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家鄉雁門口鎮, 原名「雁鳴口」,因漢光武帝劉秀過境,聞雁鳴聲聲而得名。雁門口在明清時屬於法水寺團,民國時屬於楚望鄉,明代大學問家郝敬生于田家門樓村的胡家老爺壪,郝敬號楚望先生,為紀念他,因此取名楚望鄉。建國後,先屬於錢場區,1975年成立雁門口公社,以後成雁門口鎮。
高墩村屈家嶺遺址
如果講歷史的悠久,京山所有的鄉鎮中,雁門口最為古老。屈家嶺文化遺址就位於雁門口鎮高墩村境內,1954年在開挖石龍水庫乾渠時在高墩村一組的屈家嶺上被發現。經考古專家認定,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雁門口這塊土地上種植水稻。
高墩村的青木檔河,4000多年前,雁門口的先民就在這條小河邊繁衍生息。
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雁門口人還在種植水稻,這裡是優良的糧食基地。雁門口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依然能回憶起家鄉的稻田。在早春的薄寒天氣裡育秧,在炙熱的陽光下插秧、割谷,還有那禾場邊象長城一樣的穀草堆堆,一定還常常縈繞在你的夢境裡。
雁門口的孩子,從小和水稻打交道。男孩子長成少年,要學習耕田打耖,挑草頭;女孩子要學習插秧割谷,打要子。如果不是打工潮的興起,他們要在這塊土地上和水稻相依為命。世事的變遷,他們走出了雁門口,一飛沖天,在異鄉功成名就。然而,正是農耕生活的磨練,讓你具備了百折不撓的勇氣,邁過了一道道溝坎,走向了成功。
還記得大石山麼?這是家鄉最高的山,海拔200多米,山上全是青石。山頂以前還有廟的,後來毀壞了,還有好多石頭洞穴。這裡是你少年時春遊的地方,你也許還在這裡割過柴,用稚嫩的肩膀挑去賣給燒石灰的窯上,換取塊把、兩塊錢去交學費,這叫「割窯柴」。
可惜,大石山近年已經開採得面目全非,再不是你心中的模樣。我選了一幅雪景圖,你看看側面的大石山。她昔年的倩影,你在夢中回味啊。
雁門口人傑地靈。 相傳公元7年,在西漢亂世時劉秀為了復漢室訪賢問士結識嚴子陵,經互相交流,結成生死之交。公元25年,嚴子陵因年邁告老到子陵山中讀書、教書以度餘年。漢文帝劉秀以故人為名建廟宇讓其安享晚年。子陵寺從此得名。在乾隆四十七年該寺正宗第三十六代住持擴寺。擴寺後的子陵寺佛象顯生,殿閣輝煌,巍峨壯 麗,誠雲杜名剎。在日本侵略中國時被炸毀。解放前修復,文革中又被毀。後來,民間人士自發捐資修建簡歷寺廟保持至今,仍有來自安陸、應城、潛江、仙桃、鍾 祥、天門等縣市的供奉香客,整日香菸繚繞。
傳說中,子陵寺有四大景點。一是子陵洞。二是讀書臺。三是帝星井。四是洗墨池。在帝星井側即為子陵先生洗墨的地方,雖然在修建葉畈水庫時被庫水淹沒,但在光緒年間《京山縣誌》均有祥細記載。目前的子陵寺廟位於水庫的東北端。葉畈水庫水面有1800多畝,被子陵山、喉嚨山、邵家山、殺人口山團團圍住。水庫四周各種林果五顏六色,山上松杉鬱鬱蔥蔥,山嶺疊峰,連綿起伏;地下礦泉細水長流,林中禽畜百態,林中鳥語花香。此地集山水天然優勢,歷史文物於一體,自然風景山清水秀,人文古蹟廣為流傳,是旅遊景區開發,啟發青少年勤奮好學的理想之地。
雁門口還是一塊英雄的土地。土地革命時期,賀龍紅軍來到這裡,打土豪、分田地,和國民黨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著名的瓦廟集七天七夜大戰就發生在境內。
1932年春,紅三軍將士一萬五千人在這裡同國民黨「進剿」部隊激戰七天七夜。敵人先後投入戰鬥的有十一個步兵團及若干特種兵共約二萬人。紅軍前僕後繼,反覆衝鋒,打得十分出色。蘇區群眾二萬多人奮勇支前,配合紅軍作戰。是役,全殲敵建制部隊一個營,打死打傷敵軍近二千人,擊落敵機一架。但紅三軍本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當年,賀龍紅三軍的軍部就設在田家門樓的田中澤家。田家門樓村以前叫荷花村,80年代改換地名時候,因為田家門樓這個大壪住過紅軍,該村因此叫田家門樓。
瓦廟集大戰的主戰場:猴脊山、金杯山、西龍尾山。紅三軍前線指揮部設在猴脊山西面的長崗,與設在田家門樓的軍部相隔不到五華裡。紅軍從瓦廟集西北各高地和梅家灣、魏家灣以西地區發起全線進攻,同時由猴脊山東進,向郝巷、羅家灣附近的敵人展開攻勢,國民黨徐源泉部驚恐不已,匆匆退守瓦廟集。
瓦廟集附近的老龍橋是當時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橋東是通往瓦廟集的高坡,敵人在高坡上架起兩挺重機槍和其他重武器,組成一道火力網,嚴嚴實實地封鎖了橋面。雙方在此展開了激烈爭奪,死傷枕籍。
雁門口鎮的長崗村是紅軍的戰地醫院所在地,戰鬥中受傷的戰士都會先送到這裡來救治。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較差、醫藥十分缺少,一些搶救無效死亡的紅軍官兵就由當地的百姓幫忙就近埋葬,留下了部分無名烈士墓。
該村何炳雲老人的父親就是紅軍支前擔架隊的一員,負責運送傷病員,那年他只有6歲,依稀記得一位紅軍營長由其父親與其他擔架隊員一起入的葬。當年像這名營長一樣埋在長崗嶺一帶的烈士還有30多名,現在長崗嶺還剩下兩座無名孤墳。
雁門口鎮還建有瓦廟集戰鬥英雄紀念碑。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字,廖漢生是賀龍的外甥,開國中將,當年參加過瓦廟集大戰。紀念碑矗立在雁門口集鎮西面的張家嶺上。
周龍,是雁門口劉集村人,當年跟隨賀龍參加過瓦廟集大戰,再隨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裡長徵,解放後官至青海軍區副司令員。當年,雁門口跟隨賀龍鬧革命的青年幾十人,後來僅剩周龍一人活到了解放後。他是雁門口在共和國軍隊中軍階最高者,正軍級。
雁門口是魚米之鄉,自然條件優越,民國時期經濟發達。有錢人家的子弟讀書者很多,上國民黨軍校的也多,很多人跟隨國民黨退到臺灣。其中軍階最高的是田家門樓村的田毓梅。
田毓梅(1933——1996),又名田蘭親,號南京,雁門口田家門樓村人。五歲入讀永隆小學,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立中學。1947年入讀武漢國立第二中學,1949年去臺灣。1953年獲法學學士學位。先後任臺灣陸軍總部主任軍事檢察官、警總南警部軍法室主任及警總復判庭長、軍法局三處處長等職。1985年,以臺灣「國防部」軍事法庭審判長的身份,審理島內外高度關注的「江南命案」。1986年1月升任少將法官。1995年底,被內定推薦為國民黨不分區立委。主張和平統一,反對臺獨,積極促進兩岸人民交往,多次捐款資助家鄉興建臺胞服務社,委託親屬在福建廈門投資辦廠。1996年4月在臺灣病逝。
鬥轉星移,幾十年過去,雁門口舊貌換新顏。
雪後的雁門口鎮,美麗的家鄉,江山如此多嬌!
大觀橋和中南山村。
界子山村的格桑花,美如圖畫!
劉集的老街和民居,比江南的小橋流水還要美麗。
家鄉美景欣賞完了,我們來到了雁門口小學。你的小學在哪裡呢?在當時的大隊小學吧,一定是土壁屋的教室,土場子的操場,那裡是你童年的樂園,你在那裡踢毽子、跳行、鬥雞,你在那裡打撇撇、彈珠......記起來了麼?
雁門口中學。很多年前,雁門口中學在九個山尖下面,那裡辦過高中,也辦過初中,中學是要住宿的,在大教室裡住,吃的是燉缽飯就醃菜,洗的是黃泥巴水......回想起來,覺得少年時吃點苦是好事,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雁門口的酒席是一絕,講究一茶一飯。吃茶是滷菜,吃飯是蒸菜,看看上圖吧,你有多少年沒吃過正宗的雁門口菜了?
雁門口有句俗話:隔壁三家糊豆餅——痴指望。你一定懂是什麼意思,如果你還年輕,問問長輩,他們一定會知道。走遍天涯海角,豆餅還是我們雁門口的好吃!
都知道永隆河人會吃稀米茶,其實雁門口人吃起稀米茶來,絕對不輸他們。六月天割谷、挑草頭,熱得汗撲水流,回家喝一碗冷稀米茶,是怎樣一種愜意!
喝稀米茶必須就陳菜,媽媽醃的陳菜,是家的味道。豆食、洋姜、腐豆腐、小麥醬、酸鹽菜......想起來就要流口水的。
大鐵鍋燜的鍋巴飯,配上家裡的醃鮓菜,鮓的還是藕丁,該有幾多下飯喲,不吃上三大碗,你絕對不會放筷子!
過年了,要熬麻糖、切麻葉,這才是年的味道。
雁門口的原野,多得是大自然饋贈的美食,茅簪、端陽泡子、嬰奧棗子、菱角、皮雀......管飽!
小時候,你一定去採摘過,回味舌尖上的記憶吧。
雁門口,夢裡的家鄉。雁門口人,家鄉還有什麼美景美食,還有什麼美好的回憶,還有什麼值得記住的人......
如果有,請你告訴我。
下方為往期相關文章,歡迎點擊閱讀:
雁門口酒席的一茶一飯
回憶雁門口83年嚴打
雁門口走出的國民黨少將田毓梅,審判江南命案的軍法官
原野饋贈的美食
點擊上方二維碼,關注專寫京山本土故事的公眾號。電話微信同號:13997943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