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吉祥,非常喜歡踢館這個欄目。我感覺中美對CGX21這個級別的巡洋艦還是有很大需求的,反導反隱身需求肯定是越來越強,那麼美國什麼時候或者什麼情況下會重啟CGX21計劃,中國又會什麼時候跟進呢?除了堂主經常念叨的經費問題,有沒有不可逾越的技術障礙?
錢錢錢,命相連 第一個問題當然是錢了,美國人折騰那麼久都捨不得買,主要就是錢的問題。
但是技術上的問題比錢還難搞,因為需要的是跟驅逐艦拉開檔次差距,這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問題是戰術和戰區級別反導已經是驅逐艦們可以解決的了,要戰略反導,對應的就不是和驅逐艦們競爭,而是要看sbx相控陣雷達,這玩意可以直接用十萬噸級的鑽井平臺才能馱的。
圖:SBX雷達,可以自主搜索來襲飛彈,而宙斯盾只能根據他提供的數據在極小角度進行跟蹤,無法自主搜索。
cgx要達到這個級別的探測能力,要麼放大到至少新的航天測量船級別,要麼就得等雷達技術的飛躍式發展,這兩者一個使用上不可能,一個就是技術上還早,都是當前無法實現的。
圖:美國用LPD-17登陸艦改裝的飛彈防禦艦,頂部的雷達天線有這麼大,習下面是孔徑達到10.67米的S波段AESA,在S波段AESA之上布置了三面X波段AESA。
圖:早期比較理性的CGX方案,標排是2.1萬噸,伯克級的2倍多,就是為了裝大型雷達。
圖:後期用於反導的CGX巡洋艦是5.5萬噸,這價格就必然很貴。
美國人現在看著還能用sbx和驅逐艦湊合,畢竟我國是被鎖在島鏈內,可以靠岸基雷達支援,暫時對於海上機動反導沒那麼高的需求。
問:堂主,這個問題折磨了我很久。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五次「圍剿」時蔣介石調集100萬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如果紅軍仍然在朱、毛的領導下,在蔣軍兵力大增,更換戰術的背景下,會取得五次圍剿的勝利嗎?如果勝利了,對接下來的抗戰形勢有什麼影響,革命道路又是怎樣的?能詳細分析一下嗎
33年第四次反圍剿和35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間,實際上還存在一個福建事變,第十九路軍在福建反蔣,實際上蔣介石的包圍圈已經漏出了很大一個空檔。
圖:1933年11月20日,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為首,公開號召「反蔣抗日」,並宣布「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第19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1方面軍。蔣介石迅速調集部隊攻閩,並採取金錢攻勢,僅用了53天「福建政權」即宣告瓦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定都福建的政權。
這時候紅軍如果能抓住機會跳出包圍圈,轉向外線作戰,一個是能破壞蔣介石的軍事部署,還能因糧於敵緩解蘇區的經濟壓力,也降低蔣介石的軍事經濟潛力,從而把根據地從山區向平原發展,獲得更大的經濟基礎,緩解長期反圍剿下大規模徵糧的壓力。
圖:周恩來、毛澤東和博古。1933年10月26日,十九路軍和福建省政府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秘密籤訂了《抗日討蔣協定》,雙方在保密的前提下實現停火。紅軍內部當時掌握領導權的博古等人提出,閩政權是非革命的甚至反動的,因而最終沒有給予十九路軍軍事上的協助。
如果能跟十九路軍連成一氣,打通從鄱陽湖到福州港的一大塊區域,那蔣介石的包圍網就不攻自破了。
就跟圍棋一樣,你的勢太薄那對方就能圍殺,要是你有了大龍,那對方敢來屠龍就是決戰。決戰的時候就要拼微操拼大局,這時候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不用被蔣介石磨死。
問:有句話說「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是兩國國運的轉折點」,仔細一想似乎的確如此,堂主覺得此話是否正確?
這個還是比較正確的,因為海軍在古代是比較少有的無法快速補充的重要固定資產,造一條船要幾年,根本趕不及在戰爭結束前形成戰鬥力。
圖:造木船首先需要處理木頭,要長時間陰乾脫水之後才能用,不然船幾個月就要完蛋。這個脫水的時間,基本就需要1、2年。
而且海戰很要命的是,輸了以後人員也大部分損失了,不像陸上作戰,經常是打完以後百分之七、八十的主力都跑掉,尤其是有馬的正規武士,被直接殲滅的比例不高,回去休整一下幾天就能重振旗鼓。
圖:古代海戰大都在近海海域爆發,但即便如此,距離陸地也有十幾、幾十公裡,能在岸邊幾公裡內開戰的少之又少,所以哪怕是水手也難以遊回岸邊,只能與船同沉或被俘虜。
陸上還有大量要塞,哪怕野戰打贏了,還得有曠日持久的圍城戰才能解決問題,這樣重整的時間就更充裕,也就更容易打成長時間的消耗戰。
圖:那句話也不能機械理解,比如英國與荷蘭打了4次英荷戰爭,主要戰鬥都是海戰,第一次荷蘭戰敗,第2、3次英國戰敗,第4次荷蘭戰敗。荷蘭國運破敗是第3次英荷戰爭同期和之後的法荷戰爭失敗,被法國人從陸地進攻敲斷了脊梁。
海軍要重建那就是幾年的周期,所以往往一次大戰爭就只有一次大規模海上決戰,打完大家就各回各家了。哪怕二戰美國,在43年也是靠的戰前投建的航母和巡洋艦,戰時投建的服役時戰爭都快結束了。
圖:比如說埃塞克斯級航母,第一艘1941年4月28日開工,前7艘42年12月31日服役,第二批5艘到43年中期服役,此時第一批剛剛形成戰鬥力,第三批就要到45年4月才服役了,勉強趕上二戰。而決定太平洋戰爭走向的中途島海戰,在42年中就打完了。
問:堂主你好,遇到個吹捧李鴻章的,說李鴻章創辦了輪船招商局,替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實為朝廷背鍋,還說年少不知李中堂、讀懂已是不惑年。我想噴他一臉,請問該怎麼懟回去?還懟的穩準狠!望堂主接招
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左宗棠收回了新疆,那請問李鴻章一身功業,到底體現在哪兒?簡單看看這個不就得了。
別說什麼李鴻章面臨的情況如何如何慘烈,那其他人難道跟他不是一個時代的麼?這時候還是要用王大拿的一句話來回答:
李鴻章說是外交如何如何牛,但是在他卸任被趕下臺後去歐洲做吉祥物之前,其實他根本辦不了啥外交。1867年左右,左宗棠為了辦福建船政局,隨便找幾個法國人帶話,就能跟拿破崙三世建立直接聯繫了,拿三還很熱心的親自安排專家去福建船政局。
圖:日意格(1835—1886年)是法海軍上尉,後任中法混合軍幫統,協助左宗棠鎮壓太平軍,建立了私人關係。法國遠東艦隊司令耀來斯讓日意格遊說左宗棠,願意把在寧波的船廠賣出,但要隨時允許法國人使用。日意格被拒絕後積極協助左宗棠籌劃建新廠。日意格上書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還爭取到其接見,當面說明情況。後來法國政府改變了不支持中國辦船廠的態度,同意日意格以官方身份參與福建船政工作,準予派遣技術人員及出口機器設備。
而到甲午戰爭的時候,除了赫德介紹了上校琅威利給李鴻章,他接觸的圈子基本都是一些歐洲混不下去的洋垃圾,被他吹捧成大人物,捧成北京社交圈的明星,這樣的水平你吹外交能怎麼吹啊……
至於搞洋務也是如此,一群洋垃圾搞的垃圾企業而已,像樣點的開灤礦務局和輪船招商局,那都是買辦們自己搞的,被李鴻章派盛宣懷插手之後反而都崩了。
圖:盛宣懷。1872年由李鴻章主持,按官督商辦體制,中國首家近代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開辦。其中官股10萬兩,朱其昂、朱其詔兄弟各10萬兩,李鴻章5萬兩,輪船4艘,開辦半年虧損嚴重。1873年6月著名買辦唐廷樞、徐潤等加入,核定股本白銀100萬兩。1885年改組,盛宣懷以督辦身份入局主持局務,開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官督商辦時代。
真正搞出來的東西的江南造船所是曾國藩搞的,馬尾船政局是左宗棠,北洋武備學堂在李鴻章裡面毫無用處,學生哪怕出去留德回來都基本失業,還是袁世凱重新搞起來的。
圖:天津武備學堂是晚清培養新式陸軍軍官的著名學校。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2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於天津。1889年,曾派段祺瑞、商德全等5名學生赴德國留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次年初段祺瑞任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畢業7年了,第一名、留學生、後來證明能力很強的段祺瑞被提拔後才是個正團級的統帶。
一個人做啥樣,不要看那些吹捧,看他做了啥事就行了。
問:堂主,記得你以前說過陸軍的模塊化火箭炮,可以把旅122換成射程更遠的模塊以「釋放改革紅利」,那海軍為什麼不採取類似的設計呢?同樣的垂髮安裝井,安裝口徑的發射模塊,兼容更多彈種或者裝更多彈,未來軍艦出遠海肯定有多任務或者經濟性需求的吧?
垂髮不是早就有這個模式了麼?
美國人的MK41,可以一個井裡面裝一發標準遠程防空飛彈或者一發戰斧巡航飛彈,也可以裝四發ESSM點防禦飛彈,甚至還有裝十幾發拉姆飛彈的構型,只是沒賣掉而已。岸基傾斜發射愛國者,也早就是一個箱子裡面塞四發PAC3版本的飛彈了。
圖:超級海麻雀ESSM就是一坑四彈。
圖:美國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改裝為巡航飛彈核潛艇,一個三叉戟發射井改裝為7個戰斧的發射井。
毛子也有這樣類似的設計,以前是計劃S300的發射井裡面一次帶四發9M96飛彈,不過現在S300已經沒有後續了,包括S400也沒有,畢竟新船都太小,根本塞不下S300。不過現在也搞出來一種近距離的飛彈9M100,可以在一個9M96的井裡面塞四發,湊合當拉姆用了。
圖:蘇俄3S14U1通用發射裝置,也有一坑四彈的構型。
我國其實垂髮系統也有這樣的設計,只是小口徑的飛彈現在還沒開發完成服役,所以現在就只能一次塞一發大的,等以後小的出來的換上。尤其是054A,把HQ16換成四倍數量,射程射高還差不多的小飛彈,防空能力就噌噌噌漲,還能騰點空間多裝反潛飛彈。
圖:我國飛彈通用垂髮要求,一般有8個隔艙,一個隔艙可裝1-4枚飛彈。
問:大唐大人,近二十多年,鄰國日本在各個方面都有一些衰落的跡象,但實力依然不可小覷。正如堂主所說,日本人山寨仿製美國的武器裝備,其中一些零部件造得比美國自己正版的還要好,所以美國人也不遺餘力地限制、打壓日本的軍備和國防科研,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日本還是相當忌憚的。那麼,現在日本在科學技術方面還有哪些擅長的領域,有那些還走在世界前列?日本有個別領域領先於歐美,是指哪些方面呢,已經掌握的軍事科技有沒有比中國先進許多的地方?
日本領先歐美的,那就是一些高精密度產品的批量規模化生產了,比如各自化工原料和儀器,最精密最高純的還是歐美生產,但是要放大到幾萬噸幾萬臺規模,那就是日本的優勢區了,雖然不如歐美的小批量質量好性能高。
圖:一般機械、電氣設備、運輸設備、科學儀器等機電製造業是日本主要出口產業,自2005年以來每年合計金額均佔出口額的60%以上。其中一般機械(含發動機、金屬加工設備、礦山機械、紡織設備、軸承)佔20.1%;電氣設備(含半導體元器件、影像設備、音響、集成電路、電池等)佔17.9%;運輸設備(含汽車、商用車、卡車、摩託車、汽車零部件、船舶等)佔23.5%;科學儀器佔3.2%。出口優勢產業是汽車和工具機。
這主要因為日本還是一個製造業國家,一億總中流的體制下勞動者雖然尖端素質不高,但是平均水平領袖全球,大財閥體制又能長期穩定投資項目,所以能砸大錢大人力打通一個產品的整體生產。
圖:日本長期承接美國產業轉移,80年代開始向東南亞轉移,90年代末向我國轉移,時間上比美國產業空心化晚一些。
圖:日本的社會保障比歐洲差很多,所以財團有更多錢做科研,政府也搞了很多低效率的基建,所以維持了一些製造業能力。相應的代價就是日本普通人過得很苦,比歐洲人要差得多。
歐美資本可以投資金融和外國,我國又是有錢沒幾年,日本剛好卡在兩者之間,就有獨特的比較優勢。
至於特別先進的,這個真沒有……
圖:日本人形機器人吹了多少年,結果被波士頓動力打得一塌糊塗,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當然日本也有其優勢,就是給機器人套上人形外殼,比如2018日本東京機器人展會上索尼互動娛樂發布的這款,面部表情很生動。
迷你踢館
問:用推進吊艙推進軍艦在電力驅動時代是否會成為主流,這樣布置動力是否會提升軍艦在水線下中彈時動力系統的冗餘能力?
這個問題說了幾十年了,不過普及還早,豬母都還是常規螺旋槳。
圖:法國西北風級登陸艦已經採用了推進吊艙,但戰鬥艦艇還沒有,因為可靠性和重量等問題還需要時間。
問:堂主,最近看新聞總是說某某某部隊進行後裝比武,這個「後裝」是指什麼,有何戰術價值?
後勤和裝備的縮寫,指的是部隊的支撐和支援體系。
問:堂主,第一艘國產航母快服役了,可是從圖片上看,左側的起飛點的偏流板侵入到了降落跑道線裡了,這是不是說山東號無法保證飛機同時起降作業?如果真這樣,對航母戰力有多大影響,為什麼設計師不考慮這一點?考慮了也沒辦法,195米跑道除非是五、百米大航母,不然怎麼都不好放。
圖:庫茲涅佐夫級3艘艦要實現同時起降,唯一的可能就是犧牲前甲板停機區,保留右側起飛通道,實際得不償失。
圖:印度藍天衛士,乾脆把起飛通道再拉長,到左舷待命。這樣只是降落的那幾秒鐘不能起飛,實際沒啥影響。
問:堂主,我們的7.62*54R用了這麼多年了,現在天天嚷嚷復興中口徑,這個太爺爺級別的彈明顯拖了後腿,怎麼改改能好點呢?
轉產新彈藥唄,這玩意一百多年了,根本沒法改好。
圖:7.62×54R搞出來一百多年,已經嚴重過時了,這個底緣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問:堂主,韓戰時期,蘇聯方面根據美軍F-86戰機的測距器信號給米格-15安裝了報警器以保護飛機,這種針對性的設計在戰場上作用大嗎?如果對方換個頻率,或者換了不同的對手,是不是這設計也跟著廢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時候就跟著換唄,電子對抗本來就是大家互相出招對抗,並不是靜態的。
圖:意義很大,護尾器可以讓飛行員知道自己被瞄準了,趕緊機動規避,不然被穩定跟蹤後就會被擊落。
問:堂主,美軍早前的水面艦和現在的尼米茲航母,防空雷達用的都是SPS48三坐標和SPS49二坐標,後者一個二坐標和前者比有什麼優勢?以至於像佩裡、提康這些有防空需求的甚至宙斯盾的軍艦都安裝二坐標雷達,而不是能測高的三坐標雷達提供空情?
佩裡是噸位有限塞不下,提康需要測高幹嘛不用spy-1吶?
二坐標優勢主要就是重量小,功耗也低。
問:堂主,蘇聯要求的目視識別航母戰鬥群不能用光學儀器嗎,大型偵察機的光學鏡頭幾百公裡外識別航母戰鬥群應該任何問題,即使夜間,也有紅外識別也不是很困難的技術吧,有規定目視識別必須要用肉眼識別嗎?
光學識別本來就是用望遠鏡啊……至於幾百公裡的望遠鏡,這麼長的焦距晃一下就啥都看不見了,蘇聯人沒可能在飛機裡面塞下這麼高性能的穩定平臺。
圖:鏡頭直徑1米的光學衛星圖像,偵察機的鏡頭直徑半米都是高估。這還是大氣幹擾最少的垂直方向,近似水平方向看幾百公裡外的航母還能可靠識別,那就真是神跡了。
問:堂主,美軍有支奴幹直升機,我國直-8看著不夠級別,有必要晚飯一款和支奴幹同級別的直升機嗎?另外,以前我看堂主不是很看好小鳥直升機,可我覺得這傢伙雖然小,不過用起來挺方便的,咱們國家要不要也搞一些?現在不就在搞重型運輸直升機麼?至於小鳥主要是美國人民用市場有現成的,國內民用直升機市場可是基本等於沒有。
圖:中俄聯合研發的重型直升機,根據去年珠海航展上的數據其性能已經不亞於CH53K,但等到量產還尚需時日。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