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類腦科學和AI黑科技幫助人類實現「第二人生」

2020-09-22 網際網路商業聞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人類一直在探尋永生的道路上愈行愈遠,從古至今,人們持之以恆的追求永生,並且試圖從神話、宗教、科技等各個角度上去闡述和實現人類的某種永生,在各自的方向上不斷的努力和前行,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但時至今日,時間仍是困住人類前行的最大難題。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的記憶和思維能夠得到保存,那麼相對論又會有怎樣的進展?如果梵谷的記憶和創作思維能夠得到保存,那麼像星空一樣的傳世佳作是否會多上幾幅?如果貝多芬、莫扎特、蕭邦、達文西、牛頓、達爾文、薛丁格、特斯拉............的記憶和思維能夠得到保存,那這個世界將會是何等的多彩?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1924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漢斯·貝格爾發現了腦電波。至此,人們發現意識是可以轉化成電子信號被讀取的。在此之後,針對腦機接口(BCI)技術的研究開始出現。

1970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組建團隊研究腦機接口技術。

1998年,神經科學家PhilKennedy研究出了一種名為親神經電極的技術,讓電極長時間植入人腦,讓腦機接口有可能從實驗投入實際使用。並通過植入電極,實現了讓一位曾經是植物人的癱瘓患者可以用意識打字。

2012年巴西世界盃,身著機器戰甲的截肢殘疾者,憑藉腦機接口和機械外骨骼開出了一球。

2014年,還是神經科學家PhilKennedy,他大膽的在自己的大腦中植入了電極,進行腦結接口技術研究。

2016年10月,癱瘓男子NathanCopeland利用意念控制的機械手臂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握手」。

2019年9月,78歲的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同意成為「AndyBot」,一個數字人,他將在雲上永生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永生。

2019年10月,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科學家首次成功向鳥類的大腦植入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唱歌。

2020年3月,北京腦中心建立新型腦-腦接口:實現「阿凡達」式的跨鼠遙控。利用光纖記錄和光遺傳學激活技術構建了一個光學腦-腦接口,並且在兩隻小鼠間實現了高信息傳遞速率的運動信息傳遞。

2020年5月,馬斯克在採訪中談到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他表示將在一年內植入人腦,且排異機率非常小。原則上,該設備可以修復任何大腦問題,甚至可以做到記憶的複製與移植。

如今,我們能夠看到,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的壽命在延長,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具有活力。雖然實現永生看似仍然遙遠,但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科學技術,努力去探索和實現另一種「人類永生」。



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

我們是國內的一家初創生物科技公司,潛心研發多年,專門從事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研究和技術轉化。我們的初創人員設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第二人生」,希望終有一天,能夠讓大腦以能夠想像得到的計算機AI模擬的方式獲得復活,又或是永生。

「第二人生」是一項基於現階段的腦科學、人工智慧、心理學、大數據技術,成立的初創項目。主要運用心理學和大數據進行記憶和決策的數位化建模,利用計算機深度學習技術、神經系統學科以及腦科學技術,對腦機接口方向進行研究,並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對模型進行模擬驗證,其最終目的是通過AI模擬出與獨立個體極具相似的智能人機互動系統,即實現意識永生,打造數字人類。

利用腦機接口與現代的AI技術,打造出符合現有獨立個體的思維決策模型,是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的。

在現階段打造出能夠模擬已有的人類個體思維模型,而並非傳統的AI技術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類人智能,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和極高的應用前景。這種類人的智能交互系統,稱之為「第二人生超腦模型」,是現代科學在涵蓋了神經科學、心理學、大數據、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等多個學科範圍的一次全新應用,必將是人類與技術的互動的下一個飛躍。



可以想像一下,在未來,從你開始有記憶之後,就會有一個數字分身陪伴你的成長,「他」了解和知曉你的一切,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幾乎可以幫你處理一些事情。在工作時,會根據以往經驗,參考實際工作計劃、工作環境,為你實時提供建議,優化流程;在購物時,他可以過濾篩選掉你不喜歡的物品,實現像本人一樣的導購服務和購物體驗,就像鋼鐵俠的AI管家Jarvis一樣,你會發現:生活如此簡單!時間如此充裕!世界如此美麗!

當父母因老去而離開,當愛人逝去無法相見,當兒女後代因病去世,曾經的我們在不斷經歷著生離死別的悲痛,只能用各種方式去表達對他們的懷念,翻看老舊的照片、觀看模糊的家庭錄像、在腦海中努力回想漸漸模糊的記憶............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你還能再見到他們,再次聽到他們的聲音,再一次與他們談論現在的生活、閒聊和說笑,你會發現人生將因此多了一絲溫暖和美好。

「這將會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處理失去親人創傷的方式。」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記憶,記憶不僅催生了情感,還催生了思想。」

如果想實現超腦模型真正的做到與個體相似,並且能夠面對面的和你進行交流互動,是一個相當複雜繁瑣且漫長的過程。

首先需要運用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不論是心理學、大數據、腦機接口、人工智慧,其難點不僅在於各團隊在各自研發分支時遇到的問題,還在於技術出現交叉時,各團隊的相互配合。

記憶是知識的唯一管庫人首先個體記憶和決策的建模具有獨立性,每個人思維決策的方式和過程都不一樣。而且人類的行為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他們往往會按照某種既定的規則去約束自己,但也許下一秒就會因為瞬間的某個念頭去做出相反的行為。甚至有時還會做出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行為,稱之為人類迷惑行為。因此記憶和決策模塊需要大量的數據模擬、分析、訓練,以及後期不斷的完善。

大數據的運用貫徹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個體記憶數據進行分析歸類、然後利用影像、問卷、訪談、博弈遊戲、日常APP數據等各種方法去調查研究,儘量採集更多的數據。最後在配合研發智能交互系統時需要對數據進行存儲、管理、調用等操作。

關於人工智慧部分,如果想讓超腦模型變得更完美,他們需要運用深度學習的技術,實現機器語言表達的智能化。包括模擬說話者的口音、表達方式等,以及模擬出個體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表達,還有實現個體與機器之間的多回合對話,即對話不像現有的語音技術僅僅實現簡單、簡短、有特定目標的對話,而是一連串的、能夠自由流動的對話,能夠在不同話題之間自然切換,就像人類之間的對話一樣。這是當下實現超腦模型,也是AI技術目前最大的難題。

現有的腦機接口技術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術,但是對於普通人,出於對安全等各方面問題的考慮,大多數人只會接受非侵入式的產品方案。但對於非侵入式技術而言,腦電波的獲取技術目前進展相對比較緩慢。另外相對於國際上領先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而言,記憶的複製和移植目前也只是處於探索的初期階段。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目前我們正在與國內和國際上的多家科研機構、公司進行探索,並設定了短中長的目標計劃,以應對公司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作為將現階段的人工智慧、腦機接口、大數據、心理學等前沿技術的融合的應用,由於該項目涉及到多個前沿學科的交叉,其難點不僅在於如何攻克現有單個學科的難題,還在於將多學科技術的融合交叉的過程。

但有著團隊的不懈努力,我們將會是全國乃至全球首家打造出全新類人智能系統——「第二人生超腦模型」的公司,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還會不斷的優化超腦模型,不斷的讓它更接近人類本身。實現更多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商業化,這正是當下我們社會和政府政策所極力倡導的。

最終的設想或許路途遙遠,但總需要有人去努力和嘗試,不是嗎?

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如能正確地運用它,一次足矣。」

生命終有時,探索無窮盡。作為碳基生物的我們終究無法擺脫時間的枷鎖,那麼如果擁有了無限可能的「第二人生」,實現「永生」,人類是否能夠掀開嶄新的一頁?我們是否終將能夠去探尋宇宙最深處的未知和神秘?

就像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英國著名科幻作家RichardK Morgan所著的經典科幻小說《AlteredCarbon》(副本)中描述的一樣,當意識可被數位化、人的身體可以互換、死亡不再是永恆時,未來的我們也許會出現短暫的迷惘,但一定會前所未有的強大和充滿希望!

請拭目以待我們的發展!未來遙遠,但對於北京明瑞百生,我們相信「第二人生」不遠,人類「永生」不遠!


相關焦點

  • 我們用類腦科學和AI黑科技幫助人類實現「第二人生」!
    如今,我們能夠看到,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的壽命在延長,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具有活力。雖然實現永生看似仍然遙遠,但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科學技術,努力去探索和實現另一種「人類永生」。「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恆的消亡。」我們是國內的一家初創生物科技公司,潛心研發多年,專門從事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研究和技術轉化。
  • 建設腦科學科技創新中心
    本報訊 記者沈慧、實習生竇紅飛報導:北京市科委近日在京啟動「腦科學研究」專項,發布《「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實施方案》。  據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介紹,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優勢突出,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最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資源。
  • 類腦智能,馬斯克、陳天橋都爭相投資的腦科學是什麼?|萬字研究
    深響原創 · 作者|趙宇本文適合對腦科學感興趣的同學們閱讀,核心要點如下:● 腦科學的基本概念、應用價值● 世界各國的人類腦科學研究計劃● 類腦智能的研究進展和產業落地情況7月17日,「鋼鐵俠」Elon Musk又搞了個大新聞,宣布名下Neuralink公司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接口的方法,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
  • 意念控制機器實現「一心兩用」,腦控比Facebook入局早的布潤科技...
    用意念去控制機器或者機器能夠讀懂人腦想法這樣的」黑科技」往往出現在以科幻為主題的小說、動漫和電影裡。2018年7月8日在深圳價值工廠舉辦的零一科技節上,布潤科技研發的腦機接口(BCI)"腦控"機器人與一位現場觀眾比賽打籃球的同時控制小賽車穿越障礙,最終"腦控"機器人憑藉零誤差將人的想法轉換成機器控制指令最終勝出。當然,「腦控」不僅能實現「一心兩用」,還能治療疾病,實現更高級別的AI,但這項「黑科技」何時能夠普及?
  • 黑科技來了,我國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成功實現意念打字
    神經元計算機,是一種未來黑科技,它是模仿人的神經細胞功能而製成的計算機。使用神經元計算機,人類就可以通過「意念」來操控物體。據了解,在進行神經元計算機測試的時候,研究人員擺擺手臂,窗簾就可能自動關閉,通過語音發號指令,玩具坦克就能左右前進……,就像科幻電影裡面的一樣,人類通過神經元計算機,便可以使用「意念」來操控物體。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重點任務  ●建立四大類腦計算研究平臺,營造類腦計算的基礎研究環境  ●研製兩類類腦計算核心晶片,掌握類腦計算技術主動權  ●實現三類典型類腦智能應用,在大規模智能應用中發揮關鍵作用  「腦認知與腦醫學」重點任務  ●推動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研究支撐平臺  ●開展八類重大關鍵技術研究,為腦醫學研究提供理論和臨床基礎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DGIST)科研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設計並構建了3D電磁驅動的微米級微型機器人,將小鼠胚胎的顱腦神經細胞附著在其表面,通過體外連接方式,在顯微鏡下精準移動並控制神經細胞,建立針對基礎腦科學領域的人工神經網絡平臺,實現人類通過體外形式利用機器人操控腦神經網絡的夢想。
  • 生命科學的全新時代:類腦智能、數位化生命、AI驅動醫藥與醫療
    「生命科學的全新時代」主題論壇預設三大分議題:腦科學與腦計劃——類腦智能來臨、基因工程與數位化生命將如何改變人類健康、AI驅動生物醫藥與智慧醫療。腦科學與腦計劃——類腦智能來臨 厄溫·內爾是著名德國生物物理學家,現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和哥廷根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神經細胞的生物基礎研究,1991年因發現細胞內離子通道,開創膜片鉗技術而與伯特·索克曼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 「不死之腦」與腦移植,換腦能否幫我們實現永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宇宙,那就是我們的大腦。人們對於腦科學的展望,在科幻電影中被提及,如今也被逐漸實現。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更加清晰,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實現老年痴呆的治療甚至是「換頭術」。人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強人工智慧有可能實現嗎?人類是否有可能實現永生?現在有沒有藥物能開發我們的潛能?
  • 腦陸科技:中國腦機交互領域的踐行者,用腦科學引領下一代人機互動...
    伴隨全球腦科學研究計劃實施開始,中國腦計劃也一直在醞釀中,於2016年3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 腦科學這個商業前景被嚴重低估的領域,AI如何助力其產業化
    自2013年美國開啟腦計劃以來,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了各自的腦科學研究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已成為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被各國視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引領新科技的變革引擎。但到目前為止,人類關於大腦的研究目前還相當粗淺。
  • CCAI 演講回顧|蒲慕明: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
    CCAI 2018《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主題演講實錄摘編蒲慕明 中科院神經科學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的關係歷史上人工智慧出現了三次浪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研究單位共同籤署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合作框架協議》。腦科學與類腦科學被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將「以腦認知原理為主體,以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腦重大疾病診治為兩翼,搭建關鍵技術平臺,搶佔腦科學前沿研究制高點」。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早在2009年,美國陸軍支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明確指出,腦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將為傳統軍事領域提供全新的認知和方向,開闢包括腦機接口、軍人精神狀態標誌物發現及軍事認知增強技術等在內的新興軍事領域。腦科學新原理的發現與前沿技術的突破,應用於軍事領域可望大幅提升武器裝備智能化水平,對國防和軍事能力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顛覆性影響。
  • "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21世紀被稱"腦科學時代"
    原標題:「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圖為癱瘓病人通過腦控技術操縱機械手臂給自己餵食巧克力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科技電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動物體的場面時常讓人心潮澎湃,如今這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種幻想。科學家通過對大腦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斷研究,開發出了多種「腦控」科技產品,充分發揮了大腦的指揮功能。   英國一名設計師日前開發出一種腦控獨輪車,工作原理是騎車者佩戴一種由腦脈衝控制的特製護目鏡,通過藍牙技術與獨輪車動力系統保持即時聯繫。
  • 施路平:類腦計算——人腦與電腦
    在今年的WE大會上,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同臺,分享了細胞療法、弦理論、腦晶片、粒子機器人等前沿科學進展,為人類從「微觀」層面進一步了解自身、了解宇宙打開一扇科學之門。
  • 從侯沛紅《國家科技計劃於腦科學》學術報告看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移動網際網路與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引發醫學模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已成為醫學發展新趨勢。  會上,陝西省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委、中共西電集團醫院黨委書記、腦病科主任侯沛紅以《國家科技計劃與腦科學》為主題,詳細介紹了國家科技計劃主要目標及腦計劃研究方向。
  • 這才是真正黑科技,人類永生夢想將得以實現?還能人人有特異功能
    永生不死一直是人類的一個夢想,人們總是覺得一輩子太短,就只有這麼匆匆數十寒暑,因此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終極目標,很多科學家都致力於研究能讓人類永生不死的科技,而就在最近,這個世界上最瘋狂的科學家矽谷「鋼鐵俠」馬斯克面向著整個世界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他現在正在尋找腦機接口方法,並且開始試驗,那麼這項技術到底是幹嘛的呢?
  • 第三代人工智慧:「統計」還是「類腦」
    統觀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從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智慧,已發展到以統計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第二代人工智慧。展望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第三代人工智慧應沿著既有的「統計」路徑不斷完善,還是借鑑人類大腦的模式和結構,走「類腦」的道路?「統計」延伸還是「類腦」重建「是時候考慮人工智慧下一步該怎麼走了!
  • 潘建偉:量子科技或將幫助人類實現如今難以企及的夢想
    當前,量子科技已進入到深化發展、快速突破的新階段,迫切需要多學科的緊密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的系統集成。在量子科技領域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力量突破,已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廣泛共識。今天,量子信息技術正在引領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將深遠地影響人類社會。
  • 清華、北大教授同臺激辯:腦科學是否真的能啟發AI?
    但腦在幾千年內的進化中都相對靜止,因此腦科學是「自然科學最後的疆域」。腦科學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不是做人工智慧的前提,它與人工智慧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目前,認知神經科學取得極大進步,已經有了整體發展路徑,對現在AI的端對端學習與強化學習有諸多啟發。那麼認知科學的進展對下一代AI是否有幫助?腦科學是否真的能啟發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