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6年6月上旬,陸軍第13集團軍某旅組織30餘個黨支部開展軍事體技能綜合競賽活動。此次活動以黨支部為競賽單元,設置牽引橫越、水中運送圓木、背沙袋越野、專業操作等10餘個訓練科目,突出檢驗錘鍊戰鬥體能、作戰技能、組織指揮、團隊協作、戰鬥精神。(中新社記者 高效文 攝)(本圖可查看/保存大圖)
■「六戰一體」武統臺灣
由於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且「臺獨」動作不斷,相當一部分大陸民眾對和平統一臺灣失去信心和耐心,「武統」臺灣的聲勢日漸高漲。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不顧中方反對,籤署了鼓勵美臺官員互訪的「臺灣旅行法」,使得兩岸關係再度成為焦點。因此,大陸是否有信心有能力以最小的代價迅速攻佔臺灣,是海峽兩岸都關心的問題。我根據個人的思考,從軍事角度分三篇來回答這個問題,本篇是《「六戰一體」武統臺灣》,第二篇是《不用三天拿下臺灣》,第三篇是《「臺獨」頭頭哪裡逃》。 本篇先來談「六戰」。
第一是火力戰。火力準備階段,三波以火炮飛彈為主的火力突擊,加上三波航空兵火力的補充打擊,據計算機仿真,應摧毀臺方1/3重要目標,並壓制其它重要目標和一般目標,使其48小時內失去使用功能。爾後由察打一體無人機臨空監視、消滅零星復活火力。
在進攻過程中,如遇臺軍反突擊、逆襲,堅守防禦要點、支撐點,則無須強攻,只須召喚上級火力摧毀之。「上級火力」可有我岸遠程火箭炮、戰術航空兵、陸軍航空兵、艦炮艦導火力,特別堅固的地下設施由飛彈(鑽地彈)反覆打擊。因此,在以合成營為骨幹構成的突擊群中,有炮兵前方觀察所、空軍引導和指示目標小組、陸航指揮組、艦炮火力指示等有關人員。在我岸相應位置,部署X個遠火旅,其中瞄準臺灣北部X個旅,南部X個旅,東部X個旅,X個旅作為火力預備隊,負責72小時不間斷火力支援;護送我登陸兵向縱深攻擊前進,摧毀沿途頑固堅守之敵,直至奪佔預定目標。
據我所知,我軍有遠程火箭彈x萬發,轟擊數百個標定目標綽綽有餘。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韓戰美軍有個「範弗裡特當量」,簡單說就是根據需要,炮彈隨便打,用火力密度和強度最大程度地殺傷對方,減少我方兵員損失。根據「範量」,把一次戰鬥一般消耗1-3個基數的彈藥,猛增到20-30個基數。當年上甘嶺戰鬥,把我山頭陣地削低兩米,就是「範量」起的作用。我志願軍吃了「範量」很大的虧,傷亡重大,以致第四第五戰役進展艱難。對臺作戰,我軍也將要使用類似的概念,只要火力能用上的地方,絕不會讓我官兵前出。據計算機仿真,我軍官兵傷亡不會大於一個中等烈度的地震,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
第二是目標戰,俗稱「點穴」。 現代登島作戰,並不需層層打擊,層層推進,形成明顯戰線,逐次佔領敵方防禦地域。而是戰前根據目標性質,可分為「摧毀目標」、「壓制目標」、「奪佔目標」、「監控目標」、「暫時保留目標」等。美軍確定朝鮮(120萬兵力)有700餘個打擊目標,那麼臺軍只有約20萬軍隊,充其量也就200-300個目標。把這些目標編成目錄,包括目標性質、精確座標、打擊要求、打擊方式方法、所需兵力兵器彈藥器材等。戰前任務部隊對各自目標細細加以研究,反覆演練和重難點攻關,得出對每個具體目標的最佳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