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表示,到 2245 年信息量可能佔世界質量的一半

2020-09-09 Linux中國

根據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的說法,由於創建和存儲數字信息所使用的能源和資源數量,數據應該被視為物理的,而不僅僅是看不見的一和零。

• 來源:linux.cn • 作者:Patrick Nelson • 譯者:Xingyu.Wang •

(本文字數:1371,閱讀時長大約:2 分鐘)


一位大學學者建議,數字內容應該與氣體、液體、等離子體和固體一樣,被視為第五種物質狀態。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高級講師、發表在《AIP Advances》雜誌上的《 信息災難 》一文的作者 Melvin Vopson 稱,由於以物理和數字方式創建、存儲和分發數據所使用的能量和資源,數據已經發生了演變,現在應該被視為質量。

Vopson 還聲稱,數字比特正在走向壓倒地球的道路,最終將超過原子的數量。

給數字信息分配質量的想法建立在一些現有數據點的基礎之上。Vopson 引用了 IBM 的一項估計,發現數據每天以 2.5 萬億字節的速度產生。他還將每英寸超過 1 太比特(terabit)的數據存儲密度考慮在內,將比特的大小與原子的大小進行比較。

假設數據生成量每年增長 50%,根據宣布 Vopson 研究的 媒體發布 ,「比特的數量將在大約 150 年內等於地球上的原子數量。」

新聞稿中寫道:「大約 130 年後,維持數字信息創造所需的動力將等於地球上目前產生的所有動力,到 2245 年,地球上一半的質量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Vopson 補充說,COVID-19 大流行正在提高數字數據創造的速度,並加速這一進程。

他警告說,一個飽和點即將到來:「即使假設未來的技術進步將比特大小降低到接近原子本身的大小,這個數字信息量所佔的比重將超過地球的大小,從而導致我們所定義的『信息災難』。」Vopson 在 論文 中寫道。

「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這個星球,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危機,」Vopson 說,他是希捷科技公司的前研發科學家。

Vopson 並不是一個人在探索,信息並不是簡單的不可察覺的 1 和 0。根據發布的消息,Vopson 借鑑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質能對比;將熱力學定律應用於信息的 Rolf Landauer 的工作;以及數字比特的發明者 Claude Shannon 的工作。

「當一個人將信息內容帶入現有的物理理論中時,這幾乎就像物理學中的一切都多了一個維度,」Vopson 說。

他的論文總結道,隨著增長速度似乎不可阻擋,數字信息生產「將消耗地球上大部分的電力能源,從而導致道德和環境問題。」他的論文總結道。

有趣的是,除此以外,Vopson 還提出,如果像他所預測的那樣,未來地球的質量主要由信息位組成,並且有足夠的動力創造出來(不確定),那麼「可以設想未來的世界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他寫道。


via: www.networkworld.com

作者: Patrick Nelson 選題: lujun9972 譯者: wxy 校對: wxy

本文由 LCTT 原創編譯, Linux中國 榮譽推出

點擊「了解更多」可訪問文內連結

相關焦點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
  • 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假設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長,我們估計從現在起 350 年後,數字比特的數量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的數量。而 300 年後,維持這種數字生產所需的能耗功率將超過 18.5×10^15 瓦,即根據質能信息等效原理,數字信息質量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
  • 到2245年,世界一半的物質將是信息
    (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出品)一位理論物理學家認為,由於創建和存儲數字信息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資源,因此,數據應該被視為是物質的,而不僅僅是看不見的1和0。據發布Vopson研究報告的媒體報導,假設數據生成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那麼,「大約150年後,比特的數量將等於地球上原子的數量。」媒體報導:「大約需要130年的時間,維持數字信息創建所需的能量將相當於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所有能量,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物質將轉化為數字信息物質。」
  • 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原子存儲著數字數據
    信息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意外的是,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觀察了數據隨時間的增長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 到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換為數字信息質量
    當我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銅,矽和鋁等資源為大型計算機廠供電並處理數字信息時,我們的技術進步是將地球物質從物理原子重新分配到數字信息-物質的第五種狀態,以及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這是我們進化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數字位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主要是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
  • 「信息災難」理論:2245年,地球一半質量轉化為數字信息
    然而,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就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信息可能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來自於一項新研究,研究者對數據隨時間的增長進行了觀察,並提出了這種增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生活在信息無比豐富的時代。
  • 地球正在被「比特」化,2245年或將喪失一半的質量
    他認為,雖然信息是無形的,但信息可能是有質量的。「二向箔」毀滅了太陽系,而人類發明的「比特」可能會吃掉地球。當前全球數字信息的總量大約是10²¹比特,且在迅猛地增長著。這其中有90%是最近10年才產生的。假設數字內容每年的增長率為20%,那麼350年後,地球上的「比特」總量將比組成地球的原子總量(大約是10⁵⁰)還要多。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人類或已自創宇宙第五維度,信息質量將達地球質量一半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按照這個假設,信息成了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之外的第五維。兩百多年後,人類創造的全部信息,其比特數就將等於地球原子總和,質量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從而造成類似世界末日的信息災難——奇點離我們可能已越來越近。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信息」就是第五種物質形式(前四種是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而且可能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形式。作者還預測了這樣一個未來:當比特數超過了原子之後,我們就進入了 「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並用「信息災難」 來命名。
  • 信息如果有重量,超過地球一半會怎樣?
    「信息」就是第五種物質形式(前四種是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而且可能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形式。作者還預測了這樣一個未來:當比特數超過了原子之後,我們就進入了 「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位和計算機代碼控制的世界」,並用「信息災難」 來命名。
  • 科學家研究稱,到2100年,世界一半的沙灘將消失
    研究人員周一警告說,到2100年,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會毀滅世界上一半的海灘。他們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報導說,即使人類減少了導致全球變暖的化石燃料的汙染,到那時地球上超過三分之一的沙質海岸線可能會消失,從而削弱大小國家的沿海旅遊業。
  • 屆時改變一半地球?看看這理論合不合理
    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技術蓬勃發展,到了21世紀,電腦和手機的普及,讓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變得極為廉價,人類生產的信息量,正在經歷指數級飛躍。在瑞典華為技術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電力將用於信息方面,包括消費設備、數據中心和通信網絡的用電量。
  • 由於全球變暖到2070年世界上一半的熱帶植物物種可能難以發芽
    一項新的研究預測發現,由於全球變暖,到2070年,世界上一半的熱帶植物物種可能難以發芽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靠近赤道的熱帶植物可能感染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因為未來50年,許多物種因為氣候將要變得太熱,無法發芽。他們的研究分析了全球種子發芽資料庫中1300多個物種的近10000項記錄。
  • 研究發現2100年世界上一半的海灘或將消失
    據外媒報導,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或將導致世界上一半的沙灘消失。沙灘佔據了全球海岸線的三分之一以上,通常位於人口稠密的地區。但新的建築、海平面上升、颶風或颱風帶來的風暴潮都在侵蝕這些海岸線,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和基礎設施。
  • 150年內數字比特數量將超過地球原子數量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字比特的數量將在150年內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有科學家警告「信息災難」即將來臨。該研究稱,到2170年,世界將「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根據這份報告,到2245年,數字內容的質量也將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大約為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6 x 10的24次方)公斤。比特是支持計算和數字通信(包括Netflix等流媒體服務)的基本信息單位。IBM估計,目前數字內容的生產速度約為每天20萬億比特,僅過去10年就創造了全球多達90%的數據。
  • 研究人員發現有水存在的星球 距離地球僅40光年
    西媒稱,西班牙研究人員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地方發現一個有水存在的星球。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三年前,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一顆名為LHS 1140的小恆星的「宜居帶」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
  • 西班牙研究人員發現有水存在的星球 距離地球40光年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西班牙研究人員在距離地球僅40光年的地方發現一個有水存在的星球。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三年前,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一顆名為LHS 1140的小恆星的「宜居帶」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
  • 2245年,地球的一半成為虛擬數據,你還分得清虛擬和現實嗎?
    在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分得清虛擬和現實,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的真實數據,也就是原子數據,遠遠大於虛擬數據。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數字數據誕生,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普及的今天,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人類生產了全球90%的數字數據,並且這一數據還在以指數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