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雖然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的,但其實在宇宙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天體或者隕石碎片,一般情況下這些隕石碎片在太空中是以一定的軌跡運行,但是有時候也會與地球發生碰撞。
因此我們時常可以聽到小行星撞擊事件的發生,比如說6500萬年前的那場災難,一顆巨大的隕石墜落地球可能導致恐龍滅絕。
然而前一段時間,巴西,日本也都陸續的出現過類似於小行星墜落地球的報導。在近日,地球上空還出現了一顆熊熊燃燒的火球。
美國宇航局(NASA)在2020年8月16日,發現一顆小行星掠過地球,距離地球非常近,只有2950公裡,這是有史以來觀測到距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
該行星被命名為2020QG,大小約3公尺到6公尺之間,是一顆比較小的天體,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6日4點08分時越過印度洋南部上空,並在2020QG掠過地球6小時後首次被加州理工學院帕洛馬山天文臺的茲威基瞬變望遠鏡(ZTF)觀測到。
2020QG以每秒大約12.3公裡的速度移動,對於其他小行星的運動速度來講,這顆隕石的速度可以說非常緩慢,處於「一檔」狀態。
由於小行星直徑比較小,所以NASA也表示,即使它不幸的撞擊地球,也並不會對地球發生太大的影響,再加上地球還有大氣層的保護,會通過燃燒的方式阻礙小行星速度,甚至對其進行分解。
不過幸運的這顆小行星並未對地球產生傷害,而是掠過地球上空直接離去。
1908年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天體大爆炸,據悉,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輻射範圍方圓600多公裡,但當時並沒有進行及時勘察和研究。
之後1921年進行考察後,發現金屬鎳和銥的含量很高,不過沒發現隕石,於是科學家們認為是有可能是彗星碰撞地球後氣化消失。
2013年2月15日,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墜落了一塊隕石,當時在俄羅斯的上空突然出現一道刺眼的白光,隕石滑行的速度也很快。
由於它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了爆炸,產生了大量碎片,並形成了「隕石雨」,在墜落區域導致3000座建築受損,並造成了1200多人受傷。
不過也有一些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2013年2月16號,一顆50米直徑的小行星於27000公裡上空飛去。
2018年,一顆直徑約15—30米的小行星在距離地球63000公裡處飛過。
2019年,一顆1公裡的行星,在距離地球480萬公裡處飛過。
小行星撞擊地球會給地球帶來一些災難,如果是一些小型的天體倒還好,但如果是巨型的天體撞擊地球的話,很有可能會出現生物大滅絕事件。
而且隕石撞擊地球之後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比如火山爆發,出現地震,海嘯等等,並且氣候的突然改變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發也會導致生物滅絕事件的發生,可以說對於人類那就是滅頂之災。
第一,在天體要撞上地球表面的時候,利用現代的科技武器對隕石進行轟炸,因為隕石炸成碎片的話,對地球的傷害將可以忽略不計,但這種方法只是針對一些小型的天體,對於一些大型的隕石就不行了。
第二,在隕石距離地球比較遠的地方,改變其運動軌跡,宇宙的任何天體都有自己運行的運動軌跡,而當天體的運動軌跡與地球相交時,才會發生撞擊。
所以我們只要改變天體的運動軌跡就能避免天體和地球直接相撞。其實,目前我們科學家們也正打算對第二種方法進行實戰演練,從而改變天體運行軌跡。
其實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也建設了很多近地的觀測設備,目的就是對宇宙中的隕石進行觀測,這樣一旦發現有小行星靠近地球,我們就會在第一時間發現,並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來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所以下次再聽到類似的新聞,大可不必太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