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可以從古文或古裝影視中看到『我堂堂七尺男兒』類似的話,那麼七尺到底是多高,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又有多少呢?
各個朝代的度量衡不一致,對於七尺的定義也不一樣,關於七尺男兒的出處也眾說紛紜。秦漢時期,1尺≈23釐米,那麼古籍中記載的西漢著名大將軍霍光七尺三寸,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一米七左右。作為軍隊首領,他的身高應該是持平或超過平均值的。
秦漢相差不過數十年,人們的身高必然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秦朝出土的兵馬俑身高卻都超過一米八,不免令人心生疑惑,兵馬俑的身高是否能代表當時人們的真實身高?其實,作為象徵兵強國盛的軍隊,在徵兵的時候挑選身材較為高大的人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可能出現士兵的平均身高和全國人民的平均身高相差甚遠的狀況,畢竟當時士兵的數量也是相當龐大的。從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來看,也許是刻意把它們打造的高大威猛,來象徵他獨一無二的身份和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
讀三國的時候,被不少雄壯威猛的人物吸引,那麼三國裡的人物都有多高呢?在三國到西晉的這段時間裡,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2釐米。關羽身長九尺,也就是兩米多;張飛、諸葛亮等人均是八尺,大約是一米八;劉備七尺半,相當於一米七三,與想像的沒有太大差異。比較令人詫異的是一代梟雄曹操,氣場兩米多,真實身高不到一米六五。這也驗證了,自古以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曹操是今安徽亳州人,純正的南方人;張飛是今河北保定人,關羽是今山西運城人,都是北方人,身材高大,身形和生活環境環境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七尺並不能代表大多數古代男子的身高,按山河地域劃分,相對於秦嶺淮河以北平均值要高一些,秦嶺淮河以南的平均值要低一些。
北朝時一尺又增長了很多,達到了29.6釐米,之後,仍然不斷增長,明清時,一尺≈35釐米,此時的七尺便到了兩米多。在古代,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遠遠不如現在,人們勉強能夠生活下去。在災荒甚至戰亂年代,很多人連吃飯都是一個大問題,身體營養不足。現在,人們注重飲食健康、營養均衡,與兩米還相距甚遠。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和遺傳角度來看,古代人都是很難比現代人高的,所以當時人的平均身高到兩米多是不太科學的,那時的七尺男兒便不能再指具體身高了。而現在一些隋唐古裝劇中講到身長七尺,也就不太準確了。
其實古時,七尺不止指的身高,還可以表示年齡。在《周禮》中提到的七尺代指年紀滿二十的男子,在年齡下足七尺,上至六十才能具備服兵役的資格。由此可見,七尺男兒所要表達的是有能力、有責任和擔當的成年男子罷了。
綜上所述,「七尺男兒」在表達上更多是一種代稱,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源源不斷的一種精神傳承。不論身份如何,是驍勇善戰的將士,是神機妙算的謀士,是稱霸一方的君王,還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不論真實身高過或不及七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乘風破浪、銳意進取的個人追尋,捨己為人、不畏擔當的精神意志都會給他們塑造一個光環,而這光環又怎能用七尺衡量,一個活生生的人又怎會為尺度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