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上的野馬最怕吸血蝙蝠,這種蝙蝠靠吸食動物的血生存,常叮在野馬的腿上,不管野馬怎麼暴怒、狂奔,吸血蝙蝠始終不依不饒,一定要從容地吸飽血之後再離開。而野馬拿這些「吸血鬼「毫無辦法,最終會被活活折磨死。
然而,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這些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對野馬來說,根本不足以致命。真正導致野馬喪命的,是它們被蝙蝠盯上以後的暴怒和狂奔。
換句話說,吸血蝙蝠只是野馬死亡的誘因,而野馬對這一誘因的劇烈情緒反應,才是造成它們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有心理學家將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至於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叫做「野馬結局」。
▽
莎士比亞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當你發怒的時候,怒火也許會燒到他人,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它燒的是發怒者自己。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在憤怒的過程中,血液會大量集中在四肢末端,令人的肌肉緊繃,並使得挑戰、無畏等感性思維取代理性思維,使人迅速進入攻擊狀態。
可以說,「憤怒」這種情緒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手段,確保了人類在逆境中瞬間擁有異乎尋常的戰鬥力。在人類進化初期,這種從心理到生理的聯動反應無數次挽救了我們祖先的生命。
▽
但是,與憤怒的爆發力相對應,它對人體自身的破壞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瞬間超負荷運轉的機器一樣,憤怒情緒所帶來的爆發力,也對人體機能造成了過度損耗。
所以,憤怒情緒不僅是誘發心臟病的致病因素,還會使人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不誇張的說,這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憤怒的情緒最容易傷害人體的器官,第一個傷害的就是心臟。
如果我們常常心懷憤怒,那麼,我們的心臟患動脈硬化的概率就會比心態平和的人高出幾乎三倍在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我們的血壓迅速上升,血小板凝結在一起,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
那麼,如何有效地抑制傷人又傷己的壞情緒呢?
一個最重要的法則是:提高自己對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對外界刺激的客觀評價能力。當怒火上升時,反覆地告訴自己——這並不值得憤怒。另一個重要途徑是主動釋放憤怒情緒:將心中的憤懣、不平向人傾訴,從親朋好友處得到規勸和安慰,也可以緩解怒氣。或者在即將發怒時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減輕憤怒,儘快離開當時的環境,避免進一步的刺激。
如此一來,憤怒的情緒便會漸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