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作者是復旦大學一名才女,她在文章開頭這樣寫道:
我是在很久以後才意識到,原來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心裡也是在自卑的。
當時,我覺得這真不可思議,那麼優秀的人為什麼還會自卑?在我們的認知中,自卑一直就是一個貶義詞,優秀的人自信、從容、閃閃發光,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我把「自卑」、「一無所有」與「985、211、復旦大學」聯繫在一起。
但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卑感。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所以,所謂的優秀都是相對的。我們眼裡那些閃閃發光的人,能看到比他更優秀的人,覺得自己不如他們,因此產生自卑感是很正常的。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頭。他的思想在著作如《自卑與超越》、《洞察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得以體現,深深影響了卡耐基、史蒂芬·柯維等人。
既然自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進步的原因,那麼是不是意味著越自卑越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即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為了消除自卑感,有人努力改進自己周遭的環境,來獲取優越感;但有人經過努力依然無法解除自卑時,他們就會逃避目前的環境,用另外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很多普通人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比如,蕪湖的19歲少年姚俊鵬,從小被確診為腦癱,拿筆寫字都很困難。但是,天生的缺陷並沒有擊垮他,在今年的高考中,姚俊鵬取得了623分的好成績,超過安徽省理科一本線108分。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由於身體、各方面關係等,產生自卑的人,但卻在另外的領域(如文學、技術或研究)通過努力成為佼佼者。這就是他們在用其他領域的成功和優越,來補償身體羸弱方面的自卑感,這是一股強大的動力。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利用自卑感,這時有人在其他方面去獲得優越感,比如學習差的孩子常說自己比學習優秀的孩子帥;有的甚至會做出傷害行為,來獲得優越感,補償自己的自卑。
比如,前段時間浙江杭州寶馬車主,將自己的寶馬車開到朋友店裡維修後,沒走幾裡路又發生故障,通過4S店的排查,發現該車發動機裡面全是白糖,對發動機產生巨大損害,需要花費20萬更換才行。寶馬車主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往自己車子發動機倒白糖的,正是自己交往了20年的那位開修理店的朋友。這位朋友以前和車主一起做生意虧了錢,結果現在一個在汽修店上班,一個已經開了寶馬,兩個人現在差距那麼大,在汽修店上班都朋友為了彌補自己的自卑感,就做出了傷害寶馬車主的事。
也就是說,當自卑感產生時,不去正視產生自卑的事實,而用其他方式去掩蓋,但內心的自卑感依然沒有消除。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為了擺脫自卑感,他不再設法克服困難,反而沉醉於一種優越感中,強迫自己認為自己有優越感。這樣不但不利於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斷累積。
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自卑感並非越多越好,一定程度的自卑可以促使你追求優越感而實現進步,但當自卑感太多自己無法解決時便會產生自卑情結,通過錯誤的方式去獲得優越感。
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為了克服自卑感,要用優越感來進行補償,但是以不正確方式獲得的優越感,卻不能消除自卑感,那麼,我們需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獲得優越感,才是正確的?
追求優越感
在本書中,阿德勒所說的追求優越,是指實現自身完美所做的努力,並不是為了要超越他人。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蕪湖少年姚俊鵬通過自身努力,在高考中獲得了高分,即使並沒有達到全省第一,但也能從自己的進步中獲得優越感,而並不是超過其他人、然後炫耀自己比其他人厲害從而獲得優越感,明白這一點很重要。
追求優越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它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人類的整個活動都建立在對優越感的追求上,無論從無到有、從失敗到成功,還是從匱乏到富足。但是,在努力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只有那些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人和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鬥的人,才是能夠超越生活,從而順利獲得優越感的人。
在上面那段話裡,阿德勒的觀點,其實是要在設立了有意義的人生目標後,再為了這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進行奮鬥,從而獲得的優越感,才是最有意義的。所以,這本書最重要的內容,不僅包括自卑與超越,其實還有本書的第一章-生活的意義。
真正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每個人對於生命的意義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沒有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的生活意義,只是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而較差的則缺乏這些特徵。
對於生命的意義,作者首先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問題。
1、我與地球的關係: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依靠地球所提供的資源生存,沒有辦法離開地球去討生活。2、我與種族:任何人都是人類族系的一員,只要活著,每個人必然要與他人發生關係。3、我和她/他:這一問題涉及愛情和婚姻。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和女。任何人的一生都無法避開愛情和婚姻這一問題。
因此,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於到以下三點:
1、既然地球資源有限,我們如何工作才有效?
2、既然要與人合作,共同發展,我們怎樣定位自己的在人群中的身份?
3、在婚姻裡,我們如何平衡社會責任和愛情?
通過回答這三個問題,阿德勒認為,所有錯誤「生活意義」,其共同特徵是:
他們缺乏歸屬感和社會興趣。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於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實現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錯誤的生活意義,所爭取到的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他們的成功也只對自己有意義。
比如,之前熱播的《我是餘歡水》裡,餘歡水沒有愛情,生活遭遇挫折,在工作上也表現得平平庸庸,並且不善交際,朋友很少,他覺得與同伴交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這樣的生活,對於餘歡水來說,就是痛苦而危險的,而他只能通過破壞、獲得其他人的隱私等方式,使自己生活有意義,但這種意義最終也不能解決他生命的意義,因為這隻滿足了他自己。
阿德勒認為,生活的意義在於對人類全體發生興趣並與之合作,為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
讀到這兒,我們會覺得阿德勒的觀點,神奇地與學習強國、社會主義價值觀一致,但仔細想想,如果要談人生的意義,還真就那麼回事。
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那段舉世聞名的話,與阿德勒的觀點幾乎一致。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回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答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古往今來,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離不開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那些賦予人生以個人意義的人,他們的人生就此走過,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後記
相比於《自卑與超越》這個譯名,其實原文 「生活對你的意義」這個翻譯更加適合,書中關於自卑的內容只是其中的一個章節。
縱觀本書,作者的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一開始就提出問題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然後闡述三個事實制約了人類,從而提出正確的生活意義和錯誤的生活意義是怎樣的,再列舉出哪三類兒童容易孕育出「錯誤的生活意義」,並提出如何改變這些孩子的看法,結合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通過剖析自身(此處就是自卑與超越的精華),最後得出正確的生命意義就是-與人合作、奉獻社會。
個人認為,關於是否一定要與人合作才能取得成績,這個可以見仁見智,但是樹立正確人生觀,超越自卑,才能取得美好人生,這是毋容置疑的,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