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說「七尺男兒」,如今一尺約33釐米,算下來都有2米3,項羽「八尺男兒」,孔子「九尺六寸」就更加超出人們的想像了,難道古人的營養真的這麼好嗎?
其實不是的,根據學者考證,每個朝代對尺的標準都有所不同,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很顯然,古代的尺比現代的尺要短。
我國度量衡制度具有悠遠的歷史。它的起源和標準記載不一。據史書稱,黃帝設立了度、量、衡、裡、畝五個量。
舜召集四方君長把各部族的年月四季時辰、音律和度量衡協同起來;夏禹治水使用規矩準繩為測量工具,並制以自己的身長和體重作為長長度和重量的標準。
不同地方的人們使用不同標準的測量單位,這雖然也是一種進步,但是給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不便,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隨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使得長度,重量,容量的單位在全國得以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後,使得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不同地方的人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有了統一的標準,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活動帶來了便利。
商朝,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6.95釐米;
周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釐米;
秦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3.1釐米;
漢朝,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1.35到23.75釐米;
三國,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2釐米;
南朝,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5.8釐米;
北魏,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0.9釐米;
隋朝,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9.6釐米;
唐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0.7釐米;
宋元時期,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7.68釐米;
明清時期,木工一尺相當於現在的31.1釐米;
所以,推算下來,項羽大概1米85左右,而根據考古出土的春秋魯尺計算,一尺等於現在的20.5釐米,孔子,大概1米96,在古代的確算得上「長人」了。《孟子·告子下》裡提到周文王和商湯:「文王十尺,湯九尺」,也就是現在的了1米7左右
古代普遍的七尺男兒,應該是1米65左右,所以大家要自信一點,只要你有1米7,穿越到古代至少是個七尺半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