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術頭條(ID:SciTouTiao),編審:王新凱,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原標題《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信息,社交、工作、娛樂,一切都以數字信息為主。試想一下,未來地球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有實體的物質,而是一個一個的數字信息。
或許你認為,這種場景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如今正加速邁向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一個數位化的地球。
近日,AIP Advances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根據質能信息等效原理(The mass-energy-information equivalence principle)信息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意義上的、並佔主導地位的第五種存在形式(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體之外)。
如果科學家們的猜想得到證實,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根據方程原理計算,數據的位數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的總和,我們將構建一個「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的世界」,這個場景的到來,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災難」
自從 1947 年首次發現電晶體和 1956 年首次發現集成微晶片以來,我們的社會經歷了巨大的技術發展。在矽谷革命開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無線技術、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以及顯示技術、移動通信、交通和醫藥等方面的多項技術進步。
當我們燃燒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開採金屬資源銅、矽和鋁等來維持大量的計算機處理器正常運轉,並進行海量的數字信息分析操作時,我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一在科技上的進步,計算機的引進與數據化的滲透,正在重新分配改造地球上的物質:將它們從物理原子轉換到數字信息的形態——也就是物質除了液體、固體、氣體和等離子以外的第五種狀態。
事實上,數字信息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科技公司的靈魂支柱。
按時間順序列出了一些關鍵的技術裡程碑,它們促成了當今數字信息生產的快速和不可阻擋的增長趨勢。
IBM 估計,目前數字內容生產的速度大約是每天 2.5 萬億數字數據字節(2.5×10^18 字節或 2.5×10^9 Gb)。由於 1 字節是由 8 位數字信息組成的,地球上每天產生的位的總數是 2×10^19。
假設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長,我們估計從現在起 350 年後,數字比特的數量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的數量。而 300 年後,維持這種數字生產所需的能耗功率將超過 18.5×10^15 瓦,即根據質能信息等效原理,數字信息質量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
屆時,除了現有的全球挑戰,如氣候、環境、人口、糧食、健康、能源和安全,我們估計還要面對這個星球上的另一種特殊事件,即信息災難。
質能信息等效原理
2019 年,Melvin Vopson 利用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質能等效性制定了一個原理,假設信息像其他物質一樣在質量和能量狀態之間移動。
「質能信息等效原理建立在這些概念之上,並開闢了一個巨大的新物理領域,特別是宇宙學領域,」他說,「當一個人將信息內容引入現有的物理理論時,它幾乎就像是物理學中所有事物的一個額外維度。」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概念,根據文章中闡述的思想,我們可以這樣來探討這些含義: 試圖想像一下,信息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狀態,而是物理的。
早在 1961 年,Rolf Landauer 首先提出了熱力學和信息之間的聯繫。Landauer 預測,擦除信息需要消耗能量,最小單位為 kBT·ln(2),其中,kB 是玻爾茲曼常數,T 是存儲信息的溫度。質能信息等效原理本質上,將一點信息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抽象的信息粒子,沒有電荷,沒有自旋,靜止質量,滿足 mbit = (kBT·ln(2))/c2,其中 c 是光速。
事實上,有人提出,信息不僅是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等物質的第五種形式,而且可能是宇宙中物質的主要形式。
傳奇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認為宇宙由三部分組成:粒子、場和信息。事實上,惠勒提議從資訊理論的角度重新構建整個物理學。此外,其他科學家也獨立估計了一些信息的質量,而宇宙的信息內容一直是新理論和新想法的核心部分,包括黑洞和全息原理、計算宇宙、湧現的引力和量化的慣性。
由於能量守恆,需要輸入相同值的能量 kBT·ln(2)來創建一點信息,這就是所謂的蘭道爾原理。從熱力學的角度出發,人們很自然地會問,是什麼力量被消耗了,才能支持我們完成如此大量的數字內容處理?
事實上,消耗的電量佔了很大一部分。根據一份關於全球用電量的估算報告顯示,到 2030 年,通信技術將佔用全球 51% 的用電量。
創建數字信息所需的電量逐年增加,與當今地球能耗做對比
利用質能信息等效原理,室溫下一個數字位信息的靜止質量為 mbit = 3.19×10−38 kg,從而我們可以估算出現在每年在地球上創造/轉換了多少信息量。
假設一個保守的數字內容創造的年增長率為 1%, 根據原理方程,研究人員估計,它將在 3150 年完成第一個 1 公斤的數字信息質量的累計,並在 8800 年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的。而當增長率變為 5%、20% 和 50% 時,這些數字將變得更加極端。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數字內容生產以 5% 的速度增長,在 675 年後出現第一個 1 公斤的信息質量,1830 年後達到半個行星的質量。同樣,以 20% 和 50% 的增長率計算,1 公斤信息質量的時間分別為 188 年和 50 年,地球質量一半的時間分別為 495 年和 225 年。
本質上,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數字信息生產每年增長率維持在 50%;到 2070 年,我們將有 1 公斤的數字內容存儲在地球上所有的傳統和雲數據存儲中心和端點,如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物聯網設備,到 2245 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由數字信息質量構成。
「科技災難」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數字信息的增長似乎真的不可阻擋。」Vopson 說,「根據 IBM 和其他大數據研究機構的數據,當今世界 90% 的數據都是在過去 10 年裡創建的。在某種程度上,當前的 COVID-19 大流行加速了這一進程,因為使用和生產的數字內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危機。」Melvin Vopson 研究了推動數字進化的因素。他表示,數據的數量、產生數據的能量以及物理和數字質量的分布將很快淹沒這個星球。
例如,利用目前的數據存儲密度計算,每年產生的比特數和比特的大小與一個原子的大小相比,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長,大約 150 年後,比特的數量將等於地球上原子的數量,大約 130 年後,維持數字信息創造所需的能量將等於目前地球上所產生的所有能量。
屆時,驚人增長的數字信息將達到一個奇點,人類創造的數字信息比特數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與此同時,單單數字信息生產就會消耗掉地球上大部分的能源,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和環境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尋找到解決地球上有限能源的辦法,我們甚至可以設想未來的世界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控制。
雖然 2019 年提出的質能信息等效原理尚未得到實驗驗證,但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在不遠的將來,我們這顆行星的大部分質量將由信息組成。
而這場「信息危機」的發生,也將僅僅是時間的問題。
參考文獻:
The information catastrophe,AIP Advances 10, 085014 (2020);https://doi.org/10.1063/5.0019941
Digital content on track to equal half Earth’s mass by 2245. (n.d.). EurekAlert! Retrieved August 12,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8/aiop-dco080620.php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術頭條(ID:SciTouTiao),編審:王新凱,題圖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