地球上每天產生的數字信息是 2.5 × 10 字節。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過去的 10 年,人類就製造了地球上 90% 的信息。也許我們正在改變地球存在的形態,卻不自知。1947 年,第一個電晶體誕生。從此地球上有了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它的基本單位是比特。與之對應,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
  • 科學家研究稱,到2100年,世界一半的沙灘將消失
    研究人員周一警告說,到2100年,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會毀滅世界上一半的海灘。他們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報導說,即使人類減少了導致全球變暖的化石燃料的汙染,到那時地球上超過三分之一的沙質海岸線可能會消失,從而削弱大小國家的沿海旅遊業。
  • 2245年,地球的一半成為虛擬數據,你還分得清虛擬和現實嗎?
    在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分得清虛擬和現實,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的真實數據,也就是原子數據,遠遠大於虛擬數據。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數字數據誕生,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普及的今天,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人類生產了全球90%的數字數據,並且這一數據還在以指數倍增長。
  • 世界的本源:物質、能量、信息
    人類通過科學認識世界,也是尊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認識路徑的。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世界的本源不僅是物質、能量,還有信息。世界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構成的。一、人類對世界本源第一亇認識成果:世界是物質的。
  • 暗物質得到證明,科學家經過努力捕捉到暗物質死亡前的信息!
    宇宙中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其實佔到宇宙的物質比重是極少的一部分。美女小倩手中的數據顯示,宇宙中暗物質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份額。可以說暗物質才是宇宙大世界的主導,相信這一點很多人覺得難以置信,可是宇宙產生到現在,確實暗物質的比例很大,甚至暗物質可能影響到宇宙的未來演化進程。
  • 從信息角度來看待物質世界
    信息技術:信息數據有0,1,計算法則有「與或非」,其中「與或」運算不可逆,消耗能量。物質世界:物質有可能有0,1,或者-1,0,1構成。而法則「與或非」蘊藏在-1,0,1的性質中。物質和法則是一體的。因為信息技術把信息和運算分開,所以可以利用信息來模擬世界,但並不知道世界規律。按照信息技術角度看待世界,物理規則應該分為可逆和不可逆,可通過耗熱輔助區分是否可逆。是否對稱,是否守恆,是否可逆。目前的物質的結構是什麼?
  • 英文外刊,研究表明,2100年世界上一半的海灘或將消失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 由於氣候變化,到2100年, 世界上多達一半的海灘可能會消失。熱膨脹是物質對溫度升高的反應。Water expands as it warms.水變暖時會膨脹。研究人員預計,到2050年, 海灘損失將在13%到15%之間By 2100, the projected losses are from 35 to 49.5 percent, or 95,061 to 131,745 kilometers of bea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