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陽系內存在著八大行星,其中靠近太陽的前四顆行星是巖質行星,靠後面的四顆行星是氣態巨行星。相比起氣態巨行星,科學家們更關注巖質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四顆巖質行星中只有地球和火星擁有衛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而火星則擁有兩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和火衛二。
過去人類一直把研究重點放在月球上,現階段也是如此,但前段時間國外有研究把關注點投放在了火星的衛星上。雖然火星的衛星總體積和質量加起來沒有月球大,但它們對於研究火星的演化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前段時間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觀測到火衛二的軌道出現傾斜的情況,傾斜角度達到了2°,這可能說明火星過去可能擁有過自己的行星環。
這個猜測是如何得出的呢?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火星的衛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科學家對於火星衛星的形成提出了兩種說法,分別是捕獲說和撞擊說。捕獲說認為火衛一和火衛二是火星通過引力捕獲得到的,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可信度,因為火衛一和火衛二的尺寸接近於小行星。
而撞擊說認為火衛一和火衛二是通過撞擊產生的,在火星形成初期,其附近存在一顆與火星旗鼓相當的行星,最終它與火星撞到了一起,導致其自身分裂成許多部分,其中有兩個較大的部分演變成了如今的火衛一和火衛二。由於火衛一和火衛二上的物質成分較為相似,因此撞擊說受到更多的認同。
一直以來,研究人員通過觀測發現火衛一和火衛二的運行平面和火星幾乎保持一致,即使出現細微的偏差也屬於正常現象。而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天文團隊認為2°的傾斜可能隱含著火衛星的秘密,於是他們對此展開研究調查。他們通過模擬演示發現,如果火衛一和火衛二的形成符合撞擊說的話,那麼它們在形成之初一定會被撞擊的反作用力彈出去。
如果那時候的火星並不存在行星環,那麼被反彈出去的火衛一和火衛二將會保持著和火星一樣的軌道平面。然而現實情況是火衛二的軌道平面與火星的軌道平面差了2°,這可能說明那時候的火星已經存在行星環,導致被反彈出去的火衛二受到行星環的影響而出現了軌道平面的偏差,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偏差是與行星環產生共振形成的。
如果過去的火星擁有自己的行星環,那麼地球也有可能擁有自己的行星環。那麼為什麼火星的行星環後來消失了呢?對此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太陽活動的原因,過於強烈的太陽活動導致火星行星環上的物質被不斷吹散,最終把整個行星環都給吹沒了。如果火星真的遭遇這種情況,那麼距離太陽更近的地球也很可能遭遇過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