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身高」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體貌標準,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重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人恥笑為「五短身材」,不僅會有一種特別傷自尊的感覺,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還會無地自容。
在古代男性作為國之棟梁和一家之主,更是特別在意外在與內心的完美。一旦因為先天遺傳導致身材特別矮小,就很容易成為眾人眼中的笑料。
歷史中比較知名的「小男人」,賣炊餅的武大郎和矮腳虎王英,就因為身高問題一直被後人笑話。
在古代人的觀念中男人就應該生得虎背熊腰,並且擁有頂天立地的氣概。而這種古代英雄豪傑的形象,最直觀的體現就應該是身高。據史書記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不世英雄項羽,他的實際身高約為1.92米。
大家可以嘗試著想像一下,一身戎裝的項羽站在面前,再加上他過人的身高與體重,都不用舞動弄槍就可以用氣勢壓垮眾人。「封狼居胥」的冠軍侯霍去病,據說身高也有1.8米掛零。他們的形象完全符合古人對英雄的崇拜。
從古至今「七尺男兒」的形象,其實早已深入人心,並成為中國男性的至高標準。相信大多數男性即使是作為平常人,也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傲人的身高。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勇武,而且也更能彰顯個人的男性魅力。
「七尺男兒」的說法源自何處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能聽到,「堂堂七尺男兒,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的臺詞。從字面意義上決定著這句話,講的就是作為一個男人不應該甘於平凡,而是應該仗劍遊歷為國家做貢獻。
這裡面所說的「七尺男兒」, 實際上擁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身為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並且擁有高尚的品質和充滿魅力的人格。
第二層意思其實就是形容男性的身高。但是「七尺」到底有多長?應該以什麼作為丈量標準?這個就需要大家深入研討一下。
筆者認為按照歷朝歷代的發展規律來看,由於每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都具有獨立的特色。所以可以得知他們所奉行的標準,應該具有一定差異性。就拿「尺,寸」這兩個長度單位來說,在不同的時代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也不一樣。
1.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的「七尺男兒」中的「尺」的長度,應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長度單位。在遠古時期由於沒有測量工具,所以人們都以「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為丈」。大意就是以手指和手掌的長度與寬度,作為「寸」或「尺」的測量標準。
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去深究「尺,寸」,其實 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了。因為每個人的手指長度和手掌寬度都不同,所以在測量的時候只能獲得一個大約的數值,而且也會出現非常大的誤差。所以此時的「尺,寸」並未有具體記載。
2.商周時代的「尺,寸」標準
殷商和周朝是我國歷史上,兩個極具影響力的朝代。因為這兩個朝代不僅,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且也第一次出現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標準。所以從商朝到東周末期的1300多年的歷史中,人們已經規定出了「尺,寸」的具體長度。
商朝時期「一尺」的長度,按照現代測量標準的算法約為16.95釐米。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計算「七尺」的長度,應該約為120釐米左右,很顯然古代人的身高絕不止於此。幸好當時並未出現「七尺男兒」四字,否則就會變成一句辱人之言。
周朝時一尺合今19.91釐米,這樣算來「七尺男兒」的身高,大約為140不是釐米。很顯然這種尺寸也完全不符合史料記載。古代人的身高就算再矮,也不可能比武大郎還要低。否則古書中的英雄人物就不復存在了。
3.秦漢時期「一尺」約為23釐米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歷史上關於他的身高和長相眾說紛紜。《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語:「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這種說法極盡抹黑、貶損之意。
而《太平御覽》中則說:「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通過這段文字秦始皇的形象又重新回歸到了正常人。
據說秦始皇是一個身材偉岸、儀表堂堂的帝王。他們的身高按照現在的尺子,進行測量後獲知大約有1.98米。
按照秦時「一尺「約23.1釐米進行測量,「七尺」的總長度應為1.62米左右。如果秦始皇身高達到了1.198米,說明他的實際身高可達到「一仗」。這其實也是古代「男人大丈夫」說法的一個由頭。
到了漢代「一尺」大約為21.35—23.75釐米,也就是說此時的「七尺男兒」的身高,差不多應該達到了150-170釐米左右。可以說此時古人的身高,已經與現代人的身高相差無幾,或者說古人「身高丈餘」的說法不攻自破。
4.「一尺」長度的實際來源
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古人的基本長度測量單位,其實是以「黃鐘」樂器的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按照這種記載可以得知,古代的「尺」又可以稱為「樂尺、律尺、黃鐘尺」。但是歷代關於「尺」的測量工具不同,所以會有一定差異。
再一個大家也應該清楚,古代「尺」的長度要比現代短很多。所以,當古人說起「七尺男兒」之時,就可以得知當時人的平均身高,也只不過才有160-170釐米左右。所以像秦始皇和項羽這種高個子的人並不多。
實際上古人「布手知尺」的測量方法,指的是將成年男性的左手伸開,然後測量大拇指與中指之間的距離,所得出來的數據就是「一尺」的實際長度。而這種方法測量出來的「一尺」 大約是20釐米。
按這種長度去衡量「七尺男兒」, 恐怕古代的男人個個都是「小個子」。但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說:「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鄒忌作為古代的美男子,身高「八尺有餘」。
如果按照「一尺」20釐米去計算,「八尺有餘」也只不過才1.60米多一點。這種身高比例怎麼可能稱得上是美男子呢?
但如果按照秦朝時期的「一尺」來測量,也就是每一尺約為23.1釐米,鄒忌 「八尺有餘」的身高,至少應該在1.84米左右。
只有這樣才符合古人對「七尺男兒」,以及「美男子」的審美認知。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男性,如果身高能夠超過1.80米,其實也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大帥哥。所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才符合「七尺男兒」的偉岸形象。
5.三國至明清時期的「一尺」長度
事實上古代的長度計量單位,「尺,寸」並不是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不同朝代和意識形態而不斷變化。三國時期「一尺」約為現代的24.2釐米,按照這個尺寸去衡量「七尺男兒」,他們的身高至少要在1.70米左右。這種身高尺寸其實與現在的南方人差不多。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一尺約為25.8釐米或30.9釐米;如果按照各種趨勢去發展下去,不能看出越往後的朝代一尺的長度越長。到了隋唐時代一尺已經達到了30釐米左右,雖然到了宋元時期「一尺」又縮水為27.68釐米。
但筆者認為生活在這些歷史時期中的「七尺男兒」,其實他們的身高已經達到了一個完美的指數。甚至有很多人的身高都超過了2.0米,這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一尺」,已經達到了31.1釐米左右,如果此時再說「七尺男兒」,就有一點過於誇張的意味了。
生活在古代的男人平均身高,怎麼可能達到兩米多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的「七尺男兒」,已經成為了男人的專屬名詞。
「七尺男兒」的歷史演化和真正涵義
雖然歷史上不乏武藝超群、身高超標的英雄。而且他們也完全配得上「七尺男兒」的稱號。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特例並不具備普遍意義。所以當古代人反覆重提「七尺男兒」時,其實這四個字已經變成了一種精神。
「七尺男兒」指代身高和形象的意義已經逐漸弱化。更多的是對一男人有血性,有抱負、有理想以及擁有英雄主義的一種誇讚。這其實也是古代漢語博大精深之處。而且也體現出了男人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筆者認為如果從古人崇拜英雄的思想去分析,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七尺男兒」其實只是英雄的一種外部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英雄一定是,身材高大、面容俊朗之人,只有這樣才符合大家對英雄的想像。
還有一個比較重點的因素就是,古代社會以「男人為尊」,所以在形容男性時多用誇讚的詞彙。一方面體現出了男人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也證實了,「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
筆者認為「七尺男兒」的本意,可能只是描寫男性身高。但是在古代社會中「七尺男兒」,也曾是裁縫們的專用術語。
指的是古代男子做衣服的時候,應該按照「過膝」的尺寸也就是「七尺」才符合禮法。所以才有「七尺男兒」的說法。
結 語
筆者認為隨著朝代不斷更迭,卻衍生出了更多層面的意義。古代人最講究的就是「信義」二字,尤其是古代男人更是「信義」的化身。雖然也有蠅營狗苟之輩,但從主流方向上來看,基本上都能達到這條標準。
他們的人生最高信條十分高遠,在他們的心目中男人大丈夫,就應該頂天立地而不是苟活於世。所以甚為男人就應該「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人所說的「七尺男兒」,也有應當是有所作為之意。
古代很多聖賢提出的一些觀點,其實也都能證實這一點。儒學亞聖孟子曾在《孟子》中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現代人將其改為「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想表達的都是身為「七尺男兒」,應該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才能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寧皖平《從漢字構意看古代男子的社會地位》
徐淑豔《從漢字看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
《從《儀禮·士冠禮》解讀古代男子成人禮的禮儀形式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