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舊北京的歷史遺存和標識也在逐漸地消逝著。有許多與歷史文化有關的地點與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眼煙雲,只能在文獻中尋找一些輪廓和痕跡了。所以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從一些不見經傳的故事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料來向大家介紹北京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銀山鐵壁湧塔群。
銀山鐵壁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它的周圍群山環抱,顯得巍峨壯麗。何謂「銀山鐵壁」?《日下舊聞考》曾有如下記載:「銀山峰巒高峻,冰雪層積,色白如銀。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謂之銀山鐵壁」。
早在明代,銀山就已遐邇聞名。當時已有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揮毫吟詩,留下了不少讚美銀山鐵壁的佳句:「中鋒特竦如削鐵,古松根透石紋裂;絕巘層巖相鬥奇,古藤宿樹轉逶迤。遙空共指銀為嶂,向上齊看鐵作帷…」充分表達了銀山碧綠擁翠的壯麗風姿和美妙風光。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當銀山一躍入眼帘,我們就立即被它那巍巍雄姿所陶醉。山梁上怪石林立,峰巒疊翠,松濤林海鬱鬱蔥蔥。這裡有峭如削的三座山峰,就如三支利劍直插雲天。不知多少萬年前的地殼運動,雕塑了這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不愧為一處理想的旅遊和消夏避暑勝地。
我們一踏入銀山腳下,就仿佛置身於一個陰涼的洞天世界。這裡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小憩在濃密的樹蔭之下,再痛飲幾杯山腳下噴湧出來的甘甜冰冷的泉水,山外暑氣頓然全消。
銀山不但景色宜人,而且還以它眾多的名勝古蹟而著稱。當我們踏上山間的羊腸小道,攀登片刻之後,一片塔群便呈現在我們面前,然屹立,令人嘆為觀止。據文獻記載,這裡的七座金、元時代的舍利塔建在原古延聖寺基址旁邊,基本保留了當時盛行於我國北方密簷式磚石結構的典型風格。該塔群中的塔身雖高低各異,但建築結構整齊劃一,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上的特點是在臺基上建須彌座,上置鬥拱與平坐,再上以蓮瓣承託較高的塔身,其上雕刻門窗等圖案,塔身上部以鬥拱支承各層密簷,頂部用塔剩結束。整個塔身外廊挺拔,雕刻圖案精細。關於塔的名稱、題記,因年代久遠,歷經風雨侵蝕,已無跡可尋了。《日下舊聞考》提到,隱峰和尚有十詩,其中有「佛覺塔」、「懿行塔」的記載,是否即指塔群中的兩座,也無法考證了。該塔群自金、元以來,歷經明清,保存至今,屈指算來,它們已經度過了六百多個春秋,而今仍基本完好。
該塔林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和磚石建築的寶貴資料。據民間傳說,有「銀山寶塔數不清」的說法,可見昔時浮居之勝。今天的銀山,除了塔群之外,確實還可找到一些塔的遺蹟。筆者在登山途中,曾看到兩個小石塔,整個塔身純系石塊雕鑿而成,雖結構簡單,但線條流暢,別有一番風味。
上面提到的隱峰和尚,即唐代的鄧隱峰禪師,曾在銀山修行,並道成於此。因此,山中留下了不少隱峰禪師的遺蹟。相傳中峰下有一塊石面平坦的大巖石,隱峰常坐於此,後世稱之為「說法臺」,臺旁有棵松樹,彎彎曲曲猶如衣架,隱峰常掛衣於上,所以,又有「隱峰掛衣處」之說。明人曾為「說法臺」留下了這樣的詩句:「秋山面面翠屏回,孤石支撐說法臺,想見高僧開口處,峰峰曾與點頭來。」
據文獻記載,銀山曾築有銀山寺、鐵壁寺、大萬聖寺等古利。可惜這些古建築群早已失存。惟有前人為我們留下了「疊嶂回流轉不前,翠林深處梵宮懸」的詩句。
從塔群開始,大約有半個多小時的路程,方可登上銀山最高點一一中峰之巔。風和日麗,萬裡無雲,極目望去,北京小平原、京密運河、良田沃土,歷歷在目。而自身如同乘坐一架綠色的飛機,行駛在藍天之上。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講述就到此結束了,小編所講述的雖然沒有一定的系統性,但都與古都的歷史文化有關,將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承傳介紹給大家。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小編會及時更新,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