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於都順應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趨勢,結合本地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礎,解決「三留守」問題,以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需求,將紡織服裝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並在發展思路上根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縣內紡織服裝產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行業「兩化融合」水平,促使行業實現了良好發展。
「於都紡織服裝產業2016年以來實現了三年翻番,得益於科學的發展規劃、有效的政策制定和積極的改革方針。」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朱旭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近年來,於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實現了連年翻番。
紡織服裝是于都縣的傳統行業,據縣誌記載1920年就有使用縫紉機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16個合作社四五百人專門從事縫紉,改革開放後外出務工人員大部分從事紡織服裝行業。2000年以後憑藉在沿海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部分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形成了初步的產業發展基礎。2016年初,于都縣委、縣政府順應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趨勢,結合本地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礎,統籌考慮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以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需求,將紡織服裝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並在發展思路上根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縣內紡織服裝產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行業「兩化融合」水平,促使行業實現了良好發展。
01
精準對接、互補發展,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于都縣近年來走的是五位一體科學布局的發展之路。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聘請中國服裝協會專家團隊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長遠規劃上有明晰的思路和目標,並通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首位產業、重視首位產業、參與首位產業的廣泛共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各項資源集中到發展首位產業中來。
選準方向、走對路子:選擇走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明確了紡織服裝為首位產業,提出「搭平臺、強招商、優服務、提創新」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於都紡織服裝創新發展新路。
深入行業、出好政策:在調研全國各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出臺符合行業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扶持政策,為招商引資打下基礎,集聚了很高人氣。
查缺補漏、建好平臺:加大政府投入,打造產業公共平臺,通過優化產業配套降低綜合成本,增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紡織服裝企業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主動出擊、精準招商:成立了37支專業招商隊,明確人員、明確經費、明確招商地區,實現與其他地區產業集群的精準對接,互補發展,促進了產業轉移、轉型升級。
02
搭建數字人才平臺,
打造科技時尚新於都
在紡織強國建設過程中,於都進行了積極改革與政策完善,在發展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增強人才保障。圍繞數位技術創新、智能製造、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需求,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特別是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行業領軍人才;鼓勵服裝學校設置符合產業發展的相關課程,創建企業對口實踐基地,培養數字經濟發展所需高層次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加快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度,為留住企業人才在於都安家落戶提供保障。
二是強化十大平臺數位化建設。在紡織服裝十大平臺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數字」科技元素,打造智能化、網絡化的平臺,提昇平臺和使用的便捷性。
三是組建數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組建數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紡織服裝研究院,主要承擔數字經濟相關知識與實用技能的教育與培訓,並圍繞數字經濟發展展開研究,將其打造為一個人才智力引進、智能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發展和人才協同培養的於都創新創業新引擎。
朱旭表示,目前于都縣服裝學校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核心工程來抓,在全縣上下形成了以「讀服裝學校為榮」的良好氛圍,與江西服裝學院等國內知名服裝院校逐年加強深度合作,並已向教育部、人社部申請將于都縣服裝學校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為把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打造成科技、時尚、綠色的朝陽產業提供人才支撐。
03
後疫情時代,
新模式解鎖融合發展
在談到今年全球性疫情影響時,朱旭說:「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打亂了經濟規律,服裝成為消耗量下降最為明顯的消費品。除去消費場景的改變,國際時勢的複雜性也在一程度上對服裝消費和產業發展產生影響。」對於如何應對紡織行業的重大變局,朱旭認為,後疫情時代,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把握行業發展的主動性。
一是新的生活方式,驅動生產方式變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社交隔離促進了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的線上化,加速轉型,成為產業安身立命的必要路徑。在供給側方面,傳統紡織服裝供應鏈需要轉向數位化、扁平化、共享化、柔性化、生態化;在需求側方面,品牌需要從單一的實體門店,轉向與電商PC端、電商移動端以及信息媒介的全客群、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全數據、全鏈路的融合。
二是促進融合發展,成為產業價值延伸的重要方式。伴隨著時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機制的融合湧現,時尚也逐漸從「個體時尚」向「泛時尚生態」轉變,作為主體時尚產業,紡織服裝需與影視、音樂、金融、科技、飾品、旅遊、城市建設等領域融合發展。
三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需突破要素瓶頸。當前,服裝產業在整個要素市場,包括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配置、流動層面仍存在不少的障礙,需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新定位,構建有智慧、有顏值、有靈性、有尊嚴的新製造文明、新商業文明與新消費文明。
04
七大規劃繪製於都藍圖
站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展望「十四五」,針對於都紡織工業的新發展定位,朱旭介紹了具體規劃和實現步驟:
一是抓平臺補鏈條,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築巢引鳳」。繼續推進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重點建設城市客廳、FDC面輔料圖書館和梧桐臺公共服務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網紅、直播等融合發展的「買全球、賣全球」紡織服裝交易市場。
二是優化扶持政策,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添磚加瓦」。修改出臺《于都縣扶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2019-2024),積極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全方位為企業提供招工服務、改善園區企業務工人員住房條件、提高園區企業員工醫療保障水平、營造崇尚技能的用人環境、抓好新員工的崗前培訓。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營造氛圍」。今年于都縣成功舉辦了 「于都縣紡織服裝產品『擴內需、惠民生』促銷會」,吸引國際、國內採購商來於都洽談對接,有效解決因疫情原因導致的紡織服裝企業產品庫存壓力大、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積極開展服裝行業技能競賽,舉辦了2020年江西省「天工杯」服裝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和不竭動力。今年12月,於都將努力舉辦好「2020年中國(贛州)服裝服飾博覽會」,讓於都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激發更多創新活力,提升於都紡織服裝影響力。
四是堅持對外合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尋找助手」。加強與中國服裝協會合作,爭取在于都縣召開全國性服裝界會議,開展校企聯合辦班和定向培養,為各類紡織服裝企業培養產業人才。
五是政府購買服務,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輸入動力」。聘請行業專家為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顧問,長期指導和幫助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
六是完善服務體系,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開闢通道」。用好產業發展基金,建設好「服裝貸」。引進一批技術服務商和系統集成商,建設好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智能製造、金融服務、技術創新、大數據信息服務、電商運營等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做好「店小二」安商服務,抓好重點企業入規服務工作。
七是創新金融產品,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支撐」。搭建扶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融資平臺,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增資擴股、租賃、購買、新建廠房等提供金融支撐。積極引入融資租賃企業資源,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推廣大型製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服務,引導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更新設備和技術改造。發揮財政資金槓桿效應,成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金和紡織服裝出口兌稅基金。
藍圖已經繪就,相信於都紡織服裝產業的明天更美好。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www.cnmediae.com)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