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群系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11月5日新浪財經。
「智慧社會」正日益為人們所憧憬。但到底何謂「智慧社會」,其在人類歷史上如何定位,將為人類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智慧社會」一詞最初是由歐盟提出來的,旨在「探究如何利用當代技術社會趨勢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智慧暗示了創新、社交、移動和基於傳感器的技術的賦能能力,以各種方式在眾多部門和應用領域實現需求和資源之間的高效協調。」 國際電信聯盟發展部(ITU-D)認為「智慧社會是指利用技術的力量和潛力提高人類的生產力,將資源聚焦於重要的活動和關係,並最終改善健康、福祉和生活質量」。日本提出建設「超智慧社會」,「將所需的東西和服務在所需的時間提供給所需的人,能夠極其細緻地滿足各種社會需求,實現充滿生機、快樂富足的社會」。韓國也提出「智慧韓國」的目標,即「建設一個不斷創新的平臺,以實現居民導向、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這些說法表明國際社會已在推動「智慧社會」的建設,但對於「智慧社會」的解讀不甚一致,且不甚簡明扼要,令一般人難以得出」智慧城市」清晰與準確的景像。
筆者認為,要更清晰與準確地描繪「智慧社會」,應對「智慧」與「社會」二詞分別進行解析。「智慧」一詞,一般而言當然是指「人的智慧」,但在「智慧社會」中卻指的是「人工的智慧」;否則,人已存在了若干萬年,「人的智慧」也存在了若干萬年,為何到今日才提「智慧」?所謂「人工的智慧」,就是模仿「人的智慧」而創造出來的「智慧」,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工智慧」。「社會」一詞,一般而言當然就是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但其在「智慧社會」中所強調的是「智慧」的全覆蓋性,以區別於之前已出現過的「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街道」、「智慧小區」及「智慧家庭「等區域性覆蓋和「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及「智慧教育」等行業/部門性覆蓋。所以,就筆者而言,以 「用『人工的智慧』來服務與管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來定義「智慧社會」, 可能令人更容易理解並擊中要害。
為何要用「人工的智慧」呢?「人工的智慧」比「人的智慧」更為優越嗎?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5G等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人工智慧」已進入實用與普及階段, 而「人工智慧」就是「人工的智慧」, 的確可以比「人的智慧」更為優越,體現在自動性、集思性、實時性和全面性等各項特性上。由於這些特性,「人工的智慧」能夠比單個或多個(再多也是有限的)「人的智慧」大大地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運行的能力、效率與效益。這已為「機器人棋手」完勝全世界最好的「真人棋手」的事例以及大家都看好的無人機、無人駕駛及無人商店的前景所證實。尤其是,自動性是「人工的智慧」的最高境界,解除了人的腦力與體力付出,從人民的福祉是人類發展的最高目標這一角度,不是意義重大無比嗎?因而,用「人工的智慧」代替「人的智慧」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可取且意義非凡的。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5G等技術的發展使「人工的智慧」得到實用與普及,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至今的幸運,何不善用這一幸運來圓人類從體力與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且又取得更好經濟社會效益之夢呢?
「社會」之全覆蓋性,意味著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以「人工的智慧」來替代「人的智慧」,不僅直接地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更通過「網際網路+」或「物聯網+」間接地全面改造與升級經濟的所有行業與部門,實現全社會「人工的智慧」化, 從而全方位地在腦力與體力上解放「全人類」並使得整個經濟與社會更快發展,何樂而不為?
如此這般,人類社會豈不是進入了一個幾千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嗎?其理想程度,馬克思當年所憧憬的「按需所取」的共產主義恐怕也難以比擬,陶淵明的「桃花園」之樸素與和協就更顯得太原始了。
以上分析的目的,在於理解「智慧社會」的歷史定位。很多人已經指出,「智慧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後的一個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定位不可謂不高,而上述分析表明這卻沒有高估,可能還有所低估。將信息社會作為一個已經完結了的社會形態,位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後和「智慧社會」之前,不甚恰當。首先,人類的農業社會時跨五千年以上,工業社會時跨二百五十年以上,而信息社會的時間跨度不太明確但至今約50年左右,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並列似乎不太相稱。第二,信息社會的前期實際上是工業社會電子通信產業的發展, 而後期則與「智慧社會」有很多重合之處且還在持續。所以, 將其前期作為工業社會的高級階段或收官階段, 後期作為「智慧社會」的初級階段或基礎階段, 更為合適。這樣,「智慧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並列。其實,如果更嚴謹一點的話,人類歷史在農業社會以前為狩獵時代,時間跨度可能幾萬年,也是一個社會形態,則人類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正處於「智慧社會」;「智慧社會」是繼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後的第四個社會形態,當然是迄今為止最高級的社會形態。這應該是「智慧社會」的恰當歷史定位。
分析和討論「智慧社會」的歷史定位,又在於強調「智慧社會」 的歷史意義。既然「智慧社會」定位為人類歷史行至今日的一個社會形態,經濟與社會將必然地向這一形態,即向「人工的智慧」 的方向全面轉型。於是,從「智慧城市」、「智慧農村」到「智慧街道」、「智慧小區」及「智慧家庭」,從「智慧工業」、「智慧農業」到「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及「智慧教育」的全面建設便是人類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些「智慧系統」的建立必將取代現有的以「人的智慧」所建立的相應系統。 不難想像,這一全面的建設會催生多大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又會增加多少的居民消費,進而產生多強的經濟增長需求,是如何估計都不過高的。 有效地抓住如此的需求,還愁沒有經濟增長動力嗎?所以,說「智慧社會」的全面建設將是今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引擎是毫不過分的。
正因為如此,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或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將形成新的分水嶺:向「智慧社會」轉型快的經濟體或國家將強勁增長並引領其他;向「智慧社會」轉型慢的經濟體或國家將增長緩慢且落後其他。向「智慧社會」轉型的快慢將是今後經濟體或國家競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而其他傳統的決定性因素將被日益邊緣化而成為無甚緊要。這一趨勢的現實意義在於,我國正處於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激烈競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刻正好出現決定此競爭與變局結果的新因數,即「智慧社會」之機遇;能否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將決定我國在此競爭中能否取勝, 即能否取得有利於我國的大變局之結果,不可謂不關鍵。
因而充分認識「智慧社會」的歷史定位與意義,從而及時抓住機遇向「智慧社會」全面轉型,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已提出了建設「智慧社會」的目標,這些年來我國在向「智慧社會」轉型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進展,但離全面建設「智慧社會」還有很大的差距。現我國正步入「十四五」規劃時期;剛公布的《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到與」智慧社會」密切相關的多個領域, 包括「信息化」、「人工智慧」、「數位化發展」、「數字經濟」、「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及「大數據」等,表明「智慧社會」的建設在「十四五」規劃中將得到進一步的體現。但筆者認為,鑑於上述分析以及很多國家已設立建設「智慧社會」的目標,僅是進一步的體現是不夠的,應該將其提升到全局性、關鍵性、甚至主導性的地位,這樣才能夠使我國於今後5年在向「智慧社會」全面轉型方面邁出切實的步伐,從而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國際競爭中勝出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