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謝先生的爸爸被確診為間皮瘤,這是一種他從來沒聽說過的腫瘤。「一向身體康健的爸爸為什麼會得這麼罕見的腫瘤?」隨著治療的深入,謝先生才知道,爸爸得這個病可能和他20多年前在鋼鐵行業的從業經歷有關,因為煉鋼廠使用的保溫材料是石棉製品。
「石棉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尤其在生產加工以及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微小的石棉纖維粉塵,進入人體後,會對肺部乃至全身產生健康損害,導致肺部纖維化和胸膜增厚,從而影響呼吸功能;而更值得引起重視的是長期低濃度接觸石棉會引起間皮瘤,這是一種惡性度很高的腫瘤,其發病有可能在20年甚至更多年之後。」浙江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張幸研究團隊的「浙江省職業衛生核心能力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剛剛獲得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一等獎,作為職業衛生業內知名的專家,張幸希望全社會能關注石棉帶來的危害。
或許你會問了,自己既不是石棉採礦工人,也不是與石棉製品有關的生產加工工人,有必要關心這個問題嗎?記者調查後發現,其實在生活中的很多領域,石棉就隱藏在我們身邊,而且它對普通居民也有健康隱患。
石棉導致的間皮瘤可潛伏數十年
謝先生的爸爸此前身體非常好,所以當被確診為間皮瘤的時候,父子倆一度覺得是不是醫院誤診了。
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裡,謝先生帶著爸爸到處奔波求醫,連美國最先進的提高免疫力的藥物都用上了,但最終還是無力挽救爸爸的生命。
爸爸得病後,謝先生除了找尋治療方式,他也很關注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爸爸得了這種罕見的疾病。
在求診過程中,他才慢慢意識到,這個病與爸爸20多年前的職業有關。
20多年前,謝先生的爸爸是煉鋼廠的工人,而當時職業衛生還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名詞。
煉鋼廠的保溫材料用的是物美價廉的石棉,而這種有著「火浣布」之稱的保溫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會慢慢釋放出微小的石棉纖維粉塵,通過呼吸道侵入到工人的身體中。
「塵肺病,許多人馬上想到的是礦工得的一種職業病,實際上,除了礦工,還有許多工種也會得塵肺病。我國《職業病目錄》將塵肺病分為13個種類,其中12種與明確的病因或工種有關,如矽肺、石棉肺、煤工塵肺等。」張幸說,石棉是導致石棉肺的病因,同時還與間皮瘤、肺癌的發生有關。
張幸說,一般石棉導致的間皮瘤會潛伏20年甚至40年,這樣長的潛伏期,使得許多人忽視了石棉的危害。
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廣泛使用石棉,如果以潛伏期20年來計算,上世紀90年代應該開始出現間皮瘤患者,病例會逐漸增多,那麼在大家印象裡為什麼沒有出現患病高峰呢?
「因為迄今為止,我國對於間皮瘤還沒有建立很好的診斷體系和相應的腫瘤篩查登記制度。」張幸說,間皮瘤的診斷非常困難,治療更是鮮有辦法,平均存活期只有1年。因為診斷困難,所以國內報告的間皮瘤患者非常少,不少患者甚至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去世。
石棉製品在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
那麼,在我們生活中哪裡會用到石棉?
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如果不是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大部分人的反應可能都是:這種材料,聽說過,可能也接觸過,但具體是什麼、哪些地方會用到,就說不太清楚了。
記性稍微好點的,可能會回憶起來:我們在中學裡做化學實驗的時候,酒精燈上墊著的那張白色的、用來均勻散熱的網子,就是石棉網。
記者請教了有關專家並查閱了資料,給大家揭開石棉存在於生活用品中的面紗:
石棉是一種矽酸鹽礦物纖維,由於耐高溫、絕熱的特性,成了工業中最廣泛使用的保溫材料之一,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不少大貨車的剎車片、離合器片裡,就含有石棉。
相對來說,在我國北方,由於冬天氣溫較低,使用石棉作為保溫材料的地方更多,像在戶外的輸油管、水管等,一般都會包裹上一層石棉材料用於保溫。
而在我們生活的南方,石棉較多地用於工業領域,如作為保溫材料覆蓋在大型鍋爐的外側。
另外,石棉還被應用於建築材料中:在水泥中摻入10%至20%的石棉製成的石棉水泥,曾是隔熱、隔音牆板最常用的材料。
性價比高,是石棉作為隔熱保溫材料的最大特點。作為一種廉價、製造簡單、方便大批量生產的隔熱保溫材料,世界各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都曾大量使用石棉,我國也不例外。
石棉是如何危害普通人健康的
石棉有害,很多人都已有認識。那麼具體來說,石棉到底是如何危害人們健康的呢?
這一切,還要從石棉製品的製造過程說起。
石棉這種材料,本身無毒,但不少學者都會用「性質奇特」來形容它。
剛被開採出來的石棉礦石,乍一看和普通的石頭沒什麼兩樣,但再看一眼,就能看到礦石邊緣有絲絲縷縷的「線頭」。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石棉產國,僅列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後。中國出產的石棉礦石大致分兩種:溫石棉和青石棉,其中溫石棉礦石主要產地在西北,青石棉礦石的產地主要在雲南大姚等。相對於纖維較硬的青石棉,溫石棉製品的製作過程更加簡單,應用範圍也更廣,大部分石棉製品的原材料都是溫石棉。
石棉礦石就像是一個個棉花的花骨朵,在經過「軋花」的簡單工序處理後,就能被捻成一卷卷的石棉線,而把石棉線紡成石棉布的過程,和普通的機紡基本沒有區別。
明明是礦石,為什麼能像棉線一樣紡織?這是因為,石棉其實是由無數細小堅韌的纖維組成,而這些纖維,正是本身無毒的石棉致病的根源:細碎的石棉粉塵,會通過呼吸系統進入接觸者的肺部,從而導致一系列疾病。
由於人們曾經普遍認為石棉肺只發生在石棉製造企業的工人身上,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石棉導致的職業病的防治措施,只是停留在「防護」上——通過設置防塵罩等防護措施,減少空氣中石棉粉塵的濃度,以減少石棉肺的發病率。
然而,直至石棉導致的惡性間皮瘤越來越多地出現,人們才感覺石棉的不良影響遠不止在於工業生產領域。
在日本,就曾出現過非石棉生產現場吸入石棉塵埃導致間皮瘤的病例,這也讓職業病防治機構的研究人員警覺:石棉致癌,並不只是石棉生產製造行業工人需要擔心的職業病,對所有有可能接觸石棉材料、吸入石棉粉塵的人來說,都是一種隱患。
而石棉又恰恰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產生活之中,就像在使用石棉水泥作為建築材料的房屋拆遷過程中,拆遷人員就有可能接觸到石棉粉塵。
呼籲:從「防護」轉向「杜絕」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和相關機構開始呼籲:能否全面禁止石棉材料的使用?
張幸一直從事職業衛生領域的研究,其中最讓他憂慮的事情之一就是石棉的使用。他發現了歐美許多發達國家有著這樣一個石棉使用發展軌跡:經濟騰飛時大量使用石棉,發展到一定階段意識到石棉的危害,開始限制使用乃至全面禁用石棉。上世紀90年代末期歐洲全面禁用石棉,21世紀初美國全面禁用石棉,日本也開始禁用石棉。
而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時,也開始大量使用石棉,近年來,逐漸意識到石棉的危害,但僅僅是局部限制使用。
「歐美等發達國家為這種先發展後治病的模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希望我國能跳出這樣的怪圈,既然已知石棉的危害,就要嚴格限制直至全面禁用石棉,提倡使用相對安全的石棉替代品。」張幸說。
「如果不用石棉的話,就要用玻璃纖維或者陶瓷纖維這樣的替代品。有些替代品目前技術還不夠成熟;有些替代品價格比石棉製品昂貴許多;有些替代品能耐受的最高溫度較高,但單論保溫效果也比不上石棉製品。」一位業內人士對此表達了無奈。
-新聞連結
浙江石棉製品企業紛紛轉型
很多浙江人都知道,浙江農村的石棉製品加工業曾盛極一時,尤其是在慈谿、餘姚境內的329國道沿線一帶,在上世紀80年代時,石棉製品加工點遍布,不少村更是出現過「家家戶戶紡石棉」的景象。
根據《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1985年第3卷第5期刊登的、由田農和李仕明執筆的《浙江農村石棉塵危害的初步調查》一文顯示,浙江境內石棉製品生產及加工企業截至1980年已擴大到51家,遍布慈谿、餘姚、上虞等11個縣市75個鄉,務工人數超過91000人,最高年份達到14萬餘人。
其中,僅餘姚和慈谿兩縣就有30多個鄉鎮工廠,200多個手紡石棉加工點,工人數量超過6萬人。文中,兩位學者估算,由於石棉製品生產具有分散在農戶加工的特點,造成「一人紡線,全家受害」的局面,實際受害人數大約在40-50萬人左右。
2011年4月19日,本報記者曾走訪姚市低塘街道邵巷村。在那裡記者看到,成片晾曬著的石棉線像是一排排麵條,村裡到處都有機器發出的轟轟響聲。村裡有幾十個手紡石棉加工點,生產時都把門窗緊閉,不讓粉塵汙染村莊。
這一年,餘姚市以責令限期改進、責令停產整頓、決定關閉三步走的方法,開展專項治理工作,逐步淘汰石棉生產企業。
如今,在餘姚和慈谿,已經很少能見到石棉製品廠,手紡石棉作坊更是幾乎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