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袁崇煥墓位於東城區東花市斜街一座四合院內,如今這裡是修葺一新,包括墓、祠堂等一系列紀念建築。
▍袁崇煥墓以及祠堂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一說為廣西藤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袁崇煥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得罪魏忠賢而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
▍袁崇煥畫像
根據史料記載,袁崇煥被殺之後,埋葬在了京城的廣東義園之內,就是現在的東城區袁崇煥祠。155年後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下詔為其平反:「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大意是說,袁督師雖然是清朝的敵人,但能夠為國家盡忠,只是當時皇帝昏庸才導致慘死,現在應該為他平反。根據《重修粵東舊義園記》碑文記載,康熙年間,這座廣東義園重加葺治,但是「乾嘉以後,屢廢屢興」。同治癸亥秋(1863),再次修復義園,「堂東為土神祠,堂後及東西冢七百有奇。中穹然高者為有明袁大將軍崇煥之墓石,為吳中丞榮光所書……」
如今,袁崇煥祠堂以及袁崇煥墓修葺一新。祠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簷下「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祠堂後為袁崇煥墓,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他也是廣東南海人)題寫的「有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
▍道光年間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有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
根據後來的說法,1630年,袁崇煥死後,其首高懸,其僕佘氏連夜將其首級盜出,葬於廣東舊義園,世代為其守墓。從1630年袁崇煥被安葬,至2020年,佘氏家族守護袁崇煥墓整整390年。在袁崇煥墓祠院落南面的一間小房,就曾是佘氏世代居住的家園。佘幼芝從小也居住於此。
1952年2月,北京市規劃局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袁督師廟(位於龍潭湖公園內)和袁崇煥墓均在遷移之列。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人聯名上書毛澤東,呼籲保護袁崇煥墓,最終經多方努力,北京市政府對袁崇煥墓進行了全面的修葺,袁崇煥墓等古蹟得以保存。
作為佘氏家族第17代守墓人,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佘幼芝為保護袁崇煥墓祠四處奔走。在佘幼芝的奔走呼籲下,1984年,袁崇煥墓祠被定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袁崇煥的墓碑重新立了起來。1992年,政府投資5萬元修復了袁崇煥墓祠。2002年11月29日,修葺一新的袁崇煥墓祠對外開放。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姜寶君 綜合整理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