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可以說是地球生命面臨的最大潛在威脅,因此一直備受天文學家的關注。不過也會存在一些「漏網之魚」。據《每日郵報》報導,一顆體積相當於一輛SUV汽車的小行星,於16日在距離地球約2950公裡外掠過,也是有史以來最接近地球而沒有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學家是在它掠過地球後6個小時才發現它,算是有驚無險。
據悉,這顆小行星名為「2020 QG」,其直徑在6英尺(2米)至18英尺(5.5米)之間,介於小型汽車和SUV之間。它在周日凌晨4時08分,於印度洋南部上方、相距地球約2950公裡的位置掠過,並以每秒約12.3公裡的速度飛行,並且這顆小行星是在掠過近地點6小時後才被美國的帕洛馬山天文臺(Palomar Observatory)發現。不到3000公裡,對偌大的宇宙而言,這點距離可以說幾乎貼著地球飛過了。
在天文學家的模擬中,小行星因距離地球相當接近,其飛行軌跡受到地球引力影響,大約以27600英裡/小時的速度轉了一個45度的彎。不過由於小行星體積不是很大,假如它真的撞向地球的話,最多也會在大氣層裡燃燒爆炸,而且爆炸高度非常高,不會對地面造成任何危害。
為什麼它飛過後6小時才發現呢?因為它是從太陽的方向過來的,這讓地球上的望遠鏡很難從強光中看到它,再者就是地面不會有任何望遠鏡在白天掃描天空,遑論它的大小,所以幾乎不可能發現。美國宇航局近地物體研究中心主任保羅·喬達斯(Paul Chodas)表示:「小行星從太陽的方向接近地球,我們沒有看到它來。如果不考慮實際上已經影響到我們星球的一些已知小行星,那麼『2020 QG』是有記錄以來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為此NASA在2020年計劃撥款3600萬美元開發太空望遠鏡,有望在2025年解決白天也能掃描潛在危險天體的問題。
而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模擬器顯示,從光譜分析,這顆「2020 QG」的小行星的最大末端是由緻密的鐵組成(大多數小行星都是巖石),而只有這種小行星的才可以到達地面。這樣的小行星會在大氣層中爆炸,產生一個明亮的火球,並釋放出相當於幾十噸TNT爆炸的能量。舉例來說,2013年2月,大約66英尺寬(20米)的巖石小行星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離地70公裡到30公裡的上空爆炸,釋放了相當於500噸TNT爆炸的能量 ,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擊碎了四周的玻璃,間接導致將近1500人受傷。如果當時那顆巖石小行星換成富含鐵的小行星,那爆炸的威力可要大得多。
前面說過,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極低,我們不必太過擔心。按照科學家的說法,一顆直徑50-60米的小行星在1000年內有可能會撞到地球一次;而直徑100米以上的小行星更是要20000年才有可能撞到地球一次。
如果是直徑20米左右的巖石小行星撞向地球,可能會突破大氣層並在太空中爆炸,爆炸的威力比廣島原子彈稍大。如果是直徑在10米內的小行星(絕大多數小行星都是這尺寸),基本上過不了大氣層這關。而且地球上70%的面積都是海洋,其餘30%的陸地面積大多很空曠。在此情況下,一顆小行星衝向地球,要剛好錯開月球,並且它的直徑足夠大到可以穿越大氣層,還要剛好砸到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這概念可以說是極小,所以我們不必花太多時間擔心這種事。
感謝閱讀!喜歡的可以來個三連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