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出品)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認為,由於創建和存儲數字信息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資源,因此,數據應該被視為是物質的,而不僅僅是看不見的1和0。
一位大學學者建議,數字內容應該與氣體、液體、等離子體和固體一起被視為是物質的第五種形態。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高級講師Melvin Vopson在《AIP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信息災難」的文章,他認為,由於以物理和數位化的方式來創建、存儲和分發數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數據已經進化,現在應該被視為物質。
Vopson還聲稱,數字比特正在逐漸淹沒地球,最終將超過原子數量。
把數字信息視為物質的想法是建立在一些現有數據點基礎上的。Vopson引用了IBM的一項估計,發現每天以2.5萬億字節的速度創建數據。他還考慮了每英寸超過1兆比特的數據存儲密度,以比較比特和原子的大小。
據發布Vopson研究報告的媒體報導,假設數據生成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那麼,「大約150年後,比特的數量將等於地球上原子的數量。」
媒體報導:「大約需要130年的時間,維持數字信息創建所需的能量將相當於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所有能量,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物質將轉化為數字信息物質。」
Vopson補充道,新冠病毒疫情提高了數字數據創建的速度,並加速了這一過程。
Vopson在論文中提醒即將出現的飽和點:「即使假設未來技術進步能夠使比特大小縮小到更接近原子本身的大小,數字信息量也將超過地球的大小,從而導致我們所定義的信息災難。」
Vopson曾是希捷科技公司的研發科學家,他說:「事實上,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危機。」
並非只有Vopson一個人在研究信息不是簡單的看不見的1和0這一概念。據媒體報導,Vopson借鑑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質能比較理論,Rolf Landauer將熱力學定律應用於信息的工作成果,以及數字比特的發明者Claude Shannon的工作成果。
Vopson說:「當人們把信息內容引入現有的物理理論中時,就像在物理學中建立了另外一個維度。」
他的論文總結說,數字信息的增長几乎不可阻擋,這「將消耗地球上的大部分電力,導致倫理和環境問題。」
有趣的是,Vopson還指出,如果正如他所預測的那樣,地球未來的物質主要是由信息比特組成的,並且有足夠的能量來實現,那麼「我們可以設想未來世界是由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是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