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憋氣能憋多久:肺部氧氣可支撐4分鐘

2020-12-02 人民網

  誰在設定屏氣極限

  什麼決定了我們能憋氣能憋多久?通常的分析認為,這受制於大腦對氧氣的需求,但實際上,通常早在大腦或身體消耗完所有氧之前,人就會喘氣。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數十年,現在,科學家也許已經接近了答案。

  撰文 麥可·帕克斯(Michael J. Parkes)

  翻譯 朱機

  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其實,你正在做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動作。平均而言,人類每分鐘會不由自主地呼吸12次左右,這個呼吸周期和心跳一樣是人體兩大生物節律之一。大腦無需意識指揮就可以根據人體的需要調整呼吸節奏。同時,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有意識地屏住呼吸。這種本事可以防止水或灰塵進入我們的肺,在肌肉活動之前維持胸腔大小,以及一口氣說上一長串話。屏住呼吸對我們來說是輕鬆自然的事,沒想到科學還沒法對這種能力的生理機製作出合理解釋。

  (要是你還憋著,先鬆口氣吧。)

  我們先來考慮一個似乎很簡單的問題:憋氣能憋多久是由什麼決定的?研究這個問題其實相當困難。雖說所有哺乳動物都會屏氣,可誰也沒法去跟實驗動物說,你憋個幾秒鐘不要呼吸。所以,只能在人的身上研究屏氣。屏氣太久會造成大腦缺氧,隨之可能會失去意識、導致腦損傷甚至很快死亡。正因為存在這些危險,很多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實驗因不道德而不能開展。甚至,過去一些意義非凡的研究也因為違背現在人體實驗的安全準則而無法重複。

  不過,研究人員找到了別的途徑,開始著手回答有關屏氣的問題。他們的發現不僅能推動人體生理學發展,也許最終還能通過醫學和法律措施來拯救生命。

  屏氣極點

  1959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醫學院的生理學家赫爾曼·拉恩( Hermann Rahn),採用了一系列獨特的方法來屏住呼吸:減慢新陳代謝、過度呼吸、以純氧充盈肺部等,最終屏氣時間達到14分鐘左右。愛德華·施耐德(Edward Schneider)也做過類似的事。他在紐約米切爾軍事機場的航空醫學軍事技術學院工作,後來又去了衛斯理大學,是研究屏氣的先驅之一。據他的描述,在20世紀30年代, 一位受試者曾在類似條件下屏氣長達15分13秒。

  科學研究及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在最大程度地吸入空氣後,最多也只能屏氣一分鐘左右。為什麼不能憋得更久呢?單靠肺部所能容納的氧氣可以支撐大約4分鐘,但幾乎沒有人能在不經過訓練的情況下,讓屏氣時間接近這個數值。同樣,在一分鐘這個限度,需要呼出的二氧化碳(細胞消耗營養物與氧氣所產生的廢氣)在血液中也尚未積累到有毒濃度。

  人浸沒在水裡可以憋氣憋得比較久。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在水裡有更強的動機來屏住呼吸:避免水進入肺部。水生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潛水時會降低自身新陳代謝率,但人類是否也有這樣的經典潛水反射還不清楚。不過,上面所說的規律仍然適用:潛水員屏住呼吸後,不到真正缺氧的地步就會感到迫切需要吸上一口氣。

  施耐德觀察到,「實際上,就算在水裡,人也幾乎不可能由於主動憋氣而憋到失去意識。」在非常環境中,或許偶爾會出現失去意識的情況,比如極限潛水比賽;也有奇聞軼事提到,有小孩因為憋氣憋太久而暈過去。但實驗室研究結果確認,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是不會因為自己屏住呼吸而昏迷的。氧氣不足或二氧化碳過量會損傷大腦,但在那之前,就會有某些原因讓我們到達研究人員所說的屏氣極點(break point),從而忍不住喘氣。

  解釋屏氣極點,有一種合理的假設認為,體內有專門的感受器來監控屏氣相關的生理變化,並在大腦「宕機」之前啟動呼吸。根據這種假設,上述感受器要麼可以察覺出肺和胸腔的擴張時間過長,要麼可以監測出,血液(或大腦)中氧氣濃度在下降(或二氧化碳濃度在上升)。但這些想法似乎都站不住腳。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英國倫敦查靈十字醫院亞伯·古茲(Abe Guz)實驗室的海倫·R·哈蒂(Helen R. Harty)與約翰·H·艾西爾(John H. Eisele)分別通過多種實驗,排出了肺部中存在體積感受器的可能性。當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派屈克·A·弗盧姆(Patrick A. Flume)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他們的實驗顯示,無論是肺移植病人(肺與腦之間的神經連接中斷了),還是脊髓全麻的病人(胸肌的感覺感受器被阻斷),都無法長時間屏住呼吸(不過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些麻醉實驗沒有影響到膈肌,後面我們就會講到具體原因)。

  另外,研究似乎還表明,所有已知的監測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化學感受器(化學受體)都沒有參與屏氣機制。人體中,已知唯一可以監測低水平血氧濃度的受體位於頸動脈,就在頜骨角下方,此處是向腦部供血的通道。而監測二氧化碳濃度的化學感受器位於頸動脈和腦幹,腦幹控制著規律呼吸等不受意識控制的功能。

  到達屏氣極點的強烈感覺如果是由氧氣的化學受體引起的,那麼一旦沒有反饋,人們就應該會把自己憋到昏迷。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爾曼·沃瑟曼(Karlman Wasserman)的實驗室的研究則表明,即使切斷頸動脈的化學受體與腦幹之間的神經連接,病人仍然無法把自己憋暈。

  此外,如果單憑氧氣濃度低或二氧化碳濃度高就能決定屏氣極點,那超過某個閾值後,人就無法繼續屏氣了。可無數研究說明事實並非如此。按上述假說,氣體濃度觸發屏氣極點之後,在動脈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恢復到正常水平之前,人是不可能繼續屏氣的。但這有悖於科學家在上世紀初無意觀察到的結果。1954年,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沃德·S·福勒(Ward S. Fowler )正式記述過這樣的現象:實驗者屏氣達到極點之後,即使只是吸入一口窒息性氣體(asphyxiating gas,經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氣體),也能夠立馬再次屏氣,甚至第三次屏氣,儘管這會使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變得越來越低。

  此後的研究進一步確證,這種不尋常的重複屏氣能力與吸入窒息性氣體的次數、體積都沒有關係。實際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約翰·R·裡格(John R. Rigg)與莫蘭·坎貝爾(Moran Campbell)在1974年證明,當受試者試圖呼吸時,堵住呼吸道就能讓他們繼續屏氣。

  綜上所述,所有這些涉及重複屏氣方法的實驗都說明,深吸一口氣的需求與肌肉本身的動作有某種關係,而與交換氣體的功能沒有直接關係。胸腔擴張後自然有收縮的趨勢,除非吸氣肌讓胸腔保持在擴張狀態。因此,研究屏氣極點的科學家便開始在控制呼吸肌的神經、機械機制中尋找答案。除此之外,他們還想弄清楚,屏住呼吸是讓驅動呼吸肌的呼吸節律在意識的控制下中斷,還是讓呼吸肌無法表現出無意識的自動節律。

  無法重複的實驗

  正常的呼吸節律從腦幹發送興奮信號開始,神經脈衝通過兩側的膈神經(phrenic nerve)向下傳遞給肺部下方、形如碗狀的膈肌,收到信號後膈肌收縮、肺充氣。神經脈衝停止後,膈肌放鬆、肺收縮。換言之,某種節律性的神經活動模式(中樞性呼吸節律)可以反映呼吸周期。直接由膈神經或腦幹來測量人類的中樞節律目前還存在技術和倫理上的困難。不過,研究人員發明了間接記錄中樞呼吸節律的方法:改為監測膈肌的電信號、呼吸道所受的壓力或自主神經系統(比如心跳節律)的其他變化,例如研究呼吸性竇性心律失常的個體。

  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埃米利奧·阿戈斯託尼(Emilio Agostoni )採用的就是這些間接方法。他在1963年發現,可以在屏住呼吸但還沒到極點的人身上檢測到中樞呼吸節律。2003年和2004年,我們也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做了相關的實驗。當時,我和研究生漢納·E·庫珀(Hannah E. Cooper)、麻醉師託馬斯·H·克拉特布羅克(Thomas H. Clutton-Brock)用呼吸性竇性心律失常的例子說明,中樞性呼吸節律不會停止,屏住呼吸時也始終存在。因此,屏氣肯定與抑制膈肌的節律性動作有關,很可能是通過膈肌的自主、持續收縮完成的(多個實驗已經表明,正常呼吸要用到的其他肌肉或結構與屏氣沒有關係)。與此類似,屏氣極點可能依賴於由膈肌傳回腦幹的感覺反饋,比如說反映膈肌伸展的程度或異常的疲勞程度。

  假如真是這樣,麻醉膈肌,阻斷感覺反饋傳到大腦應該就能極大地延長受試者的屏氣時間。上世紀60年代,坎貝爾曾在倫敦翰默史密斯醫院,做了一項堪稱至今最聳人聽聞的一項屏氣實驗,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和上述推測一致的結果。實驗中,兩名神志清醒、健康的自願者同意接受麻醉,以靜脈注射箭毒素的方式使全身骨骼肌暫時性麻痺(除了一段前臂因為要在有需要時打手勢而沒有麻醉)。自願者靠呼吸機維持呼吸,關掉呼吸機就相當於屏住呼吸,自願者到達屏氣極點時就打手勢,示意把呼吸機再次打開。

  結果令人震驚。兩位自願者高高興興地讓呼吸機停了至少4分鐘,最後是監控的麻醉師發現,他們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高得嚇人,於是中止了實驗。等麻藥的勁道過去之後,兩位自願者都表示,既沒有感到窒息的痛苦也沒有覺得任何不舒服。

  顯然,如此大膽的實驗極少有人敢去重複。也有一些人試圖複製坎貝爾的工作,但沒成功,他們那些勇氣十足的自願者很快達到屏氣極點,血液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幾乎還沒來得及上升。實測結果表明,自願者選擇提早結束測試,可能是因為撐開氣門的通氣管(這是一種現代安全措施,當年坎貝爾的實驗沒採取這項措施)造成了不適,而且這些自願者十分清楚,這項實驗可能危及生命。儘管如此,另外一些也很引人注目的實驗同樣認為,麻醉膈肌能延長屏氣時間,比如上世紀70年代,馬克·I·M·諾布爾(Mark I. M. Noble)在查靈十字醫院古茲實驗室所做的實驗。他與同事沒有採取全身麻醉,而是使用了一種生命危險要小得多的辦法:麻醉兩側膈神經,使得只有膈肌麻痺。用這種方法,受試者的平均屏氣時間延長了一倍,而且降低了屏氣時常見的不適感。

相關焦點

  • 人憋氣能憋多久?如果有足夠強大的意志,我們會把自己憋死嗎?
    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其實主要是依靠水和氧氣,離開了這兩點我們就直接無法在地球上生存,所以為了適應這點,我們人類也相應的進化出了呼吸系統來實現我們將外面的新鮮氧氣與我們肺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交換,從而實現正常的生命運轉。但是我們在平時也能夠發現我們其實是能夠憋一會兒不呼吸的,特別是在遊泳的時候憋氣表現的更加明顯,那麼如果我們一直憋氣會把自己憋死嗎?
  • 人憋氣能憋多久?如果有足夠強大的意志力,我們能把自己憋死嗎?
    這段描述在當時就引起了課堂的沸騰,大家並非驚訝於原子彈熱浪的可怕,而是驚嘆於竟然要憋氣三分鐘,在識上,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而這位女老師面對質疑所給出的答案是:「等原子彈真的爆炸時,你就可以憋到三分鐘了」。對於原子彈爆炸之後是否應該憋氣三分鐘,我並不關心,在此後的很多年時間裡我一直耿耿於懷的問題是:人真的能憋氣三分鐘嗎?
  • 人類憋氣能憋多久?如果意志力足夠強大,我們能突破極限嗎?
    人體的奧秘是無窮的,在眾多的世界吉尼斯記錄中,有很多的記錄在我們看來已經打破了常規,突破了身體極限。比如在2017年的世界紀錄中,有一位來自西班牙的選手,曾經在水下憋氣了24分鐘,成為了世界少憋氣時間最長的人。
  • 假如地球氧氣消失5秒鐘?只是憋氣那麼簡單嗎?想得太簡單了
    氧氣是動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氧氣,相信大部分物種都挺不過5分鐘,即使最耐缺氧的動物也定不過數小時,但假如氧氣小時5秒鐘應該不會有事吧,畢竟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憋氣5分鐘肯定也是沒有問題的!氧氣消失5秒鐘和憋氣5秒鐘是一回事嗎?相信大家肯定把這件事給混淆了,氧氣消失5秒鐘是氣體狀態的氧氣消失5秒鐘,而憋氣會在肺部保留部分氣體或者深吸一口氣憋住,因此兩者可不能同日而語。
  • 人類憋氣的極限是多少?22分鐘夠長嗎?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但如果地球停止釋放氧氣幾分鐘,會是什麼樣呢?讓我們看看西瓜視頻創作人「過客TALK」怎麼說。一個普通人隨隨便便憋氣30秒是沒有問題的;專業運動員長期的鍛鍊,肺活量大,時間會更長,比如奧運會遊泳冠軍,笑起來一臉憨厚的孫楊可以在水中憋氣兩分鐘。
  • 肺部健康與否,可通過4個方法自測,不要嫌麻煩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肺部是否健康呢?一、憋氣以及深呼吸法呼吸是否順暢與肺部健康狀態息息相關,所以大家可以進行呼吸測試,檢測呼吸相關方面是否出現問題。首先憋氣半分鐘左右,靜靜感受肺部的狀態變化,若是能感覺到肺部有些隱隱作痛,憋氣時間縮短、比較困難,那麼需要注意了,可能肺部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
  • 肺部健康自測法:經常跑步肺活量更強!
    在陶老師的配圖中,他指出,日常生活想要了解肺部的健康,可以通過測試肺活量來監測,這也是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方法,最直接的操作就是憋氣。深吸一口氣,然後憋住,如果憋氣時間超過50秒,那麼說明肺部功能足夠強大,這時候不必擔心肺部的健康。如果憋氣40秒,說明你的肺部還算健康,如果連30秒都達不到,那麼就應該引起重視。
  • 藍鯨的肺十多噸重,可在水下呆十幾分鐘,但真正的憋氣高手是它!
    對哺乳動物來說,在水中憋氣,確實是一項技術活,一般人能在水裡憋個一兩分鐘,已經算很不錯了,那你知道世界上在水中憋氣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是哪個嗎?既然是用肺呼吸,那肯定是肺活量越大越好了,那就往體積大的想,就會有人想到鯨魚。
  • 想要知道肺的好壞,做完4個測試,或能判斷出來,看看你的肺咋樣
    常常可以看到,有多年吸菸經歷的人早早地就患上了肺氣腫甚至肺癌這樣嚴重的肺部疾病。所以,吸菸者一定要關愛自己的肺部健康,常常檢查一下自己的肺部是否還健康,發現肺部不健康要及時停止吸菸這樣的行為,儘早調理治療。檢查肺部健康,通過以下這4個小動作就可以完成,不妨試一試。第一個測試是試試憋氣,看自己在憋氣的狀態下能堅持多長時間。
  • 這張「肺部健康測試」圖火了!但結果卻是……
    昨天,一個#肺部健康測試#在網絡上流傳開來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從A點到B點能憋住氣就是健康的肺這張動圖引發了網友熱烈的參與大家都紛紛憋氣測試那麼問題來了,僅憑這張動圖,真的可以測試出來肺部的健康程度?今天上午,@丁香醫生在線闢謠:「人憋氣時間的長短,只是粗略反映人體對於缺氧耐受的程度,而對缺氧耐受程度並不是僅體現在肺功能上面,甚至不是主要反映在肺功能上面,而是包含心臟功能以及全身器官功能狀態等,甚至有主觀因素。肺功能的檢測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包括肺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測量方法,並不是通過憋氣。最起碼可以說通過憋氣的方法是很局限的。」
  • 為什麼自由潛可以「憋」而水肺不能「憋」--讓一隻空瓶子來告訴你
    如果你希望收取潛水資訊,請關注訂閱號divetheworld; 如果你還對優惠潛水套餐和行程感興趣,請關注服務號divetheworld_s出處/漢森潛水 hansondiving      還記得學習水肺潛水課程的時候,教練再三強調給我們潛水過程中一定不可以憋氣
  • 如何知曉肺部是否健康?4個方法教你自測,老煙槍不妨看一下
    所以,對於老煙槍們來說,應注意肺部的健康情況。想要知道肺部是否健康依舊,不妨試試以下幾個辦法!1、憋氣和深呼吸既然肺部是重要的呼吸系統,所以通過呼吸就能看出肺部的健康與否。我們可以先試著憋氣30秒鐘左右,在過程中感受肺部變化,如果有肺部隱隱作用、憋氣時間縮短等表現,那就可能是肺部健康出現了問題;另外,我們還可以嘗試深呼吸的方式,先逐漸吸氣五秒,然後再呼吸五秒,保持同等速度進行。然後仔細感受肺部變化,如果肺部出現了隱痛、悶痛等異常,那就是肺部健康受損的表現。
  • 風靡微信朋友圈的憋氣按「8」測肺活量會讓人玩到窒息嗎?
    憋一口氣,你最多能按幾個「8」?最近,一個肺活量測試的遊戲風靡微信朋友圈。遊戲的玩法和原理很簡單:憋住氣,不停按「8」。憋氣時間越久,按得「8」就越多。隨著遊戲的流行,有人發揮想像編出了一些類似這樣的段子:一男子在家中離奇死亡,警方第一時間奔赴事故現場,初步排除他殺可能性。據透露,死者由於窒息而死,死者手機屏幕上有50多行的「8」字。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如果地球突然失去氧氣5秒,會發生什麼?憋氣能活下來嗎?
    氧氣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如果沒有氧氣,地球就不會有動植物和水,甚至是人類也無法生存,因為氧氣是維持人類生命所必需的細胞內能量的主要催化劑,我們呼吸所賴以生存的氧氣約佔大氣層的21%,其中78%是氮氣,另外還有1%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雖然氧氣不是大氣中最豐富的氣體,但它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植物和其他生物也是最重要的。
  • 假如氧氣在地球上消失5秒,是不是只要憋氣5秒就可以活下來?
    我們知道,一個星球之所以會有生命是由於許多因素的共同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尋找外星生命的時候都會參照地球上生命生存所需的條件。就好像大家知道生命是離不開水的,所以當發現宇宙中某個星球是存在有水的話,科學家們會很興奮。
  • 柯氏喙鯨能憋氣3個多小時
    你憋氣能堅持多久?即便你使出渾身解數,柯氏喙鯨憋氣超能力也讓你望塵莫及。
  • 憋氣10秒自我測試新冠肺炎可靠嗎?了解一下
    在談肺纖維化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肺部的結構,打個比方來說,肺部的結構可以比作,掛著很多氣球的棚架,棚架就是肺部的間質,這些間質支撐著肺部,形成了肺部的「骨架」,而氣球就是肺泡;當肺部發炎、水腫,就會導致間質發炎增厚,一旦肺部長期受損,復原時被疤痕組織代替,就會變成纖維化。
  • 經常吸菸的朋友,若能順利通過4這個測試,說明你的肺還算健康
    對於吸菸的人而言,要想了解自己的肺部功能是否完善,可以通過一些測試來進行檢測,如果以下這幾個測試都能夠完成的話,說明肺部還算健康。一、經常吸菸的朋友,若能順利通過4這個測試,說明你的肺還算健康1、跑步十五分鐘對於吸菸的人群而言,如果想要判斷肺部是否健康的話,我們可以堅持跑步15分鐘。
  • 如果某一天,海洋突然乾涸了,人類能支撐多久?
    大家好,我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不爆胎的嗶嗶俠如果某一天,海洋突然乾涸了,人類能支撐多久,空氣將佔領海底,地球空氣被稀釋,變得非常薄弱,與此同時,全球海拔將平均升高几千米,海底世界將呈現在大家眼前,無論是海底之前的沉船,還是百幕大三角洲裡面的墜機,我們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大量的海魚、海洋植物,生物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