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人類一直在探尋永生的道路上愈行愈遠,從古至今,人們持之以恆的追求永生,並且試圖從神話、宗教、科技等各個角度上去闡述和實現人類的某種永生,在各自的方向上不斷的努力和前行,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但時至今日,時間仍是困住人類前行的最大難題。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的記憶和思維能夠得到保存,那麼相對論又會有怎樣的進展?如果梵谷的記憶和創作思維能夠得到保存,那麼像星空一樣的傳世佳作是否會多上幾幅?如果貝多芬、莫扎特、蕭邦、達文西、牛頓、達爾文、薛丁格、特斯拉............的記憶和思維能夠得到保存,那這個世界將會是何等的多彩?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1924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漢斯·貝格爾發現了腦電波。至此,人們發現意識是可以轉化成電子信號被讀取的。在此之後,針對腦機接口(BCI)技術的研究開始出現。
1970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組建團隊研究腦機接口技術。
1998年,神經科學家PhilKennedy研究出了一種名為親神經電極的技術,讓電極長時間植入人腦,讓腦機接口有可能從實驗投入實際使用。並通過植入電極,實現了讓一位曾經是植物人的癱瘓患者可以用意識打字。
2012年巴西世界盃,身著機器戰甲的截肢殘疾者,憑藉腦機接口和機械外骨骼開出了一球。
2014年,還是神經科學家PhilKennedy,他大膽的在自己的大腦中植入了電極,進行腦結接口技術研究。
2016年10月,癱瘓男子NathanCopeland利用意念控制的機械手臂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握手」。
2019年9月,78歲的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同意成為「AndyBot」,一個數字人,他將在雲上永生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永生。
2019年10月,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科學家首次成功向鳥類的大腦植入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唱歌。
2020年3月,北京腦中心建立新型腦-腦接口:實現「阿凡達」式的跨鼠遙控。利用光纖記錄和光遺傳學激活技術構建了一個光學腦-腦接口,並且在兩隻小鼠間實現了高信息傳遞速率的運動信息傳遞。
2020年5月,馬斯克在採訪中談到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他表示將在一年內植入人腦,且排異機率非常小。原則上,該設備可以修復任何大腦問題,甚至可以做到記憶的複製與移植。
如今,我們能夠看到,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的壽命在延長,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具有活力。雖然實現永生看似仍然遙遠,但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科學技術,努力去探索和實現另一種「人類永生」。
「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
我們是國內的一家初創生物科技公司,潛心研發多年,專門從事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研究和技術轉化。我們的初創人員設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第二人生」,希望終有一天,能夠讓大腦以能夠想像得到的計算機AI模擬的方式獲得復活,又或是永生。
「第二人生」是一項基於現階段的腦科學、人工智慧、心理學、大數據技術,成立的初創項目。主要運用心理學和大數據進行記憶和決策的數位化建模,利用計算機深度學習技術、神經系統學科以及腦科學技術,對腦機接口方向進行研究,並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對模型進行模擬驗證,其最終目的是通過AI模擬出與獨立個體極具相似的智能人機互動系統,即實現意識永生,打造數字人類。
利用腦機接口與現代的AI技術,打造出符合現有獨立個體的思維決策模型,是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的。
在現階段打造出能夠模擬已有的人類個體思維模型,而並非傳統的AI技術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類人智能,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和極高的應用前景。這種類人的智能交互系統,稱之為「第二人生超腦模型」,是現代科學在涵蓋了神經科學、心理學、大數據、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等多個學科範圍的一次全新應用,必將是人類與技術的互動的下一個飛躍。
可以想像一下,在未來,從你開始有記憶之後,就會有一個數字分身陪伴你的成長,「他」了解和知曉你的一切,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幾乎可以幫你處理一些事情。在工作時,會根據以往經驗,參考實際工作計劃、工作環境,為你實時提供建議,優化流程;在購物時,他可以過濾篩選掉你不喜歡的物品,實現像本人一樣的導購服務和購物體驗,就像鋼鐵俠的AI管家Jarvis一樣,你會發現:生活如此簡單!時間如此充裕!世界如此美麗!
當父母因老去而離開,當愛人逝去無法相見,當兒女後代因病去世,曾經的我們在不斷經歷著生離死別的悲痛,只能用各種方式去表達對他們的懷念,翻看老舊的照片、觀看模糊的家庭錄像、在腦海中努力回想漸漸模糊的記憶............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你還能再見到他們,再次聽到他們的聲音,再一次與他們談論現在的生活、閒聊和說笑,你會發現人生將因此多了一絲溫暖和美好。
「這將會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處理失去親人創傷的方式。」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記憶,記憶不僅催生了情感,還催生了思想。」
如果想實現超腦模型真正的做到與個體相似,並且能夠面對面的和你進行交流互動,是一個相當複雜繁瑣且漫長的過程。
首先需要運用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不論是心理學、大數據、腦機接口、人工智慧,其難點不僅在於各團隊在各自研發分支時遇到的問題,還在於技術出現交叉時,各團隊的相互配合。
記憶是知識的唯一管庫人。首先個體記憶和決策的建模具有獨立性,每個人思維決策的方式和過程都不一樣。而且人類的行為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他們往往會按照某種既定的規則去約束自己,但也許下一秒就會因為瞬間的某個念頭去做出相反的行為。甚至有時還會做出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行為,稱之為人類迷惑行為。因此記憶和決策模塊需要大量的數據模擬、分析、訓練,以及後期不斷的完善。
大數據的運用貫徹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個體記憶數據進行分析歸類、然後利用影像、問卷、訪談、博弈遊戲、日常APP數據等各種方法去調查研究,儘量採集更多的數據。最後在配合研發智能交互系統時需要對數據進行存儲、管理、調用等操作。
關於人工智慧部分,如果想讓超腦模型變得更完美,他們需要運用深度學習的技術,實現機器語言表達的智能化。包括模擬說話者的口音、表達方式等,以及模擬出個體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表達,還有實現個體與機器之間的多回合對話,即對話不像現有的語音技術僅僅實現簡單、簡短、有特定目標的對話,而是一連串的、能夠自由流動的對話,能夠在不同話題之間自然切換,就像人類之間的對話一樣。這是當下實現超腦模型,也是AI技術目前最大的難題。
現有的腦機接口技術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術,但是對於普通人,出於對安全等各方面問題的考慮,大多數人只會接受非侵入式的產品方案。但對於非侵入式技術而言,腦電波的獲取技術目前進展相對比較緩慢。另外相對於國際上領先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而言,記憶的複製和移植目前也只是處於探索的初期階段。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目前我們正在與國內和國際上的多家科研機構、公司進行探索,並設定了短中長的目標計劃,以應對公司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作為將現階段的人工智慧、腦機接口、大數據、心理學等前沿技術的融合的應用,由於該項目涉及到多個前沿學科的交叉,其難點不僅在於如何攻克現有單個學科的難題,還在於將多學科技術的融合交叉的過程。
但有著團隊的不懈努力,我們將會是全國乃至全球首家打造出全新類人智能系統——「第二人生超腦模型」的公司,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還會不斷的優化超腦模型,不斷的讓它更接近人類本身。實現更多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商業化,這正是當下我們社會和政府政策所極力倡導的。
最終的設想或許路途遙遠,但總需要有人去努力和嘗試,不是嗎?
「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如能正確地運用它,一次足矣。」
生命終有時,探索無窮盡。作為碳基生物的我們終究無法擺脫時間的枷鎖,那麼如果擁有了無限可能的「第二人生」,實現「永生」,人類是否能夠掀開嶄新的一頁?我們是否終將能夠去探尋宇宙最深處的未知和神秘?
就像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英國著名科幻作家RichardK Morgan所著的經典科幻小說《AlteredCarbon》(副本)中描述的一樣,當意識可被數位化、人的身體可以互換、死亡不再是永恆時,未來的我們也許會出現短暫的迷惘,但一定會前所未有的強大和充滿希望!
請拭目以待我們的發展!未來遙遠,但對於北京明瑞百生,我們相信「第二人生」不遠,人類「永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