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編者按:本文改寫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助理教授王正位、博士生鄧穎惠、常務副院長廖理寫就的論文《知識改變命運:金融知識與微觀收入流動性》,原文由國家自科基金項目資助,發表於2016年第12期《金融研究》。
數年前,一個「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帖子引起了人們熱議,以此為關鍵詞,百度提供的網頁量竟達到2600多萬。
該帖影響如此之大,反映了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一般來說,隨著社會趨於穩定,社會階層的固化也會越來越嚴重,跨階層的「流動」就變得越來越難。所以,人們才會熱衷於談論「寒門再難出貴子」,並戲稱那些有幸實現財富增長的個體為「屌絲逆襲」。「逆襲」一詞的原意裡本就包含「不可能完成的」隱喻,這足以反映出眼下人們對於收入階層向上提升的悲觀態度。
所謂「社會階層固化」,在經濟學上有多種衡量方式:比如子輩相對於父輩社會階層的變化(代際間)、個體社會階層的前後相關性(代際內)等等。一般來說,研究代際間社會階層變化需要周期較長,對於多數人民群眾而言,往往更加關注自身社會階層的變化,因此,我們接下來主要談談我國個體「收入階層變動」,以及想要完成「逆襲」需要如何自我武裝的問題。
一、我國收入階層固化了嗎?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收入階層固化的現象在我國是否確實存在?它到底有多嚴重?這裡我們可以藉助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在2010、2014年的兩次調查數據來對這個問題做一個簡單的定量分析。這個調查從2010年開始,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抽取樣本進行追蹤調查,調查問題包含家庭的具體收入等信息,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幫我們刻畫家庭收入的階層變化。根據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畫出樣本中城市家庭在2010-2014年間的一個收入變化情況(見表1)。
具體說來,我們將這些家庭的收入情況從高到低平分成五個層級,即收入排在前20%的家庭屬於第一收入梯隊,以此類推。那麼,下表中的數字指的就是在2010年處於某一個收入梯隊的家庭有多大比例進入到了另一個梯隊,例如49.34表示2010年收入最高層級的家庭有49.34%在四年後還是處於收入第一梯隊。
表1 家庭收入轉移矩陣(單位:%)
通過這個簡單的收入轉移矩陣我們可以看出:將近一半的「最高收入階層」家庭在四年後還是保持了這個優勢。與此相對應的是,42.43%的「最低收入階層」家庭在四年後依然處在收入底層,而能從「最低收入階層」跳入「最高收入階層」的家庭比例不到5%。最後,觀察對角線的數據可以知道,在調查期間,超過1/3的家庭收入階層沒有發生變動。
以上的統計情況與美國社會的情況也很相似,這說明與發達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繁榮的同時也的確面臨著「收入固化」的現象,實現家庭收入「逆襲」的比例非常低。
二、關注一下人們的金融知識水平面對收入階層固化,很多人可能不太甘心,想成為下一個「馬雲」,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所以,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什麼武器有助於我們打這個「漂亮的翻身仗」?
前人的研究為大家提供了一定的線索,其中被廣泛研究和討論的一個線索就是「教育」。實際上,中國自古就推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千百年來無數寒門學子秉燭夜讀也只為有朝一日「功名加身」。教育可能意味著更豐富的學識、更高的平臺、更多的機會,這的確能驅動收入水平的提升。但是,「教育」是一個寬泛的詞,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學點什麼好呢?
不久前一則《證監會推動投資者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的新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很多人紛紛點讚,但是也有部分人士表示「沒看懂」。實際上這一舉措具有非常深遠的經濟意義。原因在於在現代社會,金融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儲蓄、保險、個人理財投資到消費貸、房貸、創業融資等等,金融已經滲透了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還貸時應該選擇哪一種分期方式?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選擇哪種期限與利率的合同?在股票市場上買賣哪一隻股票?……這些決策都需要依靠金融知識才能完成。當金融知識匱乏時,很有可能根本看不懂金融產品、算不清借款利息、甚至有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獵物」,近年來各種財務詐騙案件的激增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可以說,金融知識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知識之一。
我們一般把金融知識定義為「使用自身知識和技巧有效管理金融資源的能力」。那麼,中國家庭的金融知識水平如何呢?我們在2014年中國消費金融調查中追蹤了上述樣本,利用表2的「金融知識模塊題目」,對受訪者的金融知識進行了調研。表2中刻畫了每道題目的回答情況。
表2 金融知識模塊答題情況
從上述統計中可以看出,在一些簡單的金融知識——如簡單利率計算、對通脹的認識方面,受訪者表現還不錯。但是稍微提高難度,受訪者的金融知識水平便不足以覆蓋了,只有約一半的受訪者能準確計算複利,只有1/3的受訪者知道「風險分散」的概念,而當談到對股票本質的理解時,能答對的受訪者就更少了,只有不到1/5。
為了更直觀地觀察這些家庭的金融知識水平,我們進一步統計了他們的得分情況(答對一題得1分,不答或者答錯得0分),如圖1所示。
圖1 金融知識得分狀況統計
從上圖可以看出,個體間金融知識得分的差異非常大,有5.98%的受訪者正確率為0,也有5.78%的受訪者得分在10以上,而樣本的平均得分只有5.61。總的說來,與綜合型知識不同,金融知識現在還是稀缺型知識,並且在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三、金融知識與收入階層「逆襲」儘管表1告訴我們收入階層固化是一種常見的形態,但是畢竟還是有些人在表1中實現了「逆襲」。我們想知道,這些人的「逆襲」是否和他們有金融知識有一定的關係。為了初步檢驗這個想法,我們按照金融知識高低將這些家庭平分為兩組——「金融知識較低家庭」和「金融知識較高家庭」,再分別做出他們的收入轉移矩陣(如表3所示)。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對於「金融知識較高的家庭」來說,從收入底層(即2010年收入階層為5)向上等階層(1、2、3、4)轉移的概率是70.19%,而在「金融知識較低的家庭」中,這一概率為51%,要遠低於前者。此外,金融知識較高的家庭更容易實現徹底「逆襲」(從最低收入階層5躍遷至最高收入階層1),可以看到在金融知識較高的家庭中,這一比例是9.13%,而在金融知識較低的家庭中,這一概率僅為2.50%。這些發現都初步體現了金融知識對於收入階層向上流動的重要性。
表3 金融知識較高(a)/較低(b)群體收入轉移矩陣
(a)金融知識較高群體收入轉移矩陣
(b)金融知識較低群體收入轉移矩陣
為了更準確地衡量金融知識與收入階層提升之間的關係,我們也運用了較為嚴謹的計量模型,我們控制了被訪者的其它因素,其中包括被訪者的「教育水平」,結果仍然可以發現金融知識會極大促進家庭收入的向上「流動」。換句話說,與教育提供的綜合型知識不同,金融知識代表了一種更專業的能力,它也因此能夠提供收入階層上升的額外「驅動力」。
特別地,我們也用計量模型研究了「完全逆襲」這一現象,即考察金融知識是否會促進家庭收入從最底層躍遷到最高層,答案依然是肯定的。總的說來,在家庭資產負債表管理與資本市場聯繫愈加緊密的趨勢下,金融知識作為專業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一種知識,確實對個體的行為以及家庭最終的收入水平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當我們按照地區分組重複上述研究時,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金融知識對於家庭收入階層提升的影響更強烈,這說明在金融市場更完善的地區人們通過金融知識實現收入階級流動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說金融知識要有「用武之地」,完善的金融市場不可或缺,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針對低收入群體普及金融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區域金融發展失衡的問題。
隨著金融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許多投資決策權從中央向個人的轉移,個體越來越多地運用專業性較強的金融工具來管理其家庭資產負債表,換句話說,家庭資產負債表的管理與金融市場的聯繫變得愈發緊密了。因此,那些擁有足夠金融知識儲備的家庭更可能有效地應對財務風險、把握住新的投資機會,從而「打破固化的收入階層」、實現其收入水平的相對上升。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金融知識水平整體偏低而且差異很大,政府有必要大力普及金融知識,尤其需要重點覆蓋中低收入人群。此外,鑑於「機會公平」是收入流動的基礎,政府也有必要加大落後地區金融機構的發展力度以確保各個地區的居民享有均等的藉助金融市場實現收入調整的機會。
我們常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古往今來許多例子也都印證了這一點。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信息化浪潮的到來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知識」不僅僅泛指一般的通用型知識,像金融知識一類的專業型知識應該予以重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社會逐步穩固、階層流動性降低的大背景下實現自己人生的「逆襲」。
如果你想測試一下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不妨試試表2中的題目,看你能打敗多少選手,也許這裡蘊藏著你「逆襲」的機會呢!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