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講一個探究精神,從神秘感引入,激發好奇心,再用化石作為證據研究,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
在一個透明的櫥窗裡,密密麻麻地擺放著上百塊湘西王冠蟲(三葉蟲的一種)的化石,雖然名字裡有蟲,但它們看上去並不駭人,圓滾滾的甚至有些可愛。
「這些化石,大概是4億年前的。」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介紹說,「但是它們比較常見,數量也多,可以買賣,也可以讓小孩子體驗親手觸摸化石。」聽到這句話後我才發現,在櫥窗的一角貼著它們的價格——150元一塊。
原來只需要100多塊錢,我們就能擁有一塊數億年前的生命印記,這對於壽命最長也就百十來歲的人來說,真可謂是一種奇遇!
化石,你有興趣麼?
在許多80、90後的記憶裡,古代的生物都是「活」的。雖然那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但是紀錄片裡許多古老的生物,包括奇蝦、直錐鸚鵡螺、三葉蟲等等,都在CG特效的助力下動了起來。以《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一系列恐龍大片,更是讓古生物著實火(活)了一把。
回過頭來再看看那部在1979年上映的、奠定了BBC在自然紀錄片領域頂尖地位的《Life On Earth》,雖然號稱已經使用了當時最頂尖的拍攝技術,但當涉及到已經滅絕的生物時,要不就是用「遺像」——化石來展現,要不就是用還活著的相似物種「替身」出場。
在新疆的化石採集工作,給王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帶隊的是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徐星和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克拉克。在荒漠戈壁上尋找化石,是對眼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
隊員們各領一個前進方向,弓著腰一步步地往前走,即便是選擇了較為涼爽的上午和黃昏,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王原的視力不算好,很多遠處看像化石的東西,都需要走近才能確認。「有一些白色的『化石』,拿起來看,才發現是鳥糞,還好它們已經被曬成乾兒了。」
不過每到晚上,快樂的時光就來了:點起篝火,喝喝啤酒,聊一聊今天的發現。「最開心的還是找到化石的時候,尤其是找到一大片有價值的化石,大家的心氣兒一下子就足了。」
如果選對了地方,化石還是很好找的,比如在遼寧省的一些地方,老鄉們在打井都能發現化石的;在貴州興義的綠蔭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塊貴州龍(一種古代蜥蜴)的化石。「光是研究中國一個熱河生物群(白堊紀化石),就出了好幾個院士。」
在中國做化石,是有先天優勢的。地質史上的每一個期(地質年代分期從大到小為宙、紀、世、期),都有一個且僅有一個國際公認的模式地層範本,人們習慣稱這些範本為「金釘子」。在中國境內,金釘子的數量多達11顆,位列世界第一。
為了能夠讓化石現出本來面目,古生物學家會用各種方法把包圍住生物結構的圍石處理掉。這是一項精細的手藝,他們使用的工具不是錘子和鑿子,而是噴砂槍和氫氟酸。對於某些骨骼特別纖細的整塊化石,乾脆就保留了他們在地層裡的樣子。
「想體驗一把'我在古動物館修化石'的感覺麼?」王原說著就帶著我走進了一個擺滿放大鏡的屋子。「這個地方叫達爾文實驗站,小朋友們可以在這裡體驗外面那些王冠蟲的修復過程。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每年還會組織去國內各個地方採集化石。」
2010年的時候,中國就出臺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如果普通人把「撿到」的恐龍蛋帶回家,那就會觸犯法律。但是那些湘西王冠蟲化石,數量大,每個或多或少還有破損,所以可以讓普通人來體驗一把與化石的近距離接觸。
以化石為鑑?
「雖然古生物科普一直都不溫不火,但是我們有一個先天的優勢,那就是恐龍這個ICON!」在王原院長看來,這些又大又兇猛的爬行動物對公眾充滿了吸引力,它們的滅絕,和「通古斯大爆炸」、「百慕達三角」這些未解之謎一樣,充滿了神秘感。
巨大的恐龍化石的確引人入勝,在中國古動物館的一層展廳裡,就擺放著一群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曾經的地球霸主,好端端的,怎麼就沒了呢?
「當我們考慮如何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活動時,直接就選擇了人們最喜歡的恐龍,從5月3日開始,一共49天,每天我們都會向公眾介紹一種中國本土的恐龍。」雖然恐龍只是古生物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從來都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在關注恐龍的同時,我們同樣應該關注身邊正在消失的物種。
最近十幾年,科學界一直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概念爭論不休。1998年,根據美國自然博物館發起的一項名為「下一個千年的生物多樣性 」的全國性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成的生物學家認為,我們正處在名為全新世大滅絕事件之中。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裡,收錄了超過112400種物種,其中有超過30000種都在遭受滅絕的威脅。我們都清楚,在名單中的物種,僅僅是大自然全部物種中的一小部分。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命名並且分類了130萬個物種,每年還會有大約1.5萬個新物種被發現。據最新的估計,全世界的物種,總計將超過870萬個,這其中還不包含大部分的細菌。
但是,這些物種中的許多甚至無法存活到我們發現的那一天。據一些科學家估計,在20世紀,已實際滅絕了近200萬個物種,這其中大部分的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中。
從化石證據上來看,地球上的生命曾經經歷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其中最為慘烈的一次,75%的物種都消失了。在王原老師看來,這次的全新世大滅絕事件,從滅絕的速度和規模上來看,與歷史長河中的5位「前輩」還是無法相比的。
「但是前五次大滅絕,跟人類沒有關係啊!」雖然是坐鎮中國古動物館,王原對於現在的生物多樣性也同樣關注,「現在地球的狀態,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努力地去維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和面貌,這個星球會衰落得很厲害!我們總是說保護地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不同於其它物種,人類是如此的強勢,以至於我們的文化根本無法把其它生物提高到與人類同等的位置。「但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或許人類在面對超級火山爆發、小行星撞擊等引發過大滅絕的災難時暫時還無能為力,但我們的文明至少不應該毀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