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草原之王,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單獨的名字"魁魁",如《水滸傳》中英雄鄧飛的綽號是"火眼魁魁";老虎,草原之王,在中國古代,有個別叫"大蟲"的,《水滸傳》中的英雄武松、李逵都打過老虎。
書中沒有武松和李逵鬥獅的故事,因為老虎屬於"地方神獸",而獅子在古籍中記載為"大漠神獸",簡直是異類。但老虎和獅子都很兇猛,所以人們會好奇,老虎和獅子到底誰更厲害?百獸之王是誰?
在古代,皇帝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為此還專門安排了實驗。做實驗的皇帝是北魏孝莊帝袁子友,《洛陽伽藍記》記載,孝莊帝看到這隻獅子是波斯的貢品,前面說過,獅子是外來的,在古代是很少見的。
原來這頭獅子,在路上被叛軍首領搶了醜奴才。北魏建義元年(528年)七月,醜奴稱帝,國號為趙,年號為神獸,注意今年的年號,雖然我們現在說"神獸"總有點搞笑的意思,但在古代,今年的年號還是很嚴肅的,而且是從獅子衍生出來的。
醜奴剛一穿上黃袍,就遇到波斯天使趕著獅子來到洛陽城。他沒有見過這頭野獸,就派波斯使者把獅子拉到他新建的宮殿裡觀看。這是一隻雄獅,看起來威風凜凜,醜奴一覺得是祥瑞,便將獅子收進宮中。
不料這隻獅子的吉兆作用不足,2年後,萬曾醜奴敗亡。這隻獅子在孝莊帝的手中,當時他只有23歲,非常好奇。他看著有李煜在侍從的獅子,看著他就開始想,本地的老虎和外來的獅子,誰的危害更大?孝莊帝對李煜說:"我聽說老虎見了獅子會掉下來,我能找到他。"
皇帝一聲令下,兩虎一豹被派往鞏縣和山陽。孝莊帝興奮地帶著僕人們去看比賽結果,但他非常失望。因為獅子和老虎根本就沒有發生嚴重的打鬥,兩隻老虎看到獅子的反應,跟直接跪地求饒差不多。
"虎豹見獅,皆閉目,不敢仰視。"孝莊帝據此認定獅子實為神獸,本地老虎完全不能匹敵,否則老虎為何怕獅子?其實,他的判斷存在誤區,兩隻老虎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獅子,獅子和老虎在同一個籠子裡,老虎可能是出于謹慎沒有攻擊。
《三傑黔驢》記載了"黔驢技"的故事,貴州一帶沒有驢,有一天有人牽來一頭驢,當地的老虎聽到它的叫聲,以為這傢伙很厲害,不敢攻擊,幾次都嚇跑了。直到最後才發現它根本沒有戰鬥力,才衝上去飽餐了一頓。
"百獸之王"這個名字到底屬於誰,見仁見智。但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虎的形象褒貶不一,而獅子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獅子作為一種神獸而存在,帝王陵墓前的石雕動物更受歡迎。
原因或許是獅子的顏值較高,總是昂首挺胸,不像老虎喜歡隱藏行蹤後出其不意地攻擊,對人的威脅遠遠大於獅子。歷史上也有虎獅搏鬥的記載。1899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巴羅達領主安排了一場巴巴裡獅和孟加拉虎的搏鬥。結果孟加拉虎受了重傷,打了勝仗。獅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