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在農村尤其是夏季,晚飯後由於天氣炎熱並不會很早入眠,這個時候會搬個小凳子到屋外納涼,伴隨著蛙鳴蟲叫抬頭仰望星空就可以看到銀河的星河燦爛,小的時候不太懂銀河是什麼,就感覺很漂亮。
但是發現隨著成長變得不僅僅是那顆心,現在夜晚很少能看見耀眼燦爛的銀河了,有的時候星星都很少,難道在地球上已經看不到銀河了嗎?地球方位在改變?
我們知道天體系統一直都在運動,沒有絕對的靜止,地球24個小時就要自轉一周,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地球某個小角落上的一點,看到的視角自然會發生變化。其次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就是一年的時間,同樣看到的星空會發生稍許變化。
但不僅如此,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個普通的成員,銀河系直徑20萬光年,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條旋臂之上,距離銀心2.6萬光年。太陽系正在以每秒250公裡的速度繞著銀心運動,繞其一周大約需要2.5億年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自太陽系形成開始到今天一共繞了大約20圈左右。
我們肉眼所看見的銀河,實際上就是朝向銀心方向看到的恆星集合,每年的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看到銀河在天空上的方位都不相同。為什麼現在很少看見銀河的存在?甚至星星都很少了?目前影響星空的因素其實就有那麼兩個:光汙染和大氣汙染。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夜生活的氛圍也愈加濃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夜晚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早上起床的時間也越來越晚,尤其是大城市裡午夜之後也幾乎是燈火通明,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很難看見星河的。
因此一些攝影愛好者拍攝星空都喜歡去偏遠的地方光汙染教授,如果空氣汙染更少一點的話,拍攝的效果會更好。沒有辦法,地球被大氣層包裹著,光線穿過地球大氣層自然會被吸收減弱。天文學家為了減小大氣對天文觀測的影響,所以才把哈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繞地球運行的時候順便拍攝星空。
如果在光汙染較小空氣品質好的偏遠山區,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看到美麗的銀河,但是季節不同,銀河在天球上的分布也不相同。一般來講冬季時分觀看到的銀河是最壯觀的。
因為冬季時分的方位問題,我們處在銀河系的一條旋臂-獵戶臂的內側,冬季時看到的銀河是因為我們在背著銀心方向向銀河系邊緣望去,而旋臂通常都是恆星特別聚集的地方、因此看到的銀河就會非常的明亮。但是因為方位的變化,春夏之際我們仰望星空可能是朝著垂直於銀盤的方向去看,相對而言就更暗淡一些,因為恆星的數量相對較少。
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恆星全天大約有6000顆左右,這些恆星都是聚集在太陽系附近的,近的十幾二十幾光年,例如牛郎星、織女星和天狼星等,遠一些的也可以達到近千光年。恆星亮度的大小本質上取決於自身的核聚變的強弱程度,質量越大的恆星自身引力塌陷作用就越大,核聚變效率就越高。
銀河系作為一個典型的螺旋星系,有著明顯的旋臂結構,這裡也是恆星的主要聚集點,銀河系內大約含有2000多億顆恆星,太陽是其中普通的一個成員,但是特別之處在於地球上誕生了生命,出現了智慧文明。人類現在已經發射了五顆星際探測器,它們未來的目標都是飛出太陽系,但是按照目前的速度最後只能是和太陽肩並肩一起繞著銀心運動。
人類渴望著漫天星辰,即使抬頭很少再看見星河燦爛,但是未來人類文明的目標依然是星辰大海,飛出地球、飛出太陽系甚至是飛出銀河系,這是一個困難重重的目標。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