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舊北京的歷史遺存和標識也在逐漸地消逝著。有許多與歷史文化有關的地點與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眼煙雲,只能在文獻中尋找一些輪廓和痕跡了。所以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從一些不見經傳的故事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料來向大家介紹北京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陸徵祥家族墓廬考察散記。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人文芸萃,古蹟眾多。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重要文物沒有被發現,特別是一些近現代優秀建築物,以及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活動地、紀念地,往往被人們忽略。不久前發現的陸徵祥家族基廬,就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文物保護地。尤其是在基室內壁上鑲嵌的北洋政界要員以及當時社會名流的題詞石刻,可以稱得上是一座石刻博物館了!能集四十多位名人題刻於一基室,可堪稱北京之最了!
今年春夏之季,位於馬尾溝一家工廠準備拆除圍牆內一些舊建築,翻修工廠大門。市規劃局薄天興在審查時,發現其中被拆的一處墓室造型很特別,室內壁上還充滿了名人題刻,就將這一發現通告了文物部門。經文物工作者現場勘察、驗證,證實這一墓室即是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外交總長陸徵祥的家族墓廬。
據工廠負責人和老職工介紹說,自50年代中期工廠遷到這裡後,這房子就一直被當作庫房鎖著。原來裡邊還有個銅人,1958年大煉鋼鐵時化銅了。「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破四舊」將屋頂上的十字架和地穴中的三口棺材都給砸了,只留下這個墓室,因為是花崗巖建的,倖存下來。後來一直作倉庫,也無人過問。
陸徵祥是近現代史上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聯的重要人物。生於1871年,字子欣,亦字子興,祖籍上海。幼年隨父入基督教,家境貧寒。13歲入上海廣方言館學法文,21歲考入北京同文館學外文,1906年起歷任駐荷蘭、俄國、瑞士公使,後任外交總長、國務總理、總統府顧問。1915年作為外交總長參加與日談判,在袁世凱授意下簽定了「二十一條」賣國條約;1919年作為巴黎和會中國總代表,拒絕了籤字:1920年回國後受到全國各界人士和群眾的歡迎。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他辭去外長職務。退出政界後從事賑災救濟事業。他花巨款在西城馬尾溝購置了一塊基地,修築了這所中西合璧的墓廬,將他祖母和父母親的遺骸從上海遷葬到這裡。1927年他加入布魯日本篤會最古老的聖安德修道院作修士,後升任司鋒(神父)、修道院榮譽院長。1949年1月病死。
這次發現的陸氏墓廬為中西合璧式,融會了中國古建築和羅馬式天主教建築的特點。造型獨特,前方後圓、下方上圓,墓廬座東南朝西北一一朝向羅馬教廷方向。建築分上下兩層,上為基室,下為墓穴。整個建築為磚石結構,磨磚對縫,梁柱均為花崗巖雕琢,屋頂為起脊,黑琉璃瓦。後室及內棚頂卻呈半圓形穹廬狀,彩繪有仙女、天使、藍天、星辰。建築面積,地上約18平米,地下略小,基室內有供桌、祭臺等。當時他曾請義大利雕塑家專門鑄了一座「孝子救親」銅像,是依據古希臘神話故事而來的;還雕有一座他本人的「哭親像」,代他常跪在墓前。
除墓廬建築外,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則是前後墓室四周牆壁上鑲嵌漢白玉石的名人題詞石刻,集中了北洋時期各界政府首腦、同僚舊屬、各界名流的題字,如:袁世凱、馮國璋、段棋瑞黎元洪、徐世昌、徐世襄、伍廷芳等四十多位。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康有為所題條幅:「至孝能營萬家豕」,「陰德予大駟馬間」;溥儀御筆題額:「孝思維則」;還有同治狀元陸潤庠題輓聯:「道貌嚴凝中外鹹仰」,「家風宣振先後同符」及光緒狀元、教育家張謇題詞等。
經過初步考察,現已將這一處文物列為西城區指定保護單位。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講述就到此結束了,小編所講述的雖然沒有一定的系統性,但都與古都的歷史文化有關,將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承傳介紹給大家。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小編會及時更新,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