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包括承認日本在山東的一切權益,旅順、大連的租界期限延長至99年,中國政府的公職人員必須聘用日本人等。
而面對如此不平等的條約,1915年中國外交官陸徵祥為何會在條約上簽字?寧願被人罵賣國賊漢奸走狗,也不為國家利益據理力爭,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加上國內袁世凱當政,時局錯綜複雜,內部沒有形成一致對外的力量。陸徵祥作為外交使者前往巴黎,在談判會議上已經盡所能為中國爭取最大利益,不過他深知弱國無外交的法則,最後還是籤訂了《二十一條》。
至此,中國近代外交史上又多了一個汙點。這個汙點不僅是當時中國人民心中的痛,也成為了中國歷史抹不去的傷痕。
陸徵祥只是不太圓滑,接下了這個爛攤子,讓自己一生背負賣國的罪名。
他汲取西方外交管理經驗,建立外交部,廢除了外交封建官僚制度,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他的這些改革,對中國外交發展影響深遠。
1915年,日本駐華使者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剛看完條約的袁世凱,也被其中內容震驚了。他當即召開會議,準備派外交官和日本談判,本選定孫寶琦為外交使者,奈何他能力太弱,不足以擔此大任。
袁世凱深知中國的軍事實力,如果和日本開戰,國家很有可能面臨被滅亡的風險。當時百姓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加上內戰,內憂外患的環境已經讓袁世凱退無可退。
日本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擺出《二十一條》,讓陸徵祥籤字,他本來堅定拒絕。可當時袁世凱為不斷對其施壓,加上日本步步緊逼,陸徵祥以一己之力無法和他們對抗,最終在條約上簽了字。
陸徵祥有一顆愛國之心,卻沒有救國的能力。他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百姓批他罵他,這些陸徵祥都獨自承受。
當時中國仍然保留著科舉制度,一般父母都會送孩子學堂,學習科考知識。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在當時也能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1863年,上海開辦廣方言館,致力培養外語人才。陸雲峰本想讓陸徵祥學習一門外語,方便出國學些本領,回國上海可以進入郵局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可以穩定下來。
由於在俄期間陸徵祥在外交事務上建樹頗豐,後受邀出任民國外交總長。陸徵祥主掌外交期間,推動外交制度改革,說服袁世凱廢除清代保舉制的任用方法,並明令禁止外交部任人唯親。
到此時為止,陸徵祥本來前途一片大好。如果不考慮民國混亂、腐敗的背景,或許陸徵祥在外交事務上的建樹會更大。不過時局不可更改,當時袁世凱一心想稱帝,復闢封建主義制度,這無疑和陸徵祥先進思想相違背。
後來國外時局也不太平,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比利時深受其害。比利時淪陷之時,陸徵祥年事已高。但他堅持在在比利時各地發表演說,揭露納粹的殘酷行徑。
而陸徵祥直至死亡之際,也沒能得到中國人民的原諒。如今中國早已走出落後挨打的陰霾,那段屈辱歷史成為了烙印在中國人心裡的痛。
中國近代史上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其中尤以《二十一條》最為荒誕。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中國本是戰勝國,在與日本籤訂的合約中,卻出現了許多利益轉讓條款。
日本通過《二十一條》,在中國進行資源、經濟掠奪。助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為以後日軍發動侵略戰爭埋下了伏筆。
實際上,條約籤訂主要是受當時國內外政局環境影響。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屬於勝利一方,卻沒有實地參與戰爭,國家政治、軍事實力和西方差距非常大。
《二十一條》籤訂的消息傳到國內,陸徵祥首當其衝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百姓不知道的是,陸徵祥其實只是個外交代理人,沒有實際權力。當時中國無論派誰去巴黎,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果。
他自稱是民族的罪人,年過七旬給全中國人民道歉,可見他心裡一直沒有放下這段屈辱歷史。陸徵祥人性本善,才懂愧疚,會反思,是中國人錯把他當成漢奸了。
臨時外交總長,籤訂屈辱條約
如果不是籤訂了《二十一條》,陸徵祥的外交風評是非常不錯的。當時陸徵祥從駐俄公使升任民國臨時外交總長,剛上任,就開始大刀闊斧改革。
在當時不良的政治環境裡,陸徵祥始終堅守信念,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職責,他的這些行為與許多官員格格不入。加上陸徵祥生性天真、善良,很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袁世凱政府在和日本斡旋之時,始終沒有爭取到具體條約談判的機會。袁世凱想盡辦法拖延時間,可是日本方面絲毫不退讓。
後來,袁世凱決定啟用陸徵祥為外交史者,前往巴黎和日本做最後談判。陸徵祥心中一直懷有治國救國的理想,知道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義不容辭接受了袁世凱的任命。
陸徵祥早前一直對甲午戰爭之後的條約極為不滿,對日本也非常敵視。可是袁世凱是親日派,此次前往巴黎,陸徵祥並不知道袁世凱也是推動籤訂《二十一條》的幫兇。
《二十一條》蓋棺定論後,陸徵祥知道已經無力回天。他身心俱疲,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愧對中國百姓,無法對他們做交代。
這之後,陸徵祥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他申請駐瑞士公使,此後再沒有返回國內。陸徵祥一片赤子之心被野心家利用,還因此斷送了外交工作上的美好前程。
身處在腐敗不堪的年代,陸徵祥的遺世獨立本就不受人歡迎。從接受袁世凱任命那一刻起,陸徵祥就該知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外交人才,致力外交革新
陸徵祥能夠走上外交之路,和他父親陸雲峰有很大關係。陸雲峰本是名基督傳教士,為人通達,務實,對兒子陸徵祥的教育也頗為自己的想法。
不過陸雲峰另闢蹊徑,他生性厭惡官場惡習,自然不想讓孩子走上科舉之路。於是他選擇自己在家教孩子,課本就是《新約福音》。
陸雲峰沒想到的是,陸徵祥後來走上了外交之路。當時駐俄公使許景澄非常欣賞陸徵祥,引領他進入外交部,隨後便留在了俄國擔任外交官員。
此外,他還對外交部人員重新考核,凡不是外語專業的人員,都不得從事外交工作。袁世凱侄兒本在外交部當閒職,陸徵祥考核要求發布之後,他隨之離任。
許多世家子弟想進入外交部工作,都被陸徵祥阻斷了路。陸徵祥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員。
外交部經過陸徵祥的改革,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他創建的外交人才培養體系,為民國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他們在外交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陸徵祥在外交部付出再多努力,僅僅因為一紙《二十一條》,他所有改革的功就瞬間化為泡影。身處亂世,陸徵祥無法和政府,無法和腐敗勢力抗衡。
他雖然心中始終懷有救國大義,可惜個人力量太過渺小,導致他這一生都無法實現救國的理想。
遠赴國外,病危之際仍心繫國家
陸徵祥去瑞士之後,沒多久他的妻子佩德因病逝世。第二年,陸徵祥帶著妻子的靈柩前往比利時,心中已經了無牽掛的他,選擇進入修道院,成為了一名修道士。
1945年,二戰取得了勝利,當時陸徵祥已經年近70。得知戰爭勝利的消息,陸徵祥雖然遠在比利時,他心中卻始終牽掛著祖國。
病危之際,他寫了一封信,給全中國道歉,自稱是民族的罪人。此時的中國人民正享受勝利的喜悅,他們暫時忘記了過去的屈辱。
人們不能忘記痛苦,否則會重走被欺凌的老路。對於陸徵祥的所作所為,今天的人無法發表意見。只是陸徵祥和他的那個時代,中國人不願意正視,也不想認同。
作為陸徵祥個人來說,他已經盡己所能保全國家,就不該過分自我苛責,能夠選擇自我原諒的人,才會被他人原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