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雙方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相似的環境挑戰,希望青年積極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獻言獻策、貢獻力量,未來更多參與中非環境合作,投身綠色發展事業。」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肖學智在「中非環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青年圓桌對話」說。
日前,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正式啟動,本次圓桌對話活動是中心啟動後的首場活動。活動期間,中非青年討論通過了「中非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呼籲中非青年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中非雙方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相似的環境挑戰,希望青年積極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獻言獻策、貢獻力量,未來更多參與中非環境合作,投身綠色發展事業。」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肖學智近日在「中非環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青年圓桌對話」活動中說。
日前,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正式啟動。本次圓桌對話活動是中心啟動後的首場活動。活動期間,中非青年討論通過了「中非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呼籲中非青年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開花結果:中非合作項目帶來了「乾淨的水、農作物的豐收」
「我的家鄉獅子山(Sierra Leone)是最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之一。這些年在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不少環境挑戰,比如氣溫升高、洪澇和泥石流災害等,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非合作項目進駐獅子山,中國專家來到這裡,幫助我們了解可持續林業,讓我們對伐木有了更嚴謹的態度。不僅如此,一些中國科研團隊還幫助農民利用自然條件種植更高產、更能抵禦氣候變化的作物品種,教會我們培育方法,真的對我們幫助很大。」在圓桌對話活動中,記者認識了這位來自獅子山的留學生YATEH Mohamed。
像YATEH這樣的來華非洲留學生越來越多。在與他們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中國援建的腳步已經延伸到各領域:可再生能源、衛生的飲用水和汙水處理、可持續的旱地農業以及流域管理和雨水收集等,一個個項目給近年來非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切實的利益。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有許多水資源緊缺的國家。肯亞留學生Nnamdi告訴記者,他的家鄉奈洛比曾經面臨飲用水安全和水質達標的隱患,但因為中國項目團隊的進入,如今變化很大。
「那時候,為了能更好投入非洲建設,我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去了非洲。要知道,純粹論汙水處理技術,中國和一些發達國家比,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在非洲,中國的汙水處理技術是最合適的,因為它的性價比最高。所以,我們盡最大努力以中國的汙水處理技術改善非洲的水環境,讓更多的當地人能喝上乾淨的水。」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風亭老師告訴記者。
這項由同濟大學與奈洛比供排水公司共同建設的高效飲用水處理示範工程,在奈洛比地區的飲用水處理過程中使用輕型混凝劑,不僅實現了節省15%-25%的化學成本,還減少了20%的淤泥量,同時提高20%-25%的處理效率。此外,在肯亞基蘇木建造人工溼地來處理排放到維多利亞湖的汙水,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
這樣的中非項目不勝枚舉。在基戈馬,來自中國的項目團隊幫助當地啟動了水質監測資料庫管理系統。在衣索比亞,蘭州大學參與合作開發的生態評估與管理系統(EAM)實現模擬植物生長過程和在整個生長季節對水和營養的不同需求,以便預測在不同的水文和氣候條件下,作物的生長情況,既幫助當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也給農民帶來了豐碩的果實。
「我很期待參加到『中非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中,我曾經在樂施會(OXFAM)參與關於水環境質量和涉水衛生的項目,如今我正在同濟大學學習環境科學專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作為一名志願者、建設者投身到倡議的實踐中。」 YATEH滿懷熱誠地說。
搭建橋梁:讓青年眼中的非洲不再只是書本裡的「非洲」
圓桌對話當天,中非青年與來自國際組織、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的青年力量、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創新模式支持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行動等3個議題進行討論,分享和交流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看法和期待,討論中不同國家的青年代表不斷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儘管來參與活動的中非學生有六十多人,但人群中,不少同學都拿著手機對著一位年輕的「小偶像」拍照,他就是外交學院的曾愷來。「他剛上大三,就已經拿到託福滿分、21世紀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全國總冠軍、北京外國語大學模擬聯合國大會一等獎……」一同參與圓桌討論的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生張呂弘揚對記者一一列舉曾愷來的榮譽「榜單」。
當被記者問及為什麼如此關心環境議題時,曾愷來說,「作為一名外交學專業的學生,我參加過模擬全球環境談判青年峰會,也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實習過,更聽過參加了前幾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學長回母校的經驗分享,逐漸對環境議題產生興趣。儘管積累了一些參加模擬聯合國的經驗,但在真正的談判舞臺,130多個國家討論、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如果達成,對國際社會影響深遠,所以我希望能參與其中,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加這次活動,我很有感觸。我們在交流中,一些同學希望能讓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和企業走進非洲。但非洲同學坦言在他們家鄉的一些地區,還沒實現能源普及,甚至做飯、取暖需要依靠伐木、依靠一些傳統的生物質能。要在那裡進行新能源建設,應當先解決能源供不應求的問題。有時候我們的思路不能受限,要多走出去、看清現實。再比如,有來自衣索比亞的同學,他們的祖國其實是正在快速發展的非洲國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但有些同學對他們的看法還停留在印象裡的非洲、書本裡的非洲,在交流中,我們也在不斷抹掉這些刻板印象。所以這次交流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搭建了我們和非洲同學溝通的橋梁」,曾愷來說。
增進了解:有獸有鳥有花,非洲國家公園建設經驗值得借鑑
在「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相互影響」議題討論環節,WWF生物多樣公約政策項目主任李楠主持了青年間的圓桌對話。她表示這次的活動非常有意義,討論了很多他們在學校裡很少談論的國際性環境議題,這種形式非常棒。
「通過交流討論,我們也能看出,中國的同學對於幫助非洲發展的情感非常真摯,但了解仍然不足。非洲的同學因為親歷過家鄉發展的瓶頸、環境問題的挑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想法更加現實,同時他們對中國也非常了解。如果有機會,我希望我們的學生也能去非洲看看。」 李楠說。
談及中非合作,不少同學想到的是將中國經驗分享給非洲國家。但事實上,在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上,非洲遠比中國起步早,我們同樣可以向他們學到很多。
Nnamdi告訴記者,他曾去過埃託沙國家公園,那是納米比亞最初的野生動物聚集地,有著非洲迷人綺麗的風光。『埃託沙』起源於一個當地的單詞,意為「廣闊潔白的地方」。
他介紹,在1200萬年前埃託沙國家公園曾是個湖泊,如今這片覆蓋了近22300平方公裡的地域已經成為很多物種生息繁衍的家園。
「在埃託沙公園,你能看到受到良好保護的三百餘類珍貴飛禽物種,以及馳騁在平原的大群瞪羚。中國的朋友們如果去看了,不僅會對更多神奇的物種有所了解,回來建設國家公園可能會更有靈感。」Nnamdi說。
對此,張呂弘揚深有感觸,「我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學習,平日在學校裡,能見到不少非洲同學。今天活動中,通過與非洲同學交流,讓我對他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對非洲基於印象的成分多,實地走訪調研的少。有機會我要去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看看,去體驗,去做田野調查,真正地走近非洲朋友。」
「如今我的家鄉已經有了大變化,我很想邀請中國的朋友們來看看。在這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你不僅能看到野性的動物、珍稀的植物,還能望見廣袤的荒原,獨特且有魅力,跟北京的魅力很不同。」 Nnamdi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