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楊曉娟:老屋裡住著爺爺

2021-01-10 遇見紅羅山書院

老屋裡住著爺爺

楊曉娟

村口有戶人家,坐落在河邊上,主屋的屋頂上鋪蓋的是整齊劃一的稻草。走進屋內,才知裡面的構建卻是由木柱支撐,木板做的牆壁。木板上都塗著深紅色的油漆,雖已鏽跡斑斑,但不減當年風採。外面是由泥土粉刷加固的土牆。兩扇大門只是隱約可見曾經塗抹的紅褐色,已經泛白的門板顯現斑駁的印記,傾訴著歲月的蒼海桑田。

說是主屋,其實也就是兩間相連起來的舊式房子,外間算是堂屋,一見堂屋,靠後牆中央擺放一張同樣是深褐色油漆過的家勝櫃,這是堂屋裡最顯眼的家具,柜子上靠左擺放的是祖宗牌位。堂屋中央稍前靠右是一張八仙桌,還有幾張長凳和幾張雕刻看不清楚圖案的方椅,長凳的底面有落款某年的桂月,通過文字知道這凳子定是八月製造的。

裡屋就是臥室了,因為窗戶都是木板式的柵欄,不拆卸木板時,屋內幾乎是漆黑一片。等有陽光時走進去,也感覺幽暗得很的,向南靠窗戶處擺放的是長方形的條桌,緊挨著豎放著一張搖搖欲墜的睡櫃,頂處東西方向擺放的是一張床,被褥摺疊整齊擺放在床上,藏青布做的長圓枕頭,特別顯眼。床頭擺放一隻矮小的燈櫃,一盞明油燈和一把舊式水瓶。

此屋的主人乃是一位八旬的長者,村裡人都尊稱他為楊爺,其實就是我的爺爺。

記憶裡,爺爺目光如炬,聲如洪鐘。夏季露著光溜溜腦袋不留一絲毛髮,穿著一雙蘆葦花編制的草鞋,走起路來叮咚響。冬天就會頭頂一隻大棉帽,身穿棉褲棉襖,還會在腰間系上藏青色的腰裙,走起路來,那腰裙邊會隨著他走路的節奏搖擺不定有著美感的飄逸。

村口唯一的一條大河就在爺爺的廚房邊上,每到傍晚時分,爺爺就會手提一隻木桶站在河岸翹首以待。不論是村上的小媳婦,還是壯小夥,爺爺都會擺出一副老學究的做派來:「那個誰家的娃兒,幫老朽提一桶水可好?」表象是徵求意見,其實語氣裡透著一股不容拒絕的鋼鏰氣勢,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拒絕的,都會樂呵呵地答道:「十分願意為您效勞,此乃義不容辭,爾等的榮幸之至!」

偶爾也會有幾個村婦結伴在河邊洗涮,不時地傳來一陣陣爽朗的歡聲笑語,要是此時,爺爺的不聲不響地突然出現,還故意假裝咳嗽一聲,頓時會讓歡騰的場景霎時間變得鴉雀無聲,個個面面相覷,低著頭默默地幹完手裡的活兒,悄然離去。

曾聽父親講過爺爺是村上少有讀過四書五經之人,胸藏著好多古書經典!難怪小時候跑去爺爺家,都看到爺爺手捧著一本殘缺不全的經書,搖頭晃腦地大聲唱誦起來,全然不顧一旁還是幼小的我,瞪著一雙好奇不解的眼睛望著他,他自顧自地陶醉起來,偶然間還會留下兩行清滴滴的眼淚來,我那時並不解是何緣故。

爺爺是個讀書人 ,豈有不愛惜書之理。可就在曾經的那個動蕩特殊年代,要保存幾本詩書古籍是談何容易,即便爺爺把幾本他最愛的書藏在鍋堂下面的木灰裡,其餘的都主動都上繳了,最後還是被抄得片甲不留,這件事在爺爺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永遠都無法揮去。

話說本都是鄉裡鄉親的鄰居,也有好心善良之人,想著走走過場就行了,爺爺心裡也產生出一絲竊喜的。可瞅著一群人都要離開了時,突然從人群中冒出一個年輕的後生,積極分子可畏是上綱上線,轉身就往廚房裡跑,結果可想而知,被搜出來了爺爺的心愛寶貝,爺爺頓時感覺自己的心全被掏空了一樣的絕望,上前抓起一本書就使勁兒的撕扯,當旁人想去搶奪時,已經被撕碎一半了 ,他們這才留下了這半邊殘書。

爺爺生有五個男娃三個女娃,據說那時要是誰家生了五男二女就是有福氣的大戶人家,寓意著人丁興旺,福氣多多。爺爺多生了一女娃,該是福上加福,旺上加旺了吧。

爺爺原本家底殷實,只因一場天災大火,使得家道敗落。都說好男兒志在四方,可爺爺卻不願意去參謀要職,只願守在家人身邊。

我奶奶楊陳氏的堂兄乃在縣城裡為官,與爺爺的交情非淺,深知其根深蒂固的秉性,為人清高,孤僻古怪。建議其何不經商做買賣,憑智慧掙得五鬥稻粱倒也不辱沒書生志氣。身為一家十口之餘的當家老爺,不得不為一家人的生機口糧而折腰,開起肉鋪,做起了殺豬賣肉的買賣人。

於是乎,我爺爺儼然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殺豬賣肉的買賣人。每每回想起一個飽讀詩書的書生卻會操起大刀做起營生,不知道是不是那個時代的盛興還是衰敗。

墨守成規的爺爺一直生活在書裡的那個年景裡,特別信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理念,致使他做出為了不讓家裡的長子去當兵,竟然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攆走了還不到十六歲的長子我的大伯父,硬是偷偷地將其推送到輪渡上,任其自生自滅,淪為他鄉客。為此,爺爺到百老歸天之日,也沒得到,我大伯父已在無錫成家立業且也成為爺爺的原諒,最終都是拒絕見最後一面。

爺爺的思想還守舊,家裡的女眷一律不許外出務工,害得三個閨女出閣之前,幾乎自家的門檻都沒邁出過幾次,直至她們鬢髮花白,還會在嘴裡念叨著這些陳年舊事,話音裡無不透露著一絲一縷的遺憾。

聽父親講,爺爺的隱痛除了逼迫做起了買賣之外就是被迫剪了辮子這檔子事,村裡人都知曉,爺爺每每被提及剪辮子的往事,悲情頓起,滿臉的憂傷,糾苦的表情讓圍觀者聞之也深表同情。

爺爺講辮子尤似男子的命根子,大男子沒了那長辮子,說話都沒有了硬氣,辮子被剪沒了,男子的臉面就算丟了份兒,找不回那份的尊嚴來了。說完之後,搖搖頭,擺擺手,嘴裡直呼:「罷了罷了……」眼眶裡還帶著溼潤。你聽聽,這叫什麼話,是不是一個頑劣不化的老頭兒呢。

爺爺的後屋長有棗樹和榆錢樹。到了棗子成熟時節,村上的孩童都會變得頻繁在爺爺的屋前屋後轉悠著。特別是那紅燦燦的棗子掛滿枝頭,孩童們遠遠駐足,一邊凝視著棗子,腦海裡不閒著動著腦筋,怎樣才能做到既能吃上棗子又不會被爺爺發現的點子。

終於在一群熊孩子的集思廣益中產生了一個絕妙的點子,那就是由兩個娃故意去引誘爺爺爺嘮嗑,其餘的人進行分工合作,派一個人在暗中觀察爺爺的動靜,一個爬樹採摘棗子,一個在樹下裝袋,這麼天衣無縫的計劃說幹就快速行動起來,想著即將到嘴巴裡的蜜甜的棗子,幾個孩子還不忘吞咽幾下滲出的口水。

計劃在進行中,顯得非常順利。兩個孩子你一句我一句東扯西拉的輪流轉接,爺爺倒也耐著性子陪著孩子周旋,過了半個時辰的光景。

爺爺坐不住了,不顧兩娃繼續粘纏,倏然起身,拔腿就經直往自家的屋後跑去,嘴裡還吼嚷著:「應該夠了吧,可不能不知足,解解饞,還得留一些給別家的娃兒們」。

爺爺這一聲吼,不打緊,樹上的,地上的,還有望風的,孩子們也都知曉了計謀敗露,個個帶著慌張,趕緊捂住滿滿的收穫,一溜煙消失不見了,爺爺並不去緊追他們,搖搖他那光禿禿的腦袋又跑回屋裡。再次捧起他的寶貝詩書,高聲誦讀起來,那書裡的故事斷斷續續地從爺爺的口中傳出,又在村口的半空中來來往往迴旋著。

爺爺是村上出了名吝嗇之人,就是平常在小孩子面前吃碗粥或麵條,都是一隻手捧著碗,另一隻手會悟得嚴實,好似別人一看到就要吃掉他碗裡的熟食。也有人說,都是那些年的饑荒落下的陰影。

曾經的連續三年,是艱苦難熬的災害年,對一家老少十幾口的大家庭將是意味著怎樣的境況。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無一人不知糧食的珍貴,也沒有不愛惜糧食的,聽聞爺爺的大姑爺我的大姑父就因缺糧而被活活餓死了的。

爺爺的大姑爺我的大姑夫生了四男二女,在嚴重缺糧的時候,那時候,人們還不懂得計劃生育,人口多無疑也就成了負擔累贅。幾個姑娘裡就數大姑娘最像爺爺,我的大姑母,骨子裡遺傳有她父親我爺爺的性格特點倔強,堅強。自家的男人因生了一場大病初癒,怎奈遇上了自然災害,孩子又多,家裡斷糧一周,我的大姑母竟然能咬著牙,愣是沒有向只有幾裡路遠的娘家求助。後來還是大表哥偷偷地赤腳跑到姥爺家,向我爺爺哭訴說著家裡沒吃的了,自己的父親好像是餓得快不行了。我爺爺才知曉大姑娘家早已斷了口糧,自己馱著缸裡的大麥麩勻了一半連夜送到大姑娘家裡去。

有了口糧,讓大姑爺還拖著病央的身子有了期望,親自起火燒鍋,聽說鍋裡的水都開始沸騰了,但最終還是沒挨到那碗糊熟就倒在鍋堂旁,再也沒有起來。

這件事對我爺爺的打擊蠻大的,內心深處一直感到愧疚大姑爺,更對不起自己的大姑娘,孤兒寡母的一大家子,以後得全靠她一人支撐了。為了不讓自家的大姑爺走得不踏實,乃至於今後情願自家人擰巴到都吃起了榆樹皮,也要把剩下的大麥麩全都給了大姑娘家。好讓那家沒有了男人主心骨的一家人不會再被餓死。

就這樣,爺爺一家就靠著吃榆樹葉度過了好長一段時光,是的,聽說榆樹葉吃完再吃榆樹皮,慢慢熬過來的。爺爺對那顆榆錢樹很有感情,感恩它在關鍵時刻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全家熬過了饑荒之年就是靠著它。那顆榆錢樹,爺爺到老都沒肯賣了它。

爺爺的生意做得紅火,雖然也有因不能多買到他的豬肉的鄉紳,懷恨在心而到處散播謊稱說,楊爺的肉,煮不到熟就會來討要肉錢。為此,爺爺倒不在乎這些人子烏虛有的惡名流言。他的口頭禪就是人無笑臉莫開店,唾面自乾。

事實上,村上的那家孩子饞嘴了,小媳婦害喜了,那家年邁的老人家想嘗嘗葷鮮的,爺爺都摸得門兒清,偶爾會剁上一塊五花肉親自送去,從沒上門討要過肉錢的事兒。

後來,爺爺讓四兒子接替了他的生意,儘管爺爺做鋪時,生意興隆,可到了四伯手裡,生意就明顯單薄了許多。

有一次,四伯正在忙著接待切肉,突然被剛買走的肉客來找麻煩了,聲稱他剛剛買走的肉缺少斤兩,非要退肉。我的四伯父性格耿直,為人憨厚,被肉客這樣一說著急了,死活不肯退貨,更不肯承認自己短了斤兩一說。還和肉客起了激勵的爭執,引來許多人圍觀,最後還是村上的一個後生跑來告訴爺爺,要讓我爺爺親自去解決。

爺爺著急忙慌的趕到店鋪,上前就是批頭蓋臉的教訓起自己兒子的不是來,把兒子罵得體無完膚,當即就震驚了全場。轉而立即退了那肉客的錢,且帶著滿臉的歉意和萬分的不是,檢討自己的教子無方,把那肉客羞得滿臉通紅,轉身就離開了。

後來有不解者問其間的疑惑,爺爺就會哈哈大笑,講道:開門做買賣之人,首先要了解顧客的購買需求,見人一登門,就得學會觀言擦色,從客人的言談舉止中可以快速地捕獲到客人的需求信息。

剛剛那買客,從衣著及言談舉止中看出,家境不寬裕,可能之前確定是要買肉的,中途家有變故,又不需要買肉了,折回話說短缺了斤兩隻是一個由頭,他就是想退了肉換錢回去。

我那犬子竟然看不出來者何意,還犯渾,和別人家吵鬧起來,這是犯了生意人的大忌,和氣生財之道。不分事情的輕重,居然還讓眾人圍觀,影響了自家的生意,也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有些事情,不要非去爭一個子醜寅卯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闊天空。

你看看,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爺爺的生意經不是講得頭頭是道。在村上,要是有誰問詢村口肉鋪的楊爺在哪裡?上至 七老八十的老翁,下至三五歲的幼童都會爭著給你指向河邊的那棟老屋!

爺爺已經過世二十多年了,之前的老屋在他過世後的第二年就給拆了,那條河也早早被改革規劃新農村給填埋,已變成了一條寬闊的馬路了。但每次回老家時,我還是會站在曾經的老屋,現在的馬路邊上,靜靜地蹲上一段時間,腦海裡依然會呈現出爺爺坐在老屋前,手捧著殘書認真誦讀的模樣來。

作者簡介: 楊曉娟,江蘇東臺人,現居無錫,公司職員。喜歡閱讀,寫作!

相關焦點

  • 彩色的長尾鳥(淚目散文)
    枇杷樹下,有一座小瓦屋,屋裡住著一個四十多歲的單身漢,村人叫他六五,我叫他六五爺,他父親六十五歲那年生的他。他身材瘦高,有些佝僂,滿臉皺紋,眯著的一雙眼,很少睜開,好像永遠沒有睡夠似的。他幫生產隊放著三條牛,每天把牛往山一趕,自己就坐在枇杷樹下,看長尾鳥互相追逐嬉鬧,看累了就用紙條卷根旱菸,合上雙眼,邊抽菸邊打盹。
  • 楊曉娟:生命之倔強
    生命之倔強 楊曉娟 清晨我睜開眼睛, 作者簡介: 楊曉娟,江蘇東臺人,現居無錫,公司職員。喜歡閱讀,寫作!
  • 楊曉娟:身先士卒的女隊長
    【人物簡介】楊曉娟,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醫療組長。作為重慶市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分隊長、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隊長,自大年初二(1月26日)開始馳援湖北孝感市。楊曉娟  1月27日凌晨2點,楊曉娟帶領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20人,跟隨重慶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孝感,隨即便開始了為期2天的崗前強化培訓。
  • 「不老男神」呂良偉,三婚娶富豪女楊曉娟,夫妻恩愛20年很幸福
    「不老男神」呂良偉,三婚娶富豪女楊曉娟,夫妻恩愛20年很幸福 說到呂良偉大家都會想到他演過《上海灘》裡的「丁力」一角,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馳援孝感|楊曉娟:逆向前行 不負重託
    如今,楊曉娟換防到孝昌縣第一人民醫院展開救治,至此,已經在湖北抗疫一線奮戰了50多天。大年初二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下午,正在家裡準備吃團年飯的楊曉娟接到了醫院領導的電話,準備好馳援湖北的通知。吃年飯時,她與丈夫、孩子都強顏歡笑,實際上內心各自擔心。楊曉娟很早就開始關注疫情,看到自己的老師和同學都去了武漢,她也很想去。
  • 合陽縣村書記楊曉娟用心幫扶群眾
    中國網5月12日訊 近日,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金峪鎮白家莊村的村幹部和群眾代表來到合陽縣發改局,為合陽縣經發局派駐白家莊村的第一書記楊曉娟送來一面寫有「真抓實幹為民情、精準脫貧幫殘疾」的錦旗。他們對楊曉娟認真負責、熱情周到的幫扶工作表示感謝,並說道:「感謝你熱情細緻的幫扶,我代表全體村民向你表示感謝。」
  • 富婆楊曉娟及袁詠儀夫婦為甄子丹慶生,祝詞極盡誇讚之能事!
    其中就有甄子丹夫婦的至交好友富婆楊曉娟,楊曉娟是甄子丹好兄弟呂良偉的妻子,呂良偉與楊曉娟兩人都是半路夫妻,但兩人感情很不錯。此次楊曉娟在自己社交帳號曬出為甄子丹慶生畫面,袁詠儀夫婦及不少圈內好友都有來。從楊曉娟曬出的照片可以看出,當天大家的狀態都不錯,其中尤以袁詠儀夫婦最為亮眼。袁詠儀將近50年齡,仍舊素顏露面,只穿著白色襯衣搭配黑色褲子,顯得幹練又瀟灑。
  • 渝醫戰疫日記|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醫師楊曉娟:我們「滿月」了,蛋糕...
    正在工作中的楊曉娟。 市急救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  市急救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時間:2月24日地點:孝感市孝昌縣第一人民醫院記錄人: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 楊曉娟今天一大早就有好消息,3名患者治癒出院了!
  • 季羨林散文裡的書影
    合集按「雪貓撲影」「藤影荷聲」「春宵輕夢」「馨愛市井」「似水流年」「人間真情」分類,可算是對季羨林散文按主題重新集納的嘗試。    品讀季老的散文,會發現幾乎篇篇有「情」,細味之,又幾乎篇篇有「書」。    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欣賞一句簡單樸素的老話:「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 穿越田園文,來到古代農家,爺爺早分家,她住著全村最好的磚瓦房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推薦幾本好看的穿越田園文,來到古代農家,爺爺早分家,她住著全村最好的磚瓦房!第二本:《農門悍妻》——不語安然(點擊下方,閱讀小說內容↓↓↓)【精彩導讀】「村長爺爺,劉氏害死我娘的這件事情,要是族裡不能給我一個交代,那我就直接去擊鼓鳴冤,讓青天老爺幫我做主。」
  • 初中優秀作文點評:《給爺爺的一封信》
    每當有客人來時,您會在第一時間拉他們到屋裡欣賞我的字,聽著客人的誇讚,您會露出驕傲的神情。您還是一位歌唱家。我每次去鄉下看您,總會聽到樓頂的房間裡傳出您高亢悠揚的歌聲。我一聽到這聲音,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衝上樓去。您卻早已站在樓梯口迎接我,對我說:「慢點!慢點!」您那粗獷的聲音和高大的身影讓我感到無比親切。
  • 我讀了老舍的散文《養花》後,就仿佛身臨其境
    我讀了老舍的散文《養花》後,就仿佛身臨其境,與他共品花兒開放時的甜蜜、自豪;又仿佛眼睜睜地看著花秧被砸死,體會那種悲傷、憂鬱之情。合上書本,我靜靜地沉思著,文章中的每個字都在我心中徐徐迴蕩,宛若一架大鼓的鼓槌,一聲聲敲進我的心底,我受到了一個深刻的啟迪:我們的學習不也像養花一樣嗎?有喜有憂,有笑有淚。
  • 臺北動物園打造「養生村」「黑皮」爺爺有獨立房
    臺北動物園打造「養生村」「黑皮」爺爺有獨立房 2014年08月14日 09:53:58  來源:中新網
  • 民間故事:鬼燈籠之爺爺去哪了
    終於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了,也不知幾天不見,爺爺可還好,說不定他肯定擔心死自己了吧。「好了,小文,我們回去吧,你現在雖然已經到了鬼靈的實力,但也不可多待,畢竟你實力還很弱,再說你爺爺也該想你了。」巧靈兒調皮的眨眨眼睛,似乎還想起剛才逗小文的場景,搖了搖小文手臂上那個鳳凰印記,眼角滿是笑意。
  • 中國散文發展史
    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後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獻資料看來,我國最早的「書面文學」應該起於商朝的甲骨卜辭及銅器銘文,它們包括了韻文和散文的記載,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著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社會文化變遷,提供給散文一個很好的孕育、發展環境,使散文邁向中國古典散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 父親寫的散文詩 一念初心一念辛
    東遼調查隊的同志們,將對「初心」和「使命」的感悟入腦入心,通過詩歌寫作、拍攝微電影、編寫彈唱的形式,把老一代統計調查人的故事在新時代用新方式傳唱,寫就一首讚美時代、讚美奮鬥、讚美老一代調查人的《父親寫的散文詩
  • 山東女散文家沙龍開啟 山大教授講述「散文世界的意義與意思」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日訊 (記著 王麗 通訊員 王田田)散文世界是什麼?有意義不如有意思,還是有意思不如有意義?山東女散文家沙龍第23期名家分享活動利用周末開啟,邀請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叢新強,作了一堂題為「散文世界的意義與意思」的精彩講座。著名文化學者張期鵬,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亓鳳珍,大眾日報豐收副刊主編劉君,周三讀書會創始人李炳峰,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攝影師李恆昌,農村大眾報總編室主任劉秀平等30餘名嘉賓到場。講座由山東女散文家沙龍秘書長王力麗主持。
  • 楊曉娟:支嘎阿魯湖畔的駐村情
    ——黃泥塘鎮興林村駐村幹部楊曉娟2018年3月,我被單位派駐黃泥塘鎮興林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我和我的家人一起「熬」過了決戰脫貧攻堅最艱辛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駐村以來,工作的艱辛無處不有,生活的內疚無處不在,攻堅的戰鼓無處不響。
  • 鄉土散文:老布鞋
    記得1994年我讀高中那會兒,因為穿著布鞋被同學笑話,星期天回家的時候,我就躲在屋裡不肯出來吃飯。第二天母親就去鎮上幫我買了一雙白色的雙星牌運動鞋,從那以後我再也沒穿過母親做的布鞋。現在想來,那時的我是多麼的不懂事。為了供我讀書,家裡已經捉襟見肘。而我為了自己的面子,竟用那樣的方式和母親慪氣。母親幫老公也納了一雙布鞋,他穿上便不捨得再脫掉。
  • 「最年輕爺爺」走紅,硬把孩子熬成兄弟,網友:爺爺爸爸分不清
    我們常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我們在見證著自己成長的同時,也正見證著父母的老去。但有些時候,子女在迅速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並沒有快速地老去,因此有些父子或是母女看上去就像是兄弟、姐妹一般。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在網絡上放出了一張三代人的合照。但是,這種圖片卻突然爆紅網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