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四川狹口蛙 竟藏身成都鬧市中(圖)

2020-12-08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珍稀四川狹口蛙 藏身成都鬧市



  四川狹口蛙是四川特有品種,主要生活在海拔500-10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帶。

四川狹口蛙的幼體,整體呈紡錘形,頭部兩邊有外腮,兩隻大眼睛十分明顯。



  7月12日,成都望江公園附近一個小區樹林中,兩位自然愛好者正在尋找四川狹口蛙。



  一點積水也會成為四川狹口蛙孵化的地點,為了適應這樣的生存環境,狹口蛙從孵化到成熟前後不過20多天。



  樹林中有很多菌類植物,吸引了不少螞蟻,豐富的食物也給四川狹口蛙提供了棲息便利。

  有猜測稱,這極有可能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奠基人劉承釗及團隊當年放歸的蛙種後代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要以為蛙只生活在鄉間田野,成都一群自然愛好者經過三年連續觀測,在望江公園附近也發現了蛙的身影,而且是珍稀的四川狹口蛙,它們在這裡長期穩定棲息。

  目前全世界狹口蛙有17種,我國現有5種,而四川狹口蛙則是四川特有物種。對於此次發現,有兩棲動物研究者猜測,這極有可能是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奠基人----劉承釗及其團隊當年進行研究後放歸的蛙種後代。

  自然愛好者 深夜樹洞尋蛙

  7月12日,暴雨過後暑熱退去,成都望江公園附近一個老舊小區,大雨在泥地裡留下幾攤積水。密林裡蚊蟲猖獗,幾束手電筒光打破了院落的平靜,來自玉林小學的學生和著名環保人士沈尤一起,正躬身尋找。「快看這幾隻蝌蚪。」打著強光手電的沈尤在一塊2平方米左右的積水前緩緩蹲下。他所說的蝌蚪正是四川狹口蛙的幼體,整體呈紡錘形,頭部兩邊有外腮,兩隻大眼睛十分明顯。除了灰色的皮膚,它看起來和普通蝌蚪無異。

  作為資深自然愛好者,沈尤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你看這棵梧桐樹很老了,中間是空的。」順著手電筒燈光,沈尤輕輕敲擊梧桐樹,樹幹發出悶聲迴響,樹幹中部分叉的地方,一個不起眼的小洞被泥土包裹,仔細觀察可以看見有動物爬過的痕跡。「四川狹口蛙就喜歡在樹洞裡居住,然後下地交配。」

  經過仔細尋找,沈尤果然在距離梧桐樹不遠的泥地裡發現了一隻成年四川狹口蛙。它背部呈橄欖綠,遍布黑點,體型和普通青蛙相近,後腿粗短有力,雙眼凸起,表情呆萌。沈尤一行拍照記錄後就匆匆關燈離開,他們不希望對這個小傢伙有過多幹擾。

  從孵化到成年 只要20多天

  據兩棲和爬行動物研究者、西南山地工作室CEO巫嘉偉介紹,四川狹口蛙屬於「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生活在海拔500-12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帶,最北僅出現在甘肅文縣,在成都東部龍泉驛也有分布,它是一種親近人類的蛙種。

  四川狹口蛙多蟄居於土穴或樹根底部以及樹洞,在夏季雨季求偶繁殖,喜歡在季節性形成的水坑產卵。巫嘉偉說,四川狹口蛙的交配和繁育都很「投機」,除了在池塘,哪怕只有一兩平方米大的積水都能產卵,產卵也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保證存活率。「卵呈漂浮狀,這有利於孵化和加速發育,避免臨時水塘乾涸對其種群生存的威脅。」從孵化到成年,前後不過20多天時間。

  蛙從哪裡來?

  或為研究放歸的蛙種後代

  沈尤等人觀測到的四川狹口蛙種群,可能已經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巫嘉偉告訴記者,我國著名動物學家、教育家,兩棲爬行動物學的主要奠基人劉承釗先生,上世紀30年代來到四川,長期從事兩棲類自然史的研究並發現大量新種屬。1961年,劉承釗與夫人胡淑琴合著的《中國無尾兩棲類》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記載當時已知中國無尾兩棲動物120種及未訂名的11種蝌蚪,對許多種屬都作了討論。從上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劉承釗對橫斷山區兩棲動物的分類區系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創的見解。所以在兩棲動物愛好者間有這樣的說法,望江公園附近出現的四川狹口蛙種群,很有可能就是上世紀60年代劉承釗先生及其團隊進行研究後放歸的蛙種後代。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相關焦點

  • 可能它正在四川旅遊
    遊戲中,一隻個性十足的青蛙,時而在家讀書,時而外出旅遊,並給主人寄來合影和明信片。如果「蛙兒子」幾天沒有音信,不要著急,可能它正在四川冬眠呢。 成都一群自然愛好者們經過四年連續觀測,均在成都望江公園附近一小區樹林裡發現四川狹口蛙的身影,該發現證明這一種群在這裡已經穩定棲息。
  • 成都鬧市發現明代蜀王府遺址
    成都鬧市發現明代蜀王府遺址/4) "← →"翻頁 11月12日,位於成都市體育中心內的明代蜀王府遺址正在發掘中。
  • 成都女子鬧市當眾強姦男子 疑被催情香水導致(圖)
    近日,成都猛女當街脫褲「強姦」過路男子的驚天猛帖遭數萬網友圍觀,博主稱該女子可能是喝醉酒,也可能是用了催情春藥,在鬧市拉住一過路男子按倒後脫掉褲子猛的坐了上去…隨後男女主角很忘我,持續了十多分鐘後女子臉紅紅地提上褲子,沿著九眼橋橫穿馬路離開。
  • 申城多處發現「隱士」北方狹口蛙 或隨樹木遷來
    原標題:申城多處發現「隱士」北方狹口蛙市民在水窪中發現的北方狹口蛙 /受訪者供圖  正是盛夏,你是否聽到了蛙鳴市民環保志願者姜先生日前在奉賢金匯港沿岸一片樹林裡發現了北方狹口蛙,此蛙相對於其他幾種本土蛙類較為隱蔽不易被發現。  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表示,目前已經在申城多處發現北方狹口蛙,它們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還未知,需要持續關注。此外,在上海市場上,除了牛蛙、海南虎紋蛙、泰國虎紋蛙等蛙類以外,出售其他活體蛙類和蟾蜍均是違法行為。
  • 四川四姑娘山發現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種群分布
    央廣網成都6月4日消息(記者劉濤)四川省相關專家日前在進行野外調查時,在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發現一處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種群分布。專家表示,這種起源於6700萬年前的珍稀植物對生存環境要求近乎苛刻,被認為是優異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在四姑娘山發現獨葉草的種群分布,也標誌著四姑娘山的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
  • 鄭州:鴕鳥跑入鬧市 3隻獵狗圍攻被踢傷(圖)
    鄭州:鴕鳥跑入鬧市 3隻獵狗圍攻被踢傷(圖)鴕鳥在加油站內被制服  □記者張波 實習生張保富 文/圖  這兩隻鴕鳥原來是市民為逗小孩子開心,飼養的寵物  「越獄」後,市民、獵狗一起追趕,「逃犯」竟將狗踢傷、人踹翻  本報訊 鄭州街頭突然躥出一隻一人多高的鴕鳥,車流當中晃來晃去;見到有人前來抓捕
  • 成都地底發現半部「四川通史」 漢末三國崖墓重見天日
    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成果,成都新川創新科技園內發現了大量古代遺存,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兩千多年,期間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
  • 走在成都街頭時注意點,別踩到這個瀕危珍稀植物了!
    3月31日,著名植物科普大V「喵喵植物控」博主孫海在微博上發了幾張正在開花的植物圖片,乍看毫不起眼,綠葉、細碎的黃花,就是這不起眼的小黃花植物,正是一種僅在三峽地區有分布記錄的、珍稀瀕危植物品種名錄上的植物——裸芸香。「於是,裸芸香,成都也算有了分布了。」
  • 「大長腿」珍稀甲蟲頻現四川,帶給人類一句警示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一雙向內彎曲的前腿,比軀幹還長;頭部和胸部呈墨色綠,猶如披上了一件「青銅甲」;褐色的背殼上,還有漂亮的橙色、金色斑點——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迎來了這樣一隻奇特的甲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說,珍稀甲蟲頻頻在四川出現,帶給人類一句警示:全球變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正在加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長臂金龜個體 發現:人類生活區迎來「不速之客」,竟是珍稀昆蟲葉先生在綿陽市平武縣響巖鎮某單位工作。
  • 珍稀甲蟲格彩臂金龜現四川 它們在給人類警示?
    受訪者供圖格彩臂金龜。受訪者供圖一雙向內彎曲的前腳,比自己的軀幹還長;頭部和胸部呈墨色綠,猶如披上了一件「青銅甲」;褐色的背殼上,還有漂亮的橙色、金色斑點——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迎來了這樣一隻奇特的甲蟲。
  • 四川又火了!又一新物種被記錄,是中國首次出現的珍稀蛾類
    眾所周知,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地球在歷經數十億年的發展與進化,誕生了生命,有人說所有的物種起源都是基於一顆細胞,不過依舊無從考證,而發展至今,在人類的發現與探索中得到記錄的生物就多達170多萬種,還是已知的。
  • 四川特有極危珍稀蕨類植物 光葉蕨首現峨眉山
    光葉蕨是中國、四川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中僅分布於天全二郎山,這也是峨眉山首次發現該植物。李策宏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6月的一天,他在一處陡峭的懸崖上無意間發現了光葉蕨的存在,隨即用手機拍攝了照片,並小心翼翼地採集了植物葉片材料,送往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進行室內分析。
  • 珍稀甲蟲格彩臂金龜現身四川 頻頻出現是給人類的警示
    受訪者供圖格彩臂金龜。受訪者供圖一雙向內彎曲的前腳,比自己的軀幹還長;頭部和胸部呈墨色綠,猶如披上了一件「青銅甲」;褐色的背殼上,還有漂亮的橙色、金色斑點——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迎來了這樣一隻奇特的甲蟲。它還是一隻珍稀的昆蟲,名叫格彩臂金龜或格長臂金龜,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綿陽一位熱心市民發現並捐贈。
  • 世界級珍稀蝶種寬尾鳳蝶 消失百年後重現成都青城山
    (受訪者供圖)  黑翅朱尾,間有白斑,尾突圓潤流暢。晨間在山林之巔曬太陽,近午到溝渠之畔飲露水,天熱則鑽入樹林納涼……五月來臨,一種「嬌氣」的蝴蝶開始進入觀察季,而這種號稱「中國蝶類象徵」的蝴蝶,上一次在成都的採集記錄,已是百餘年前的事了。
  • 成都商報:四川建核電站 好處多多(圖)
    成都商報:四川建核電站 好處多多(圖)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3日07:53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 「央廣網·視聽四川」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現身成都蒲江 全球...
    青頭潛鴨現身成都蒲江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6日訊(記者 李丹)6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蒲江縣委宣傳部獲悉,日前,全球極為罕見的青頭潛鴨現身蒲江縣蒲江河中。據悉,青頭潛鴨屬於瀕危物種,目前全球數量不足1000隻,對生活環境和水質要求特別高。這個珍稀物種長什麼樣呢?
  • 成都地鐵嗨玩圖:3號線,隱藏在市井中的寶藏地圖
    這座安靜的小鎮,打破了四川傳統古鎮千篇一律的川西建築風格,再現了成都近百年來的民國公館、老字號的建築精華,以絲綢文化、成都百年商人故居為特色,重現老成都的繁華景象。圖 源:小紅書@於魚語這裡的建築大部分都是青磚灰瓦,年代感很強,巷子裡充滿了浪漫的民國元素,斑駁的電話亭、停靠的黃包車、旗袍女郎的海報、中國紅的燈籠,細節滿滿。
  • 四川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6級地震 成都電視彈出地震預警
    據@中國地震臺網 正式測定:10月21日12時04分在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北緯31.84度,東經104.17度)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
  • 陝西甘肅也是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為何一提到大熊貓就想到四川成都
    陝西甘肅也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為何一提到大熊貓就想到四川成都?這就是城市營銷的威力,大熊貓堪稱成都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現在國內包括國外提到大熊貓第一想到的就是四川、成都、青城山、臥龍等字眼,陝西甘肅同樣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陝西秦嶺一帶設立面積遼闊的自然保護區,用以保護大熊貓、秦嶺羚牛、雲豹、金錢豹、 紅腹錦雞 、大鯢、金絲猴、 朱䴉等珍稀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