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控制機器實現「一心兩用」,腦控比Facebook入局早的布潤科技...

2020-11-29 雷鋒網

用意念去控制機器或者機器能夠讀懂人腦想法這樣的」黑科技」往往出現在以科幻為主題的小說、動漫和電影裡。2018年7月8日在深圳價值工廠舉辦的零一科技節上,布潤科技研發的腦機接口(BCI)"腦控"機器人與一位現場觀眾比賽打籃球的同時控制小賽車穿越障礙,最終"腦控"機器人憑藉零誤差將人的想法轉換成機器控制指令最終勝出。當然,「腦控」不僅能實現「一心兩用」,還能治療疾病,實現更高級別的AI,但這項「黑科技」何時能夠普及?

零一科技節

其實,對腦機接口的研究已經超過了30年,並且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從試驗中獲得的此類知識呈顯著增長。去年,這一領域又增加了兩大重磅選手,2017年3月,由Elon Musk(伊隆·馬斯克)和八名其他聯合創辦者創辦Neuralink,該公司負責研發腦內植入的腦機接口技術。4月,Facebook 在F8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其神秘部門 Building 8 的一項重要項目就是腦機接口,好讓人們能夠用意念打字。

不過,布潤科技比Musk和Facebook公布消息之前就已經在研發腦機接口技術。布潤科技CEO陳曉蘇接受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採訪時表示:「在他們宣布做腦機接口之前,我們的產品已經做了半年多。另外,經過近3年的醞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即『中國腦計劃』,作為重大科技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在腦機接口的風口來臨之前,我們已經把帆紮好。」

布潤科技CEO陳曉蘇

據雷鋒網了解,布潤科技2017年在北京創立,創業團隊成員主要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很多是理工科背景,包括物理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系、醫學系等,主要研究腦機接口技術,專注於腦電採集、腦電設別、腦控應用,已經掌握了腦控領域的兩大核心技術:腦電採集與算法分析。

為什麼要研究腦機接口?

陳曉蘇表示,腦科學是未來人類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因為人類已經發現兩件事情:一人工智慧本身是從腦科學,從神經科學的研究當中衍生出的一種仿神經學的系統。現有的人工智慧仿的都是一些比較低端的生物,最高端的生物或者說最高端的神經是人的大腦。二是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看上去可能會脫離人的控制,這會涉及倫理問題,但把人腦的智力跟AI的智力融合成一個整體,這樣不分彼此就沒有衝突。

當然,這僅僅是布潤科技為何選擇進入腦科學領域的原因之一,市場規模和前景對於一家企業而言更為現實。陳曉蘇透露:「短期我們瞄準兩類應用,科研高校和醫療市場。腦科學在全球已經非常熱,很多大學和各種研究所需要購買腦機設備研究人腦,我國今年的類腦科學的預算有100億人民幣,美國則會有60-70億美元,這樣的投入非常巨大。另外,醫療市場是剛需,有很多腦部疾病都可以通過腦電診斷,比如典型的腦電疾病癲癇、帕金森。目前,普通醫院都會有一臺腦電儀,但單價昂貴且佩戴不方便,我們把產品做成一個便攜的可穿戴設備,患者可以每天都監測自己腦電,根據腦電判斷發作時間再吃藥,儘量減少用藥對身體的損害。醫用市場前景廣闊,例如全球癲癇病患者有6000萬,如果每個患者都使用便攜的設備,每人每年平均帶來幾千收入就是幾千億人民幣的市場。」

除了這兩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布潤科技未來還會推廣到健康、遊戲、家居、汽車等領域,比如文章開篇提到的通過腦機接口實現一心二用,用意念去控制各種各種外部設備。而布潤的目標也是做人人都能用的腦機接口,讓腦機接口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普及。

布潤科技「腦控」機器人

「腦控」黑科的三大難題

即便對腦機接口的研究已經超過30年,研究者對於腦機接口的願景也十分美好,但腦機接口的商用化尚未普及,究其原因還是技術的不成熟。就腦控技術而言,實現的三個步驟是讀腦、指令轉換、指令傳輸。讀腦是通過佩戴在頭部的感應捕捉器識別大腦頭皮電流變化和血液的流動信息,把微弱的腦電波放大,利用計算機分析人的意圖,讀取人的想法;指令轉換是通過計算機將人的想法轉換成機器控制指令;指令傳輸是系統將轉換後的機器人指令通過無線裝置發送給機器人,讓機器人遵照相應指令完成動作,從而實現由人的大腦意念來控制機器人。

腦控技術的第一步讀腦就面臨巨大的挑戰,人體有心電信號、肌肉信號、腦電信號等,腦信號不僅最弱而且最複雜,因此如何採集並放大腦信號就是一個大難點。雷鋒網了解到,腦信號的採集方式又分為侵入式、部分侵入式以及非侵入式,其中非侵入式最難。陳曉蘇介紹,布潤科技定位是人人都能用的腦機接口,因此鑑於大眾的接受程度,只有少數人能接受把顱骨打開插電極的侵入式,因此布潤選擇非侵入式。不過腦電要穿過顱骨,這些電壓會和顱骨混在一起,採集十分困難,並且還要抑制環境噪音等幹擾。

除了腦信號太弱,信號太多太複雜就是第二大難題。陳曉蘇表示:「在同一時間裡,大腦中的腦活動有千千萬萬,如何把混在一起信息提取出想要的部分很困難。目前我們只能識別出其中一兩個特徵,也就是萬分之一的識別率。識別出來的信號還需要進行解讀,算法也就顯得比較關鍵。比如現在用的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卷積神經網絡用來做視覺識別,只是模仿視覺神經工作很短的一塊。但反過來說,僅僅模仿這一段工作原理很多人工智慧應用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腦電信號採集和解讀出來之後,控制的難點在於與具體的商業應用或者不同的群體進行結合。因此陳曉蘇總結說,難點有三個,信號採集,信號太小、噪音太多;信號分析,數據以及腦思維太複雜;應用就是找到適用的場景。

獨家技術解決腦控技術難題

腦控技術實現難題已經明確,布潤也已經推出了兼具成本和精度優勢的方案。腦電信號採集方面,陳曉蘇向雷鋒網表示布潤有一個全球唯一的專利技術發明,未來會投稿到《Nature》,可以明確的是布潤設備前端的探頭比全球最先進的設備都更好,這種探頭可以緊貼頭部皮膚,比傳統的採集設備採集信號質量更更高,能顯著解決腦信號採集的難題。

不僅如此,未來布潤還會通過腦磁解決採集難題。據介紹,腦磁信號質量天生比較好,並且探測的距離可以更遠,精度也更高。不過挑戰在於信號比腦電微弱許多,如果做一個形象的比喻,腦電信號是探照燈的亮度腦磁則是一根蠟燭的亮度,甚至更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當然也更讓我們期待布潤的新一代產品。

信號分析的算法方面,雖然核心的算法和技術點未知。但雷鋒網了解到布潤在研究大腦的過程中找到了靈感,使用了一種新型的算法,並且比目前流行的算法更加前衛,使用的結構超越傳統,比如卷積神經網絡。布潤也會從數據獲取量的大樣本上彌補因為非侵入式採集對精度造成的影響。

簡單來說,布潤擁有兩大核心技術:腦電採集、算法分析。腦電採集利用人工智慧實驗室的腦機接口科研成果,用全球唯一的專利技術獲取表徵控制意圖的腦電特徵,包括腦電幅值和頻率的變化。算法分析則是通過一種新的算法對採集到的每一個用戶的腦電信號進行「譜分析」和「模式識別」,把結果與已經存儲的特徵模板進行綜合處理,計算出與每一個用戶相匹配的腦電特徵,以獲得準確的、個性化的注意力監測指標。

物理學專家的腦控產品

基於對腦電採集和算法分析兩大核心技術的反覆測試,布潤科技已經開發出了第一代可攜式腦機接口產品。陳曉蘇介紹,布潤科技的設備是自產且擁有獨立只是產權,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精度相當但價格只是幾分之一,這個價格也是普通大眾可以接受的,並且佩戴的舒適程度更高。對於為何能做到更低的成本,他表示除了因為布潤的獨創技術,對整個產業鏈的了解把控也非常關鍵。

據悉,布潤的第一代可攜式腦機接口產品正在申請CFDA認證,相信不久的未來就會在醫院中應用,至於更多的應用場景陳曉蘇表示正在探索。未來布潤還會研發使用腦磁採集的方法,並且會提高使用的舒適程度提升產品的吸引力。

有意思的是,布潤科技的創始人陳曉蘇是清華的物理學碩士。物理學專家為何轉行研究腦機接口?對於這個疑問,他回覆:「這個疑問很多人都有,腦機接口聽上去像人工智慧又像生物,為什麼從物理學轉行?其實生物學家進行研究的時用的工具和方法都是物理學家提供的,典型的像CT,核磁共振這兩個醫學上高端的兩種儀器,發明人全是物理學家,而且是諾貝爾獎物理得主,這也說明其實物理學是其它學科的基礎。並且,我們公司的人才來自不同的領域,這是我引以為豪的事情,這也讓我們不僅限於一家算法的公司。」

另外,他還表示雖然在專心做物理的研究,但也會關注多個研究方向,如人工智慧的發展,先進技術的發展動向。因此當看到腦機接口技術積累到了可以有突破的時候,就在2017年創立了布潤科技,之後無論是Neuralink的成立還是Building 8的研究項目,亦或是中國斥巨資研究腦科學,似乎都說明腦機接口到了爆發期。陳曉蘇表示布潤科技的終極目標是能夠做到你心裡想一句話,設備就能夠讀出來。

小結

布潤科技的腦控產品引發了我們對先進技術的關注,當然這只是零一科技節的亮點之一。首屆零一科技節於2018年7月5日至8日在深圳蛇口價值工廠舉辦,佔地面積超過3萬平米,通過改造一幢老建築搭建了一座只存在四天的未來之城。零一科技節以「第二天性」為主題,從另一種角度詮釋了人與科技的關係,涵蓋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機、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應用與安全和虛擬實境等多個前沿領域。更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科技節不同,零一科技節並不做單一的產品陳列,而是將產品與技術嵌入到商業應用場景,打造出深科技、全場景、新體驗的智能空間。

相關文章:

離「腦機接口」再近一步,日本研究員根據大腦 fMRI 重建看到的圖像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使用意念駕駛汽車成為現實?馬斯克腦控公司實現猴子大腦操控電腦
    意念開車?聽起來像天荒夜談一樣,可是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駕駛人員只要戴上一個腦控裝置,就可以無需接觸汽車方向盤,實現對汽車的駕駛!這是什麼原理呢,難道真的可以意念控物?其原理主要是通過腦電波檢測器識別人類大腦的信號,然後通過識別及轉化為計算機語言,輸送給控制器後控制汽車。據說南開大學這次的腦控開車實現了汽車的前進、後退、剎車、鎖車、解鎖等操作,不過測試過程對於信號的識別率還不算高,控制不穩定或者是誤判時有發生,估計後續還需要大量的測試及優化。
  • 無人機都可以用意念控制了 腦控耳機還遠嗎?
    現在我又想,哪天可以直接用意念來控制耳機那該多方便!自從前些天體驗了一次用意念控制無人機的風騷操作後,我對用意念控制耳機這件事的渴望變得愈加強烈了。何為用意念控制無人機?其實就是在使用者的頭部佩戴一個體感裝置,這個裝置與無人機通過無線連接,當你做抬頭的動作無人機就會往高飛,當你把頭轉向左邊無人機也會往左飛。
  • 腦控機器人來了 意念能幹什麼
    腦控機器人來了 意念能幹什麼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10.09 星期一     你聽說過用意念來控制物體的機器人嗎?在今年的機器人大會上,有幾款腦控機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都有哪些神奇的技能吧。試驗者利用意念操控電腦打字。
  • 南大團隊實現意念操控車輛 「腦控汽車」想著開
    汽車起停、進退,不用手握方向盤,不用腳踩油門、剎車,只要用「腦」想一想。昨天上午,這一幕發生在南開大學操場上,該校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研發「腦控汽車」,在國內首次實現人腦驅車及腦電信號與汽車系統的「連結」,並有望在未來徹底改變「手」、「腳」並用的駕車模式。
  • 西工大腦控研究團隊給你一個「意念控制」的世界
    有網友提出:「我最需要的是一輛像「平衡車」一樣(平衡車採用的是人體重心控制),用我的「意念」來控制的代步工具,走、停、加速、減速、轉彎等,我想一想就能實現,那不是很酷……」在此科普下基本原理:所謂的「意念控物」是通過採集腦電波,然後用某種裝置對腦電進行分析解碼,轉換為控制信號,進而實現對「事物」的控制,這些「事物」可以是設備裝置,甚至可以是生物體
  • 用意念開飛機這事兒究竟是怎麼實現的?|神經元|腦電波|意念控制|...
    人們希望通過最直接的方法去操控機器,比如我們只需要動動意念就能改變電視頻道,以觀看我們最喜歡的節目。只用思維的力量就能駕駛汽車或無人機,而將手腳解放出來。此外,我們還可以用意念玩遊戲、控制假肢以及家用電器等。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美國神經科學學會上展示利用大腦植入設備調控情緒異常的初步人體試驗結果。除了這些國際科研探索,在中國,去年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由意念控制的航天實驗;11月9日,科大訊飛對外發布了意念控制家居的成果……「意念控制」是科學還是超能力?
  • 用腦電波操控機器,科幻電影變現實,腦控技術誕生了!
    用腦電波玩遊戲,相信這是很多小夥伴的夢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黑科技只存在電影,不過最近這種技術出現了,根據消息指出在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套適用於,在軌環境下的腦一機交互系統,通過腦電波採集,實現操控電腦或者機器。
  • "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21世紀被稱"腦科學時代"
    原標題:「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圖為癱瘓病人通過腦控技術操縱機械手臂給自己餵食巧克力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科技電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動物體的場面時常讓人心潮澎湃,如今這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種幻想。科學家通過對大腦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斷研究,開發出了多種「腦控」科技產品,充分發揮了大腦的指揮功能。   英國一名設計師日前開發出一種腦控獨輪車,工作原理是騎車者佩戴一種由腦脈衝控制的特製護目鏡,通過藍牙技術與獨輪車動力系統保持即時聯繫。
  • 腦控作戰「心有靈犀」新奇裝備從科幻走向現實
    在此之前,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還研究過將腦電波轉換成數位訊號的「大腦數據機」,將微弱的腦電波放大並傳送到計算機中,進行信號處理與模式識別,就可以把人的思維轉換成機器的控制指令。2015年葡萄牙一家公司就通過研究「意念控制物體移動」,實現無人機與腦電波的完美結合,無人機操作者只需佩戴一個外置電極頭盔,就可以通過腦電波信號實現對無人機「隨心而動」的意念操控。
  • 研究稱可用大腦控制光標 腦控機械有望實現
    研究稱可用大腦控制光標 腦控機械有望實現 來源: 178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0-12-16 14:16:14 轉到個人空間
  • 西安大學生研發腦電波輪椅:意念控制
    11月2日,西安交通大學舉辦首次大學生科技創新文化展,來自學校10個科技類社團,20個學生創新團隊帶來的3D投影儀、腦電控制輪椅、機器人等科技作品。此次展出的腦電控輪椅,只要頭戴上帶有傳感器的帽子,再帶上平板電腦,病人就可用意念操控電動輪椅。
  • 體驗未來黑科技!BCI腦控機器人亮相2019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
    在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像電影中鳳凰女擁有的這類「意念操控」超能力正一步步從虛構變為可能,並逐漸從實驗室走進現實生活,其中的技術基礎,便是腦-機接口(BCI)技術。腦-機接口(BCI)是指通過對神經系統電活動和特徵信號的收集、識別及轉化,使人腦發出的指令能夠直接傳遞給指定的機器終端,從而使人對機器人的控制和操作更為高效便捷,俗稱「腦控」。
  • 西工大科研團隊率先實現雙智能「意念控物」
    物我「心」有靈犀的「意念控物」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10月31日,記者從西北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謝松雲教授團隊在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交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率先實現了人腦與AI相結合的雙智能控制,使「意念控物」成為現實。 「意念控物」是指通過腦電檢測設備採集腦電波,然後用計算機對腦電進行解讀,提取腦電特徵後,再通過編碼形成控制信號,進而實現對相應物體的控制。
  • 別再期待腦控汽車了
    目前來看,非侵入式的腦機設備已經有了很多落地的探索,包括用意念控制各種設備等等,都有了實際的應用。例如在殘障人士的康復中,腦機設備就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很多商業公司都已經對腦機設備進行了商業化,只要有錢都能買到。而在汽車領域,用意念開車這件事也並不新鮮。2011 年,就有媒體報導德國科學家發明了腦控汽車,能夠按照駕駛員的意圖進行轉向和加減速的命令。
  • 用意念操控機器?未來是否可以完全實現「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曾經影視中的種種也慢慢開始貼近並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早在2001年「自然雜誌」中發表的論文就對用思想直接對機器進行控制有了重要的闡述,隨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21世紀能改變世界的十大技術」排行榜中排行第一位,可見此項技術的實現是足以改變世界的。人工耳蝸
  • 視頻|將腦電波翻譯成機器語言,人類用意念輕鬆控制機器人
    視頻|將腦電波翻譯成機器語言,人類用意念輕鬆控制機器人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7-03-07 20:41 來源:
  • 「腦控」技術會重塑未來戰爭圖景嗎
    石海明供圖  「C-H-I-N-A」,電腦屏幕上,英文單詞「中國」被精準打出,但電腦前的測試員卻沒有敲擊鍵盤,而是通過頭上戴的與屏幕相連的「黑頭罩」,運用「腦電波」打字;電動輪椅上的測試員也戴著黑色腦電帽,沒有進行任何操作,只憑「意念」就完成了輪椅的行進、轉彎操控……日前召開的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腦控機器人」展示的場景令人驚嘆。  什麼是「腦控」技術?
  • 《極客出發》揭秘"腦控技術" 腦電波到底有多神奇
    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與英翼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科技創新類節目《極客出發》上周日在央視財經頻道首播後,節目中所展現的VR黑科技讓觀眾大開眼界,本周日晚的第二期節目將聚焦更為神秘的腦控技術,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高博與央視名嘴撒貝寧分別帶領兩支頂尖腦控技術團隊,通過神秘黑屋、腦控購物、家電改造三個環節全面破解
  • 用意念打字?天台這位80後率團隊研發腦
    日前科技日報公眾平臺報導:在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由天津大學和中電雲腦(天津)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大指令集高速無創腦-機接口打字系統格外吸睛。使用者只需頭戴腦電帽,雙眼盯著電腦屏幕,就能用意念打字。此項技術的研發團隊負責人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助理、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許敏鵬副教授(天台鄉賢)介紹,實現意念打字的核心技術就是腦-機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