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裝修公司上班,每天早上7點開始出門,晚上7點回到家,匆匆吃過晚飯,又出去跑滴滴了,到凌晨12點才回家休息。一年到頭都這麼忙碌著,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觀。
這並不是個案,現在很多人下班後都很拼。有的開滴滴,有的送外賣,有的拼命學習、充電。我們很多人看起來都很努力,都很拼,但人生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於是,我們就給自己灌上一碗雞湯,叫做:「努力到無能無力,拼搏到感動自己。」但是,光感動自己就真的有用嗎?
沒有改變人生的努力,無論怎麼感動自己,終將都只是一個隨時會破滅的泡沫。
這幾天,我讀了財富高效能專家張萌的新書《讓你的時間更有價值:空閒時間就是你的未來財富》。書中告訴我們,要改變人生,實現逆襲,一切從「換腦」開始。也就是說,要實現人生逆襲,我們首先要改變、升級我們的認知。
本書歸納了人生逆襲需要解決的六大核心問題,分別是:信心不足、思維固化、目標不明確、能力不足、資源緊缺沒有工具可用。其中思維固化,即認知問題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們也著重來談談如何改變認知的問題。
001 我們都是通過認知來掙錢的
張萌老師在書中說道:「不管是什麼行業,也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是通過認知來掙錢的,我們掙的是認知的錢。」
對於這個認知,可能我們還不是太好理解。那麼,我們來看看巴菲特、李嘉誠等富豪們對於投資賺錢的看法,也許你就容易理解多了。
我們知道,「股神」巴菲特一生做了很多投資,而且絕大部分都很成功。但是,巴菲特的原則是,絕不投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2019年5月,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這樣說:「我對於零售業不能做到全面地了解,所以把更多精力都投入到保險方面,而你們也應該這樣做。並且你們現在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一定要要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如果對一件事情了解掌握得相當透徹,那麼就一定會給你帶來一些優勢。」
李嘉誠同樣也是如此。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說有一次他跟商業周刊的創始人金惟純先生吃飯,聊到他寫的《低成本創業》這本書,金先生就跟他分享了一個李嘉誠的說法。
金先生說:「李先生有一次跟我講,別人都說我善於冒險,其實講錯了。我這一輩子創業,沒有冒過一點兒風險。一開始做塑料花,我在別人工廠裡幹過。這種花怎麼生產的,怎麼賣掉的,能賺多少錢,清清楚楚,我請的生產和銷售都比我過去工廠裡的還要好,怎麼可能不賺錢呢?大家說我投資房地產是冒險,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早幾年就開始研究那些標的了,我心裡很清楚它值多少錢。所以只是等一個最好的價格而已,怎麼會是冒險呢?產業配置也是一樣,風險只會越來越小嘛!」
越是有錢的富商,越懂得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掙錢,他們絕不會去掙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錢。相反的,我們很多人,看到別人做什麼賺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盲目砸錢,最後賠了個精光。最典型的是股票市場,聽說身邊的誰誰誰炒股掙了多少錢,自己就盲目跟進,最後血本無歸。
人永遠沒有辦法掙到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有特別好的運氣。可是憑運氣掙到的錢,遲早也會憑自己的實力全部賠進去。
我們無法掙到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錢,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去擴大自己的認知範圍,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002 不要本能地抗拒新認知
我們很多人面對新事物,新認知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像刺蝟一樣,害怕受到傷害,本能地縮捲起自己的身體,亮出滿身的毛刺。這樣似乎安全了,但是你也沒有機會接觸新認知了。
就像幾年前,微商還是一個新鮮事物,看到有朋友介紹微商項目的時候,我們很多人的本能反應就是「chuan銷」,唯恐避之不及。幾年後,當你看到朋友做微商賺到錢了,你想入局的時候,微商已經爛大街了,市場競爭一片紅海,頭部市場都被一些微商大佬把持著,你已經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因此,面對接觸到的新知,我們需要抱有更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本能地拒絕。面對接觸到的新知,我們不要先入為主,用我們的舊知去批判,去否定它,而應該要全面地去了解,找到它的本質,找到它內在的邏輯,經過思考,然後做出客觀的判斷。對於有疑問的地方,我們可以多去請教行業內的專家,參考他們的意見。
003 主動去獲取新認知
很多時候,新認知不會主動走進我們的大腦裡,需要我們主動去發現它,去擁抱它。我們可以通過行走、讀書、交朋友等方式去獲得新認知。
1.行走
旅行是獲取新知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但在旅行過程中,需要運用好「三力」,即腳力、眼力、腦力。
我們普通人去旅行,就是看看風景,拍拍照,打打卡,回來之後眼裡只有一堆的照片,腦裡只剩下一個「我到過」的印象。
而優秀的人,總是善於把旅行變成「行走」。他們會事先看目的地有沒有自己想要學習的行業大咖,能不能有機會拜訪一下?他們會看看有沒有自己心生嚮往的企業,能不能去參觀,去感受一下?即使是單純的旅行,他們也會全身心去感受,去領悟。
2.讀書
讀書是獲得新知最經濟、快捷的一種方式。你所碰到的問題,前人基本上都碰到過,你幾乎都能在相關書籍中找到答案。
當然,讀書你也要會讀,不然你有可能只會白白浪費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感慨「我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首先,你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然後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分門別類地去豐富你的知識體系。如果僅僅是隨意去閱讀,即便你當時學到了相關知識,也只能在大腦中到處亂放,就好比你隨手把一件東西扔到了雜物間裡,你要用的時候,怎麼找也找不到。
其次,要會選書。要讀一些能幫助你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或者能教給你一些解決問題方法的書。讀書有時候還是有功利性一些,不然只會耗費時間和精力。
3.交朋友
交朋友也是獲取新知的一個很好方式。能結交一些大咖,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你被某個問題給困住了,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候如果有某位大咖點撥一些,可能你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如何結交朋友呢?張萌老師在書中介紹了一個方法,叫「七個人物法」。我們先要客觀認識自己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後選擇身邊最佩服的七個人,從每個人身上找出三項硬本領,通過歸類整理出你需要修煉的前三項硬本領,再把這些硬本領對應到身邊的人身上。然後跟他們交朋友,從跟他們交往中耳濡目染地去學習。
那怎麼跟這些人連結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花錢。比如你花錢去上他的課,花錢去聽他的演講,花錢去參加相關的論壇、研討會等等。為什麼很多企業家花錢去湖畔大學學習,因為在那裡,他們就有機會結識到馬雲、史玉柱等商業大佬。
「努力到無能無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這句話確實能給我們一些激勵和安慰。但是,如果拼搏到感動自己,仍然無法改變我們的人生,那也是挺可悲的一件事兒。
要實現人生逆襲,我們需要改變「低水平的勤奮」,而這一切要從「換腦」開始。我們需要建立正確的認知,並且不斷去獲取新的認知,不斷地去迭代,去更新,讓我們的認知廣度、認知高度都更上一層樓。
《讓你的時間更有價值:空閒時間就是你的未來財富》這本書,對於如何實現人生逆襲,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認知和一套系統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現在找不到突破口,而又渴望改變的,推薦你讀一讀這本書。
在過去,有沒有哪一件事兒,讓你改變了原有的認知呢?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