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新奇言論:幾百年後,網絡數據將超過地球原子總數

2020-08-14 姿勢分子knowledge

最近幾百年來,人類的科技水平呈指數級發展,地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裡我們說的日新月異,既包括正面的變化,也包括負面的改變。我們都知道,由於環境保護力度跟不上人類工業發展的步伐,我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空氣汙染、溫室效應、氣候惡化……

從環保的角度來說,我們只能做預後的彌補工作,通過開發新能源、節能減排等手段來挽救地球環境。與此同時,也有科學家預見到了另一項可能出現的危機——信息災難。幸運的是,我們的信息發展速度還沒有快到超過地球的承受能力,因此目前還沒有導致危機;更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提前預見到了可能出現的危機,現在也能夠冷靜地思考如何去預防危機的出現。

說到信息危機,我們就要追溯回上個世紀60年代。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羅夫·蘭道爾(Rolf Landauer)所提出的一個著名理論——蘭道爾理論

所謂的蘭道爾理論,實際上是指出了計算理論的能耗下限。它是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理論,告訴我們:不論是寫入還是刪除一個比特的信息,都會導致系統的熵有k·T·ln2的改變,其中k是玻爾茲曼常數,T是系統的熱力學溫度,ln是自然對數。

正是因為受到了蘭道爾理論的啟發,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員梅爾文·沃普森聯想到了今天的信息技術發展,並產生了對信息災難的擔憂。由於人類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我們正在一點點消耗著地球的質量。「我們真的是在無意識中一點點改變著地球,這是一次看不見的危機。」他說。

他在去年的時候,就提出了質量-能量-信息等價原理。在這個理論中他指出:數字信息不僅僅具有物理性質,甚至還有可量化的質量屬性。也就是說,信息數據也具有一定的質量。

根據他的理論分析,當一個數據存儲設備增加哪怕1個比特的信息時,也會比沒有這個比特的信息所需要的質量多一點點。雖然這個質量的增加小得似乎微不足道,但仍是可以測量的,而且在龐大的基數之下,會導致戲劇性的變化。

不過,他的這個質量-能量-信息等價原理,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確認。即便如此,他依然對自己的理論非常有信心,並且在去年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如果他的理論成立,未來我們將會面臨怎樣的危機(以下所有推導都是在假設這個理論成立的前提下計算的)。

首先,他參考了IBM的數據。根據該公司的估算,世界上每天會新增250億億字節的數據,相當於每年增加7.3*10^21比特量級的數據(注意,這已經不是最新的數據了)。

按照人類製造的數據每年增長20%來計算,這個指數級的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變得越來越驚人。如果質量-能量-信息等價原理真的成立,那麼大約在350年後,人類創造的比特數甚至將要超過地球所有原子的數量!

顯然,如果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人類是堅持不到350年後的。因為要維持這些數據,我們是要消耗電力的。因此,早在人類把地球的全部原子都轉化到為數據服務之前,人類的電力系統恐怕就已經崩潰了。

而能量的消耗還不是最值得擔心的,真正讓人感到焦慮的,是質量問題。

假設現在每年新增的數據量為Nb,n年後新增數據量為Nbits(n),f為每年相較前一天多增加的比例,則有如下公式:

沃普森首先做了一個非常保守的估算:假設人類的網絡數據增量為每年1%(f=0.01),那麼人類創造第一公斤數據信息質量用了大概3150年的時間。接下來的計算非常驚人,大約在8800年後,人類創造的所有數據所需消耗的質量將會達到地球總質量的一半。

顯然,這個增速的確是十分保守。當他將這個增長的速率修改為5%、20%以至於50%的時候,最終得到的結果就變得非常極端。我們誇張地採用50%的數據來分析,如果我們真的有這樣的數據增長速度,那麼僅僅225年後,其所佔據的質量就會達到地球的一半。

(圖片說明:沃普森預測的數據信息質量增加模型)

當然了,所有這些推論,都是建立在他的那個質量-能量-信息等價原理成立的情況下。這裡面所提到的一些抽象概念,也未必就會完全像方程式中那樣與現實世界相對應。

至少沃普森本人對這個理論還是比較有信心的。「既然狹義相對論和蘭道爾原理都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了,所以這個新的原理最終被證實的可能性非常高,儘管它目前仍然還只停留在理論上。」

除了希望自己的理論被證實之外,沃普森還希望這些研究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參與到這方面的研究中來。在這個領域,可能還有巨大的秘密等著人類去發現。

不管怎麼樣,能夠注意到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是好的。當然,我們不可能真的為了數據信息就消耗掉地球大部分質量,但是也許當資源緊缺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資源枯竭的危機。不過,到那個時候,如果真的出現了這個情況,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對其他星球資源的開發。

誰能想到,未來我們如果真的開發戴森球,可能是為了獲取質量來承載更多數據信息!

相關焦點

  • 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原子存儲著數字數據
    信息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意外的是,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觀察了數據隨時間的增長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 150年內數字比特數量將超過地球原子數量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字比特的數量將在150年內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有科學家警告「信息災難」即將來臨。該研究稱,到2170年,世界將「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將會有133的12次方(133後面有48個0)個比特存在——與地球上原子的估計數目相同。然而,支持信息傳遞所需的能量將等於目前地球上產生的所有能量,這將對環境方面的擔憂。根據這份報告,到2245年,數字內容的質量也將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大約為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6 x 10的24次方)公斤。
  • 南極冰架加速變薄或將坍塌;英國造出20年後上班族模型
    圖片來源:《自然》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稱,美國科學家團隊詳述了腸道菌群的破壞會如何影響學習行為。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4日發表的一項氣候學研究,一份跨越6千年的冰川記錄顯示:幾百年來,南極半島東部的冰架一直在變薄,這或將導致冰架坍塌。
  • 科學家發現秘密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顛覆認知
    原子則是物質的基本組成結構,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兩者本是沒有任何聯繫的,但是科學家卻是通過實驗將兩者聯繫在一起。那麼宇宙和原子到底有著什麼相似之處,能夠讓科學家們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呢?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一聊「人類被禁錮?科學家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發現驚人秘密,顛覆認知」。
  • 科學家:太陽15年後"休眠" 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 臺媒稱,科學家警告,地球很可能在15年後進入「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據臺灣東森新聞網7月13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聲稱已破解了預測太陽活動周期的法則,並且預言在2030年至2040年間,太陽活動會減少六成,導致太陽「休眠」,屆時地球可能會出現「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現象,俗稱「小型冰河期」。
  • 地球人口總量已經超過77.8億!地球上一共出現過多少人類?
    如果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那後果將不堪設想,考慮到如今越來越發達的醫療條件,人們的平均壽命正在不斷提高。科學家們預計在130年後,人口數量就會超過地球的生態承載極限,屆時人類的生存質量即將面臨嚴峻挑戰。地球的生態極限是什麼?就是指在考慮環境、生態、資源、糧食等各方面後,地球能夠養活的人口總數。
  • 上帝粒子研究數據顯示:幾百億年後宇宙有災難
    科學家根據數據計算得出,數百億年後宇宙將有災難 網絡圖片  發現被稱作「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2012年最重要的科學進展之一。不過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基於相關發現中所獲數據的計算產生了一個壞消息,即宇宙可能會在數百億年後面臨一場災難。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如果科學家們的猜想得到證實,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根據方程原理計算,數據的位數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的總和,我們將構建一個「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的世界」,這個場景的到來,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2245年,地球質量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如果科學家們的猜想得到證實,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根據方程原理計算,數據的位數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的總和,我們將構建一個「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的世界」,這個場景的到來,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2021年將成史上過得最快的一年,最短的一天在7月|地球
    以地球自轉一天為一個天文日,自有記錄以來最快的 28 天都發生在 2020 年,而科學家預測 2021 年地球轉動速度還會進一步加快,讓我們見證有記錄以來過得最快的一年。  時間都去哪了?  說好的一天 24 小時,怎麼就變短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時間是如何測算的。
  • 聯合國報告:7年後印度人口總數將超中國
    原標題:聯合國報告:7年後印度人口總數將超中國   聯合國21號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報告,報告指出世界人口每年增長約8300萬人。並預測,到2030年世界人口將從現在的76億上升至86億,印度將在2024年首次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報告同時指出,近年來,在世界幾乎所有地區,生育率均出現下降,較低的生育率還導致人口老齡化。
  • 科學家在新型巨原子裡再塞進了170個小原子
    儘管原子已經很小,但其內部仍有一定的空間。 不過現在,奧地利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其中塞入了更多的東西,創建了一種塞滿了其它原子、被叫做「巨型原子」的新物質狀態。 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與環繞它的電子間有少量的空隙。根據原子種類的不同,其軌道約有幾百納米寬。
  • 科學家將原子放大後,發現了宇宙暗藏的秘密
    因為這個發現科學家十分高興,都期盼著能夠研究出超光速的飛船,這樣的話我們就能輕鬆飛出太陽系去其餘星系航行了。但是越是研究這樣的飛船,我們就越是發現,其實光速是無法超越的。就連愛因斯坦都表示,沒有飛船的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甚至是超越光速,但是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即使我們達到了光速,也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 科技進步與「信息災難」:2245年地球的一半將轉化為數字信息質量
    如果科學家們的猜想得到證實,最終,我們將達到一個完全飽和的點,根據方程原理計算,數據的位數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的總和,我們將構建一個「主要由計算機模擬並由數字比特和計算機代碼主導的世界」,這個場景的到來,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最重元素 原子量超過292
    超重元素Unbibium原子量超過292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比先前任何元素都要重的超重元素自然存在於地球巖石中嗎?一支物理學家小組表示他們已經在自然礦物精製的溶液中發現了少量特別重的原子。但其他科學家表示懷疑。 目前所知在自然界存在的最重元素是鈾,但只包含92個質子。在實驗室裡,物理學家設法製造了原子序數為118的人造原子,但它們全都高度不穩定。而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安諾·馬裡諾夫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釷(原子序數為90)的純溶液,首次觀察到自然條件下存在的超重元素。
  •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氣態銣原子的速度分布數據,證實了1995年發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獨特的微重力環境下製造了一種新奇的物質狀態,並以此來探索量子世界。這是由愛因斯坦與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在1924年預測,並由沃爾夫岡·克特勒、埃裡克·康奈爾及卡爾·威曼所領導的團隊,在1995年首先通過實驗製造出來的物質狀態。當一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原子開始聚集在一起,表現得如同一個巨大的「超級原子」。這是一種氣態的、超流性(完全缺乏黏性)的物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 英國科學家:隔離或致免疫力衰弱,應該放鬆隔離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自疫情暴發以來,英國科學家曾拋出過如「群體免疫」等「不尋常」的理論。就在最近,又一位英國科學家提出了「隔離或致使免疫力下降」的說法,認為長期隔離是危險的。 值得一提,這位科學家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開始,就反對隔離政策,甚至曾公開表示「想看看病毒到底傳播多廣」,「我們能堅持多久」。
  • 英國科學家神言論:隔離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觀察者網本月28日報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印裔牛津大學理論流行病學教授蘇尼特拉·古普塔警告稱,長期隔離會讓公眾遠離病菌,這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使人們易於感染未來的新流行病。為了證明自己的言論,她還拿1918年大流感舉例,指出當時全球並沒有連接在一起,就相當於是隔離狀態,但最終卻死了幾千萬人。
  • 霍金再發驚人言論 地球200年內毀滅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近日發表驚人言論——地球將在兩個世紀內毀滅,而人類想要在未來繼續生存下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移民外星球。  kelin_f:毀滅的可能性極小,但過度的挖掘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極高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都可能導致200年後的地球與現在相比,更加的面目全非。  superjpl:照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來看,恐怕最多也就200年吧!不見得地球會毀滅,但是人類這個物種估計會毀滅或者變異。
  •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質量超過地球的3倍
    中新網11月15日電 綜合報導,14日,英國期刊《自然》雜誌上發布了一項研究,科學家宣稱在附近一顆恆星的軌道上,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這顆「超級地球」有多大?它的質量超過地球的3倍。那它有多冷?它的氣溫約是零下238度。超級地球一般是質量大於地球的行星,但不像太陽系中海王星和天王星那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