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極速推進,正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在旅行、交通、零售、汽車、高科技等多個行業中,人工智慧的引入,可以創造3.5萬億到5.8萬億美元的潛在價值,包括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收入的增長、成本的節約、消費者剩餘等。AI自身也因為獨特的價值和規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細分市場。IDC報告顯示,僅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就將會突破50億元。
良好的前景帶動了AI晶片創業大潮。從2019年到2021年,三年間,中國雲端訓練AI晶片市場累計增長了約127%,雲端推斷AI晶片市場累計增長了約152%,終端推斷AI晶片市場累計增長了約181%。
高速增長往往伴隨著各種問題,盲目的追隨、同質化競爭、誇大的效果,初生的行業也在遭遇各種「噪聲」的侵襲。
為了正本清源,讓AI晶片行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以「AI晶片如何擺脫同質競爭」為主題的十一期集微龍門陣於7月31日晚19:00在線舉行,燧原科技創始人兼CEO趙立東出席了這次活動,並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觀點。
點這裡觀看回放
AI晶片業格局在變化
英偉達的市值超過了英特爾,這是一個半導體產業界的標誌性事件。趙立東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背後的原因,因為無論營收還是利潤,英特爾依然是英偉達的好幾倍。
「英偉達定位數據中心加AI的方向得到了業界的認可是主要的原因。這也說明AI是一個全球性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趙立東給出了自己的解答。他帶領燧原科技在創業之初就選擇了面向數據中心做AI訓練和推斷加速卡,現在已經證明了選擇的正確性。
他對行業發展的另一個判斷是:現在已到了AI技術大面積落地的時候。證明就是2022年雲端推斷的市場規模會超過雲端訓練,說明了AI模型越來越成熟,效果越來越好。
不過,AI訓練端還處於英偉達壟斷的局面,這不利於後端的AI推斷和終端應用的發展。趙立東表示:「進行推斷應用的AI模型是在AI算力的上遊被訓練出來的。如果訓練端處在高價格、高壟斷性,不開源的生態時,無論是下遊的推斷落地,還是其他一些創新,都會受到限制。」
因此,燧原科技當前的目標就是努力打破這樣的壟斷局面,讓這個市場實現開放。
在全球競爭中的定位
「中國現在處於做AI晶片的黃金時代。」這是趙立東最深刻的感受。
從技術上來分析,中國具有多重優勢。首先。因為人口紅利,網際網路發達,獲取數據比較容易,所以中國有數據的優勢。其次,在算法領域,國內多樣的應用場景市場,從圖像,語音,語義識別,到現在的內容理解和決策等,不斷推動算法的更新迭代,這點也是強於其他國家的。
從產業環境來看,國家把集成電路和AI提到國家的戰略層面。相應的財政支持和資本市場支持,都給予了從業者們最好的發展條件。
主要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高端AI晶片用於數據中心算力加速,屬硬科技,在這個層面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比是落後的。這也是燧原科技現在奮鬥的目標。不過,趙立東認為中國已具備了突破的條件,「經過二十年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地區,集成電路的產業環境非常好,人才和相關項目實戰經驗的積累,都為做高端晶片打下很重要的基礎。」
第二個挑戰就是英偉達在產業鏈頂端形成壟斷,制約了產業的發展。應對之策就是提供普惠的算力,降低AI進入的門檻,讓科研院校和創業的公司能不斷地開發應用模型。最終,將屬於下遊的推斷市場釋放出來。
突破之路
趙立東認為中國AI晶片業應該志存高遠。「不能以國產替代之名,在低端進行競爭,這樣只會帶來價格戰的泥潭,讓企業無法積累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技術創新當中。」他認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無論是AI或其他的領域,很多高端的技術都是落後國際水平的,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去做高端的創新。「要瞄準高端,比拼技術水平。」
他呼籲產業環境要能夠鼓勵創新。因為很多的資源掌握在政府手裡,所以政府有很大的責任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公司脫穎而出。
中國的AI晶片企業面臨了很好的局面。在應用層面,有很多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會推動AI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政策層面,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引導。在資本市場上,投資機構非常踴躍,證券市場也提供了很好的推出機制。
但是,AI晶片屬於硬科技,沒有捷徑可走。趙立東指出:「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特性,不能心存僥倖。」要實現超越,很重要的就是技術和產品要不斷創新。同時要有盈利的能力,這兩點要同時驅動企業的發展。只看技術創新和產品的迭代而不考慮業務的盈利,企業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他最後強調:「整個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周期是非常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會出現。所以,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一年一度的「尋找中國好項目,匯聚中國芯力量」活動初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芯力量」是由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集微網打造的評選活動,旨在挖掘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創新勢力,助推全行業實現迭代升級。如果您的項目融資在B輪及以前,是泛半導體、終端項目(晶片設計、材料、設備、AI、智能硬體等ICT行業),歡迎報名參與!
報名熱線:18913152548 (微信同)
E-mail: fa@lunion.com.cn
註: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活動主辦方所有。
(校對/Andrew)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