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就去採化石?中國古動物館館長是如何煉成的

2020-12-04 盧春曉談影視
▲ 菊石化石。圖/《生命的進化》

「化石講一個探究精神,從神秘感引入,激發好奇心,再用化石作為證據研究,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

在一個透明的櫥窗裡,密密麻麻地擺放著上百塊湘西王冠蟲(三葉蟲的一種)的化石,雖然名字裡有蟲,但它們看上去並不駭人,圓滾滾的甚至有些可愛。

「這些化石,大概是4億年前的。」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介紹說,「但是它們比較常見,數量也多,可以買賣,也可以讓小孩子體驗親手觸摸化石。」聽到這句話後我才發現,在櫥窗的一角貼著它們的價格——150元一塊。

原來只需要100多塊錢,我們就能擁有一塊數億年前的生命印記,這對於壽命最長也就百十來歲的人來說,真可謂是一種奇遇!

化石,你有興趣麼?

在許多80、90後的記憶裡,古代的生物都是「活」的。雖然那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但是紀錄片裡許多古老的生物,包括奇蝦、直錐鸚鵡螺、三葉蟲等等,都在CG特效的助力下動了起來。以《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一系列恐龍大片,更是讓古生物著實火(活)了一把。

回過頭來再看看那部在1979年上映的、奠定了BBC在自然紀錄片領域頂尖地位的《Life On Earth》,雖然號稱已經使用了當時最頂尖的拍攝技術,但當涉及到已經滅絕的生物時,要不就是用「遺像」——化石來展現,要不就是用還活著的相似物種「替身」出場

在新疆的化石採集工作,給王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帶隊的是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徐星和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克拉克。在荒漠戈壁上尋找化石,是對眼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

隊員們各領一個前進方向,弓著腰一步步地往前走,即便是選擇了較為涼爽的上午和黃昏,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王原的視力不算好,很多遠處看像化石的東西,都需要走近才能確認。「有一些白色的『化石』,拿起來看,才發現是鳥糞,還好它們已經被曬成乾兒了。」

不過每到晚上,快樂的時光就來了:點起篝火,喝喝啤酒,聊一聊今天的發現。「最開心的還是找到化石的時候,尤其是找到一大片有價值的化石,大家的心氣兒一下子就足了。」

如果選對了地方,化石還是很好找的,比如在遼寧省的一些地方,老鄉們在打井都能發現化石的;在貴州興義的綠蔭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塊貴州龍(一種古代蜥蜴)的化石。「光是研究中國一個熱河生物群(白堊紀化石),就出了好幾個院士。」

在中國做化石,是有先天優勢的。地質史上的每一個期(地質年代分期從大到小為宙、紀、世、期),都有一個且僅有一個國際公認的模式地層範本,人們習慣稱這些範本為「金釘子」。在中國境內,金釘子的數量多達11顆,位列世界第一。

為了能夠讓化石現出本來面目,古生物學家會用各種方法把包圍住生物結構的圍石處理掉。這是一項精細的手藝,他們使用的工具不是錘子和鑿子,而是噴砂槍和氫氟酸。對於某些骨骼特別纖細的整塊化石,乾脆就保留了他們在地層裡的樣子。

「想體驗一把'我在古動物館修化石'的感覺麼?」王原說著就帶著我走進了一個擺滿放大鏡的屋子。「這個地方叫達爾文實驗站,小朋友們可以在這裡體驗外面那些王冠蟲的修復過程。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每年還會組織去國內各個地方採集化石。」

2010年的時候,中國就出臺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如果普通人把「撿到」的恐龍蛋帶回家,那就會觸犯法律。但是那些湘西王冠蟲化石,數量大,每個或多或少還有破損,所以可以讓普通人來體驗一把與化石的近距離接觸。

以化石為鑑?

「雖然古生物科普一直都不溫不火,但是我們有一個先天的優勢,那就是恐龍這個ICON!」在王原院長看來,這些又大又兇猛的爬行動物對公眾充滿了吸引力,它們的滅絕,和「通古斯大爆炸」、「百慕達三角」這些未解之謎一樣,充滿了神秘感。

巨大的恐龍化石的確引人入勝,在中國古動物館的一層展廳裡,就擺放著一群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曾經的地球霸主,好端端的,怎麼就沒了呢?

「當我們考慮如何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活動時,直接就選擇了人們最喜歡的恐龍,從5月3日開始,一共49天,每天我們都會向公眾介紹一種中國本土的恐龍。」雖然恐龍只是古生物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從來都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在關注恐龍的同時,我們同樣應該關注身邊正在消失的物種。

最近十幾年,科學界一直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概念爭論不休。1998年,根據美國自然博物館發起的一項名為「下一個千年的生物多樣性 」的全國性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成的生物學家認為,我們正處在名為全新世大滅絕事件之中。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裡,收錄了超過112400種物種,其中有超過30000種都在遭受滅絕的威脅。我們都清楚,在名單中的物種,僅僅是大自然全部物種中的一小部分。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命名並且分類了130萬個物種,每年還會有大約1.5萬個新物種被發現。據最新的估計,全世界的物種,總計將超過870萬個,這其中還不包含大部分的細菌。

但是,這些物種中的許多甚至無法存活到我們發現的那一天。據一些科學家估計,在20世紀,已實際滅絕了近200萬個物種,這其中大部分的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中。

從化石證據上來看,地球上的生命曾經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其中最為慘烈的一次,75%的物種都消失了。在王原老師看來,這次的全新世大滅絕事件,從滅絕的速度和規模上來看,與歷史長河中的5位「前輩」還是無法相比的。

但是前五次大滅絕,跟人類沒有關係啊!」雖然是坐鎮中國古動物館,王原對於現在的生物多樣性也同樣關注,「現在地球的狀態,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努力地去維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和面貌,這個星球會衰落得很厲害!我們總是說保護地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不同於其它物種,人類是如此的強勢,以至於我們的文化根本無法把其它生物提高到與人類同等的位置。「但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或許人類在面對超級火山爆發、小行星撞擊等引發過大滅絕的災難時暫時還無能為力,但我們的文明至少不應該毀在自己手裡。

相關焦點

  • 講座|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近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博士做客廣州學而優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的獲獎圖書《聽化石的故事》,帶領我們走近中國古動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標本,揭秘數億年的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王原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 聽中國古動物館館長講化石的故事
    中國許多地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化石發現地,越來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恐龍,只是我們向遠古出發的一個記號。現在我們知道,很多恐龍像鳥類一樣身披羽毛,恐龍也沒有滅絕,現在地球上的1萬多種鳥類就是恐龍未亡的後代。中國古動物館和北京動物園的「活物」們就隔著一條街,青色古堡式博物館建築背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橙紅色大樓。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歷史
    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介紹,本系列將中國獨有的史前動物按照從魚到人的演化順序編排、梳理,帶領小讀者見證38億年的生命歷史,幫助孩子構建涵蓋生物、地理、歷史的全面知識體系。這套繪本依託收藏國內寶貴化石的中國古動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流專家,從中國獨有的古魚、海生爬行動物、恐龍、古鳥、史前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入手,在每個類別中精心挑選了15~18 種最有代表性的動物,以館長與5 名性格各異的小夥伴(其中還有一隻闖禍精小貓)的冒險經歷為線索,將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介紹生命演化中跨世紀的大事件,為青少年讀者展示一個又一個波瀾壯闊的生命故事
  • 探秘中國古動物館:那些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
    為了講述脊椎動物的演化史,中國古動物館按照脊椎動物的分類和演化順序,將這套繪本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五個分冊,每個分冊之中,都會介紹對應類別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幾種古動物。
  •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揭秘真實的恐龍世界
    新華網:近日,《侏羅紀世界2》掀起了一場「恐龍熱」,您覺得電影中描述的場景與真實的恐龍世界相同嗎?王原:現在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復活恐龍以及其它遠古生物,因為恐龍的DNA在漫長的年代中已經降解,即使保存下來,如何將它們組裝成染色體並植入細胞中進行表達,也是一大難題。
  • 「周末贈書」會說話的國寶化石——中國古動物館送給孩子們的首部繪本出版
    暢銷熱賣、裝幀精美的暢銷書親們免費拿去《中國古動物館兒童百科繪本》 這套繪製精美、知識紮實的科學繪本依託收藏國內寶貴化石的中國古動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流專家,從中國獨有的古魚、海生爬行動物、恐龍、古鳥、史前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入手,在每個類別中精心挑選了15—18
  • 手機百度「復活」中國古動物館五隻恐龍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手機百度與中國古動物館達成合作,利用AR技術和圖像搜索技術「復活」5隻恐龍。小朋友們在參觀中國古動物館時,用手機百度圖像搜索直接拍攝相關恐龍的介紹圖片,就可以將5隻「AR恐龍」召喚到自己的手機上。
  • 2020中國古動物館元旦開放時間(開館時間+閉館時間)
    慶元旦,迎新年!中國古動物館2020年01月01日(星期三)正常開館。歡迎大家前來參觀!  中國古動物館元旦開館時間:上午9:00開館  中國古動物館元旦閉館時間:16:00停止售票,16:30閉館。
  • 在中國古動物館走過奇妙的進化之旅,聽科技教師培訓碰撞教育理念
    遊覽過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之後,8月30日,2020&34;全國營活動將雲遊科普場館系列最後一個場館定在了中國古動物館。主持人鄭洋和中國古動物館講解員顧霞帶領營員們追隨時間的腳步,一起感受脊椎動物上億年的演化過程。中國古動物館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
  • 手機百度與中國古動物館合作用AR「復活」五隻恐龍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日訊(記者 高興貴)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手機百度與中國古動物館達成合作,利用AR技術和圖像搜索技術「復活」了5隻恐龍。小朋友們在參觀中國古動物館時用手機百度圖像搜索功能直接拍攝相關恐龍的介紹圖片,就可以將5隻「AR恐龍」召喚到自己的手機上。
  • 中國古動物館舉行紀念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特展
    今天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紀念日,中科院中國古動物館和《環球科學》雜誌在北京聯袂舉辦了主題為「你了解達爾文嗎?」特展以紀念這位偉大的進化論奠基人。特展設在中國古動物館一層展廳,步入其中,巨幅的環球航海圖首先映入眼帘,這便是英國「貝格爾號」考察艦航行的路線圖,青年時代的達爾文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搭乘該艦進行了為期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這次考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決定一生事業的大事」。今天,科學工作者把這次偉大的航行以「科學地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圖上不僅在標註了航線,還將沿線各地與達爾文有關的動植物和建築物形象地描繪出來。
  • 5400萬年前遠古道森兔頭骨化石亮相中國古動物館
    2011年春節——玉兔呈祥 嘉瑞豐年國際在線消息:據新華社電,2月5日農曆兔年初三,中國古動物館特別推出「大展宏『兔』——兔年特展」。距今約5400萬年的遠古道森兔完整頭骨化石首次與公眾見面。2007年,中國科學家在內蒙古二連盆地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兔形目標本,將其命名為「道森兔」,道森兔的年代可以追溯至5400萬年前。科學家根據道森兔顯示出的特徵推測,道森兔是目前已知的最為原始的兔形目化石。 據了解,春節期間中國古動物館還將推出飛翔特展、恐龍科普劇「博物館之夜——夢回白堊紀」和3D立體科普影片「白堊紀公園」等一系列活動。
  • 中國古動物館裡尋找記憶中的「黃河象」
    去動物園看活生生的動物,想必您已去過不止一次。那千百萬年之前的古動物,您瞧過嗎?動物園對面,就有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古動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1995年12月對公眾開放。中國古動物館的館外是2004年建成的古生物廣場,那裡有三組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身上背滿劍板的多棘 沱江(攻略) 龍,微微昂起頭似乎在向人們傾訴著什麼;張牙舞爪的將軍廟單脊龍,露出尖利的牙齒好像正要去撲一個弱小的動物;兩個正在破殼而出的原角龍寶寶正張開迷離的雙眼看著這陌生的世界。在彎曲的古生物甬道上,一個個精美的古生物刻繪把遊人帶回到遙遠的史前時代。
  • 「中國的恐龍」講座現場氣氛「嗨」到爆!
    主講嘉賓為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原。講座由山西晚報副總編輯呂國俊、山西地質博物館副總工程師續世朝主持。講座嘉賓:王原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 回到消逝的動物王國|古動物博物館遊學
    《史前公園》是一部特殊的3D虛擬紀錄片,採用了常見於Discovery頻道上的生物紀錄片手法,描述生物探險家奈吉重返恐龍尚未滅絕的年代,去捕捉即將絕種的恐龍群回到現代飼養於「史前公園」當中。紀錄片《與古獸同行》則帶領我們探索哺乳動物的興起,結合最新的科學發現、先進的計算機繪圖以及精彩的自然歷史故事,讓觀眾重返消逝的世界,見識更多罕為人知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