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劍指蒼穹)
陸徵祥:弱國無外交,籤署《21條》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
陸徵祥,1872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家庭,父親非常開明和務實。8歲時,母親去世,父子二人相依為命。
陸徵祥13歲考入培養外語人才的上海廣方言館,21歲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推薦入北京的同文館深造,尤精俄文。1894年(22歲),陸徵祥被任命為駐俄國聖彼得堡使館的四等秘書兼翻譯。
由於他外文水平好,很得公使許景澄的賞識。從此,陸徵祥拜在許景澄門下,「學習外交禮儀,聯絡外交使團,講求公法,研究條約」,很快升到二等參贊。
1899年2月(28歲),陸徵祥和大他16歲的比利時女子培德結婚,並相愛一生。1905年(34歲),陸徵祥升為駐荷蘭公使。
1911年,陸徵祥又奉命赴俄任特使,後任駐俄公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陸徵祥聯合一些駐外使臣,電請清帝退位。
(陸徵祥)
1912年民國建立,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陸徵祥應邀回國,擔任臨時政府總理唐紹儀內閣的外交總長。陸徵祥走馬上任後,改外務部為外交部,並按照西方國家外交機構模式擬訂外交部組織法,制定了《外交部官制》。
6月,總理唐紹儀辭職,陸徵祥短暫任國務總理,不久辭職,仍任外長。此後,內閣數次更迭,陸徵祥也數次被「請」入閣復又出閣,幾度沉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袁世凱政府向日本提出撤軍要求。1915年2月2日,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了五號共計二十一個條款的要求,簡稱《二十一條》。
其中部分條款非常苛刻,如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擔任軍事和財政顧問;中國警察聘用日本顧問;中國軍隊武器從向日本採購等等。如果籤訂的話,將導致中國稱為日本附庸。陸徵祥臨危受命,被袁世凱起用為外交總長,負責對日談判。
(中日談判現場)
陸徵祥採用拖延戰術與日本人周旋,對條款中的每一條每一個字都全力爭取。同時,他還把條約的內容有意地透露出去,讓英美國家對日本施壓,迫使日本放棄了最「無恥」的第5號條款。
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並召回日本公民,軍艦遊弋東海,擺出一副大戰姿態。袁世凱政府無力抗爭,只好被迫同意,並定5月9日為國恥日。
5月25日(44歲),陸徵祥代表中國政府與日本籤訂了《二十一條》。其實最後籤訂的是《中日民四條約》,只接受了一至四號的部分要求,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已儘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
胡適稱這是弱國外交的勝利,日本內閣也因此而下臺。但隨著袁世凱稱帝,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陸徵祥也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前右為陸徵祥)
1917年8月14日,中國加入協約國,對德、奧宣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一戰結束,協約國獲勝,陸徵祥以外交總長的身份,率團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期中,列強無視中國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回國內,立刻引起全國反對,由此爆發了五四運動。留法學生也每天成群結隊地向中國代表團請願。
1919年6月28日(48歲),以陸徵祥為首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籤字,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籤字者。
巴黎和會後,陸徵祥辭去外交部長職務,留在比利時,照料生病的妻子。1926年4月26日,妻子培德在瑞士去世。陸徵祥傷心欲絕,看破紅塵。1927年10月(55歲),陸徵祥進入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出家為「洋和尚」,成為一名修道士。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陸徵祥主編《益世報海外通訊》,介紹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的情況。1940年,修道院被德軍充做軍營,陸徵祥被迫雲遊四方,到各地演說進行反對納粹。
1944年,盟軍解放比利時,陸徵祥才回到修道院。
(陸徵祥夫人培德女士)
1945年(74歲),抗戰勝利後,兩名中國記者採訪了陸徵祥。陸徵祥公開向全體中國人道歉,說:「我當年籤訂《二十一條》,雖是被迫,也是罪人。現在日本戰敗了,中國收回了主權,我極為高興。」
他提出了著名的警語:「弱國無外交,弱國無公義!」
1949年1月15日(78歲),解放戰爭正酣之際,陸徵祥走到了生命盡頭。臨終前,他仍然掛念著戰亂中的祖國,用力說出了兩個字——「中國」!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719篇作品,營員「劍指蒼穹」的第9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