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2個方法通過與他人建立合作,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2021-01-16 楠悅讀

本文字數435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自卑與超越》。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對者之一。阿德勒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底層動力;遺傳等先天因素並不能決定人的命運,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目標,也可以通過與他人建立合作,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

01、超越自我的原動力

阿德勒說,無論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定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定想超越自我。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個體心理學的分析,是因為有兩種人類最底層的情感在背後推動著我們:一種是自卑感,一種是優越感。

我們一般認為,自卑感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條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會感覺自卑。但阿德勒說,不是這樣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1、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自卑,不管你是體弱多病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還是很強勢,這些人都很自卑甚至更自卑。

比如,有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了獅子,他們仨心裡都很害怕。一個孩子迅速地跑到母親身後,臉色蒼白地說:「媽媽,帶我回家吧。」另一個孩子愣愣地站在那裡,聲音顫抖著:「我不怕它。」第三個孩子滿臉好奇地問道:「媽媽,如果我向它吐口水,那會怎麼樣?」其實,他們都發覺自己面對獅子時居於劣勢,但是他們的表現形式卻是不同的。

自卑也是一樣,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實際上是因為內心很自卑。但他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辦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強行讓自己相信「我比別人厲害」。這麼一來,他內心其實更自卑了,但是外在表現好像是很強勢的樣子。

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但阿德勒有自卑感並不是不好,他認為自卑感很重要,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是人類文化的基礎。這是人對自身狀態的一種不滿,所以人人都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

2、優越感

阿德勒說,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彌補這種自卑感,追求優越感。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優越感,也就是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跟他個人的自卑感有關。

比如,很多醫生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場景,所以他們就有一種自卑感,認為人生不安全。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就選擇了做醫生,去跟死亡對抗,藉此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

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優越感並不是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也不是只有一種實現方法。很多人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獲得怎樣的優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有不同的實現辦法。你採取怎樣的辦法彌補自卑感,實現優越感,就體現你的人生態度。

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於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制,他會致力於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只剩下彷徨、猶豫和退卻了。

所以阿德勒說,自我超越很好,但是不能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什麼叫自卑情結呢?就是說,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比如,有一位病人。這位病人是個16歲的問題少女,她從六七歲就開始偷東西,12歲開始就夜不歸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阿德勒跟她聊天,發現這個少女從小就沒得到什麼關愛,2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媽媽根本不愛她,也不關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最後這個女孩自己承認了,說「其實我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這些就是想讓我媽看看,讓她知道她管不住我」。所以她其實是在利用這些行為,報復自己的母親。

阿德勒就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因為她在跟自己的母親作對嘛,但是又的確沒有自己的母親強大,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東西,夜不歸宿,來彌補自卑感,獲得優越感。

02、如何實現自我超越

怎麼做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超越呢? 阿德勒說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很重要,他的病人一旦遇到了什麼問題,他也要去從病人的童年經歷中尋找原因。但阿德勒認為,人的經歷不能決定人的行為,因為人可以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創造性解讀。

1、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創造性解讀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家裡就很窮,童年很不快樂,那麼他長大之後,就註定得不到幸福嗎?在阿德勒看來,不一定,他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很快樂的人。這個孩子的經歷是註定的,改不了了,但他從經歷裡能學到什麼經驗,就說不準了。他可能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別人小時候都快快樂樂的,就我這麼悲慘,那既然這樣,我為什麼還要管別人?我自暴自棄好了。但他也有可能會想,我小時候生活得這麼苦,長大後不能再繼續這麼過下去了,我要改變自己的狀況,讓我的孩子能享受一個幸福的童年。

所以阿德勒說,環境因素不能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經歷,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他還告誡老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說是遺傳或者經歷在決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阿德勒的這個說法非常振奮人心,因為他不認為客觀因素會決定人的行為,而是給了我們一個改變自己的可能,就是:你可以通過創造性地去解讀自己的經歷,改變自己的思想,通過個人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阿德勒剛上學的時候成績很差,特別是數學成績,非常糟糕,自己也覺得自己很沒天賦。但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然後有一天,他把老師都不會做的一道題,完整地做完了,一下子信心大增,完全改變了對待數學的態度,開始喜歡數學了,之後就一直在盡力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成績自然就變好了。

所以阿德勒在書裡說,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那些說什麼能力是先天的觀點,根本就是靠不住的。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去追求更卓越的東西,實現逆襲。所以為什麼他的理論叫個體心理學呢?就是在強調每個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其實也就是在說,不管你處於怎樣的環境中,有過怎樣的經歷都不要緊,你都有機會改變自己。

創造性地去解讀自己的經歷,改變自己的想法,你就有了改變自己行為的可能性。那之後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呢?阿德勒也給了你一個辦法,就是去認清自己的目標。

2、認清自己的目標

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行為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目標。為什麼這麼說?阿德勒說,「假如我在教室裡找來一個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來了,那學生們肯定會說,『哎呀!阿德勒博士瘋了吧!』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視全班,才會覺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們就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奇怪,反而會覺得它很合理」。

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標。所以阿德勒說,一直以來,我們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都是從行為本身來入手,單純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個體心理學看來,要改變行為,就得先改變目標。

03、如何實現人生意義

什麼是人生的意義呢?在阿德勒看來,不管是整個人類,還是你我這樣的普通個體,人生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都可以歸納成三個問題:第一個是職業問題。因為我們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要互相交換對方的工作成果才能活下去;第二個問題,是人際交往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活在社會之中,必須跟周圍的其他人交往,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這都是必須要面對的;第三個問題,是婚姻問題。因為人類有男有女,所以我們一生都繞不開婚姻和愛情這些事情。如果人類要想生存下去,那男人跟女人就必須妥善結合。

職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婚姻問題,在阿德勒看來,歸根結底,都屬於合作問題。所謂的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怎麼去面對這三個問題。所以阿德勒下了定論,一個人的意義,只能在跟別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體現出來。

所以,人生的唯一意義,就在於對別人和整個社會做貢獻。那麼我們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呢?就是要去跟他人建立合作。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只把關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時時刻刻想著你的合作方。

1、婚姻

舉個例子:

阿德勒說,婚姻是一份需要兩個人共同合作的工作。這一方面是雙方之間的愛情要長久,另一方面還涉及到對下一代的教育。我們先來看夫妻之間的相處。阿德勒說,很多婚姻不幸福的原因,就在於很多男人,甚至是很多女人自己,認為男人應該是一家之主,要來統治女人。這就說明,他倆根本就不懂得合作。合作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任何一方,都不能處於一種附屬的地位,就是說,兩個人的地位要平等。如果總有一方在支配另一方,甚至強迫另一方,那怎麼能叫合作呢?所以這段婚姻肯定不幸福。

那正確的合作意識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阿德勒說,夫妻雙方,特別是男性,心裡一定要明白,男人現在的強勢地位,都是社會文化導致的結果。所以如果你掙錢多是正常的,這是你在家庭生活中正常分工,不能因為自己掙錢比妻子多,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阿德勒認為,男人不要去追求什麼掙錢花錢的問題,不要把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家庭分工上,而是要跟妻子建立平等的合作,看到你妻子的貢獻,和她共同管理家庭。這對夫妻雙方來說都一樣,女人也要跟自己的丈夫合作。

那麼怎麼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呢?就是要主動給予對方關心,你關心對方的程度,要比關心自己的程度還高,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合作。

2、教育

在阿德勒看來,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家庭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孩子跟別人合作的能力,千萬不能讓他成了一個只關注自己的自私的人。

比如,一個大男人,為什麼會病態地依戀自己的母親呢?阿德勒說,是因為這個男人沒有跟別人建立起合作關係。他的母親對他言聽計從,但除了自己的母親以外,他跟誰都沒法兒合作,所以就更強烈地依賴自己的母親,想佔有她。如果他能跟其他人也建立起合作關係,就不會有戀母情結了。

阿德勒說,作為母親,不能過度寵愛孩子,否則會讓他失去跟別人合作的能力。母親首先要跟孩子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然後再把這種關係延伸到孩子和父親之間,之後再把這種關係拓展出去,讓孩子信賴別人。不能讓孩子把目光都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讓他學會關心別人。

在阿德勒看來,對一個人的最高要求,最高的誇讚,那就是說,這個人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員工,在朋友中是一位好夥伴,在愛情和婚姻中是一位好伴侶。如果能做到這三點,那就能實現人生的意義。

最後的話:

我們是單個的個人,對自己的行動要負責,要找到我們人生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自卑感並非越多越好,一定程度的自卑可以促使你追求優越感而實現進步,但當自卑感太多自己無法解決時便會產生自卑情結,通過錯誤的方式去獲得優越感。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為了克服自卑感,要用優越感來進行補償,但是以不正確方式獲得的優越感,卻不能消除自卑感,那麼,我們需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獲得優越感,才是正確的?追求優越感在本書中,阿德勒所說的追求優越,是指實現自身完美所做的努力,並不是為了要超越他人。
  • 《自卑與超越》① | 自卑,是讓你變優秀的原動力
    十點人物誌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涵,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每部人物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日更新一期。
  •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自我超越-走出心靈陰霾重見光明世界!
    2、要通過信任關係,用關愛,溫暖內心,增加內在心靈力量,並通過引導思維,尋找自我突破的點。 3、通過對過去人生成長曆程中,一個一個走過來的過程中,那些曾經幫助過的人,給自己關愛的人的回憶。歡迎內在的愛的力量。 4、要通過走出去,做一些小事,讓小事情的成功,給內在增加成功的信心。
  • 《自卑與超越》①|自卑,是讓你變優秀的原動力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感到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的時候,但你可能還沒發現,這些自卑,正是讓你變得優秀的原動力。通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你將學會如何利用自卑,超越自我,改善人生的處境。本書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為個體心理學之父,同時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的先驅,與弗洛伊德、榮格,被視為心理學三大奠基者。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就這樣一點一點艱難地長大,又因為身材矮小,相貌醜陋,這讓阿德勒比其他的更多人更深切地意識到自卑兩個字的意義和影響,也使得他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學習與事業上,探索心理學領域,並且做出了如此卓越的貢獻。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當中,探討了人生的意義,以及對自卑心理的解析,我們如何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 關於人生的意義,阿德勒總結了10句話,讀懂者人生開掛!
    他的著作不僅幫助全球億萬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了人生困境,讓他們的心智逐漸的走向健康與完善,而且受到了馬斯洛、墨菲、杜安·舒爾茨等現代心理學大師們的強烈關注和廣泛推薦。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人性洞察》等書都很好的證明了一點,即他是完全可以配得上人們對他的稱謂的。
  • 自卑怎麼辦?四個方法幫你克服自卑
    其實自卑感每個人都有,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自卑是人的基本屬性。」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四個方法讓你收穫意義
    比如我的工作是一名警察,某天的抓到小偷或者犯罪的人,這是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這個意義會讓人快樂很久。 內在價值的意義經常會在你不經意間發現,比如我的英文很好,當然平常上班是不會用英文和人交流,一個偶然遇到了迷路的老外,這時你的英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幫助到他人,這使人快樂。
  • 人生最大的成功,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更重要!
    超越別人不算本事,超越自己才是活著的真諦。因為超越自己需要勇氣和自信,而勇氣和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亞里斯多德說:「對自己的了解不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殘酷的事情。」檢查自我並不容易,因為敢於並善於審視自我,要求我們消除自卑、自滿、自私、自棄以及憤怒等不良情緒,在自省中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最終養成內在的強者品質。
  • 《思維的囚徒》7步跳出思維局限,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我超越
    和一起喜歡閱讀寫作的朋友一起進步,找到了自己的意義和人生方向,從而擺脫了束縛自己的思維囚籠。最近正好讀到《思維的囚徒》這本書,就是來幫助我們走出思維陷阱,找到生命的意義,激發生命的活力。《思維的囚徒》作者是亞歷克斯·佩塔克師,作者的老師正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這本書跟活出生命的意義有一脈相通的地方。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去發現美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最終超越自己,實現人生價值。那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找到生存的價值呢?
  • 頂級心理學家阿德勒給家長的忠告:這才是突破自卑,實現超越的第一步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1932年)指出人生的三大問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受到三大約束:職業發展、人際關係、婚姻問題,構成了人生的現實,人們面臨的所有困難和問題都源於此。而職業發展,更是處於最重要的第一位。
  • 人生的不斷成長,建立在無數個改變的基礎之上:十堂助力改變的心理...
    人生的不斷成長,建立在無數個改變的基礎上——改變那個懶惰的自己,改變那個無知的自己,改變那個頹廢的自己,改變那個欲望纏身的自己……這所有的改變,都有一個前提——你需要真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存在哪些需要改變的地方。 知識本身不是力量,只有轉化應用了才能產生力量,學習後先內化再創新,融會貫通,才能一通百通。
  • 人生的道路分為三個階段:愛自己,愛他人,終極目標是什麼?
    它主要包括三個方向: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想學說。人雖然生活在無意義的宇宙中,但人可以通過自主的選擇,來進行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獲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 心理學家告訴你,自卑的人通常有這些特徵,超準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他們或是愛哭的娃娃,總是企圖用淚水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總是毫不遲疑地承認自己十分脆弱,沒有能力照料自己。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極有可能成為抑鬱的成年人。他們以為淚水和抱怨,是在談判中極為有效的武器。人在自卑之後往往會給自己一定的壓力,尋求優越感的行為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這種行為對解決自卑本質上是毫無益處的。
  •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
    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活著,讓自己活著就得掙錢養活自己,掙錢的過程就是給社會做貢獻、為別人服務的過程。簡單說就是養活自己,貢獻社會服務他人。就這麼簡單,千萬別複雜啦,千萬別弄太高尚啦。人沒有差別的只要生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也就是生死了,活也是意義,死也是意義,你活這幾十年就是意義,如果你不活著的話,那根本無意義可談,因為活著,死也是有意義,死的意義就是終結你的一生。如同一部戲,少了主角不可以,少了某一名群演也無所謂。
  • 阿德勒的自卑理論在營銷管理中的應用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專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
  • 心理能量等級與超越
    生活中,消極的情緒難免存在,如果來了,大可通過各種方法發洩掉它。發洩掉了就沒什麼,發洩不掉,就會一直積攢,到了一定的量後,人就會變得消極、麻木,身體或者心靈便會開始出現問題。最嚴重的,人性會扭曲,而後做出一些超越人之常理的事情。最近幾天,「白銀連環殺人案」的兇手被審判,看他聳人聽聞的犯案手段以及與記者的交流答話,就會知道,他內心始終隱藏著欲望、冷淡甚至更多的負極能量。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這些人生經歷都給了阿德勒提煉思想、整合理論的現實基礎。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阿德勒曾經對大量犯罪現象進行潛心研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罪犯的目標總是在追求屬於他私人的優越感,他們追求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虛假而不切實際的優越目標,是沒有正視事實的目標。最極端的表現是:欺騙、搶劫、暴力、謀殺等等,即以侵犯他人、犧牲他人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比如,種族主義者希特勒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能在有限的生命裡,讀完1萬本書,幫助每一個有緣相遇的人,治癒生命創傷,揭秘生命藍圖,啟迪靈性的覺醒,回溯靈魂來時的路。堅持每天寫作,分享心得。江湖險惡,我心依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人生必讀的5本書,你看過幾本?
    《掌控》這是一本從運動、飲食、恢復和心態四個維度講述如何保持旺盛精力的自我管理書。精力管理要建立的就是一種日常體系。它看上去簡單樸素,卻可以讓我們擺脫焦慮、壓抑、拖延、肥胖、決策失誤……輕鬆勝任工作和生活,有餘力享受休閒,從容應對身體突發狀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