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所謂的「智慧社會」?能對我們能帶來什麼變化?

2020-11-06 人大重陽

作者廖群系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11月5日新浪財經。

「智慧社會」正日益為人們所憧憬。但到底何謂「智慧社會」,其在人類歷史上如何定位,將為人類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智慧社會」一詞最初是由歐盟提出來的,旨在「探究如何利用當代技術社會趨勢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智慧暗示了創新、社交、移動和基於傳感器的技術的賦能能力,以各種方式在眾多部門和應用領域實現需求和資源之間的高效協調。」 國際電信聯盟發展部(ITU-D)認為「智慧社會是指利用技術的力量和潛力提高人類的生產力,將資源聚焦於重要的活動和關係,並最終改善健康、福祉和生活質量」。日本提出建設「超智慧社會」,「將所需的東西和服務在所需的時間提供給所需的人,能夠極其細緻地滿足各種社會需求,實現充滿生機、快樂富足的社會」。韓國也提出「智慧韓國」的目標,即「建設一個不斷創新的平臺,以實現居民導向、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這些說法表明國際社會已在推動「智慧社會」的建設,但對於「智慧社會」的解讀不甚一致,且不甚簡明扼要,令一般人難以得出」智慧城市」清晰與準確的景像。

筆者認為,要更清晰與準確地描繪「智慧社會」,應對「智慧」與「社會」二詞分別進行解析。「智慧」一詞,一般而言當然是指「人的智慧」,但在「智慧社會」中卻指的是「人工的智慧」;否則,人已存在了若干萬年,「人的智慧」也存在了若干萬年,為何到今日才提「智慧」?所謂「人工的智慧」,就是模仿「人的智慧」而創造出來的「智慧」,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工智慧」。「社會」一詞,一般而言當然就是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但其在「智慧社會」中所強調的是「智慧」的全覆蓋性,以區別於之前已出現過的「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街道」、「智慧小區」及「智慧家庭「等區域性覆蓋和「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及「智慧教育」等行業/部門性覆蓋。所以,就筆者而言,以 「用『人工的智慧』來服務與管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來定義「智慧社會」, 可能令人更容易理解並擊中要害。

為何要用「人工的智慧」呢?「人工的智慧」比「人的智慧」更為優越嗎?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5G等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人工智慧」已進入實用與普及階段, 而「人工智慧」就是「人工的智慧」, 的確可以比「人的智慧」更為優越,體現在自動性、集思性、實時性和全面性等各項特性上。由於這些特性,「人工的智慧」能夠比單個或多個(再多也是有限的)「人的智慧」大大地提升經濟發展與社會運行的能力、效率與效益。這已為「機器人棋手」完勝全世界最好的「真人棋手」的事例以及大家都看好的無人機、無人駕駛及無人商店的前景所證實。尤其是,自動性是「人工的智慧」的最高境界,解除了人的腦力與體力付出,從人民的福祉是人類發展的最高目標這一角度,不是意義重大無比嗎?因而,用「人工的智慧」代替「人的智慧」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可取且意義非凡的。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5G等技術的發展使「人工的智慧」得到實用與普及,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至今的幸運,何不善用這一幸運來圓人類從體力與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且又取得更好經濟社會效益之夢呢?

「社會」之全覆蓋性,意味著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以「人工的智慧」來替代「人的智慧」,不僅直接地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更通過「網際網路+」或「物聯網+」間接地全面改造與升級經濟的所有行業與部門,實現全社會「人工的智慧」化, 從而全方位地在腦力與體力上解放「全人類」並使得整個經濟與社會更快發展,何樂而不為?

如此這般,人類社會豈不是進入了一個幾千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嗎?其理想程度,馬克思當年所憧憬的「按需所取」的共產主義恐怕也難以比擬,陶淵明的「桃花園」之樸素與和協就更顯得太原始了。

以上分析的目的,在於理解「智慧社會」的歷史定位。很多人已經指出,「智慧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後的一個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定位不可謂不高,而上述分析表明這卻沒有高估,可能還有所低估。將信息社會作為一個已經完結了的社會形態,位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之後和「智慧社會」之前,不甚恰當。首先,人類的農業社會時跨五千年以上,工業社會時跨二百五十年以上,而信息社會的時間跨度不太明確但至今約50年左右,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並列似乎不太相稱。第二,信息社會的前期實際上是工業社會電子通信產業的發展, 而後期則與「智慧社會」有很多重合之處且還在持續。所以, 將其前期作為工業社會的高級階段或收官階段, 後期作為「智慧社會」的初級階段或基礎階段, 更為合適。這樣,「智慧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並列。其實,如果更嚴謹一點的話,人類歷史在農業社會以前為狩獵時代,時間跨度可能幾萬年,也是一個社會形態,則人類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正處於「智慧社會」;「智慧社會」是繼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後的第四個社會形態,當然是迄今為止最高級的社會形態。這應該是「智慧社會」的恰當歷史定位。

分析和討論「智慧社會」的歷史定位,又在於強調「智慧社會」 的歷史意義。既然「智慧社會」定位為人類歷史行至今日的一個社會形態,經濟與社會將必然地向這一形態,即向「人工的智慧」 的方向全面轉型。於是,從「智慧城市」、「智慧農村」到「智慧街道」、「智慧小區」及「智慧家庭」,從「智慧工業」、「智慧農業」到「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及「智慧教育」的全面建設便是人類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些「智慧系統」的建立必將取代現有的以「人的智慧」所建立的相應系統。 不難想像,這一全面的建設會催生多大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又會增加多少的居民消費,進而產生多強的經濟增長需求,是如何估計都不過高的。 有效地抓住如此的需求,還愁沒有經濟增長動力嗎?所以,說「智慧社會」的全面建設將是今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引擎是毫不過分的。

正因為如此,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或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將形成新的分水嶺:向「智慧社會」轉型快的經濟體或國家將強勁增長並引領其他;向「智慧社會」轉型慢的經濟體或國家將增長緩慢且落後其他。向「智慧社會」轉型的快慢將是今後經濟體或國家競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而其他傳統的決定性因素將被日益邊緣化而成為無甚緊要。這一趨勢的現實意義在於,我國正處於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激烈競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刻正好出現決定此競爭與變局結果的新因數,即「智慧社會」之機遇;能否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將決定我國在此競爭中能否取勝, 即能否取得有利於我國的大變局之結果,不可謂不關鍵

因而充分認識「智慧社會」的歷史定位與意義,從而及時抓住機遇向「智慧社會」全面轉型,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已提出了建設「智慧社會」的目標,這些年來我國在向「智慧社會」轉型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進展,但離全面建設「智慧社會」還有很大的差距。現我國正步入「十四五」規劃時期;剛公布的《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到與」智慧社會」密切相關的多個領域, 包括「信息化」、「人工智慧」、「數位化發展」、「數字經濟」、「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及「大數據」等,表明「智慧社會」的建設在「十四五」規劃中將得到進一步的體現。但筆者認為,鑑於上述分析以及很多國家已設立建設「智慧社會」的目標,僅是進一步的體現是不夠的,應該將其提升到全局性、關鍵性、甚至主導性的地位,這樣才能夠使我國於今後5年在向「智慧社會」全面轉型方面邁出切實的步伐,從而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國際競爭中勝出奠定基礎。

相關焦點

  • 我們該如何理解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我們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世界上,就意味著冒著生命危險離開世界。所以別人眼中的我,是別人的。我自己眼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我們來不及做很多事,更來不及去後悔。但我乘著來得及的時候,寫今天這篇文章。該文是關於如何理解愛氏質能方程的內容。寫這一篇文章,當然是因為它和前面的很多章節是有密切聯繫的。
  • PPT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現在社會節奏很快,特別是職場中人,時間異常寶貴,如果決定投入時間來學習PPT,一定要想好自己為什麼要學習?PPT能夠給自己解決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好處?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才能評估將投入多少資源,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PPT。每個人學習PPT的目的各不相同。
  • 如何理解歷史人物智慧,需要掌握這三種辦法!
    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歷史人物的故事、思想、和主張,並且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麼就要修行自己,啟迪智慧,通過特定的方法和方式和歷史人物對話。比如我們了解歷史人物可以看電視劇,可以看到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場景,我們會發現,雍正並不是一個面厚心黑的人,同樣他革新吏治和改革體制的精神貫穿始終,並且,沒有殺兄殺功臣,就唯獨殺屠殺江夏鎮的年羹堯,也是年羹堯自己作死而已。
  • 量子通信與傳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隨著量子力學理論相關發明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通信作為人類間交流最重要需求之一自然也離不開量子力學的加持。今天討論的並非產生無線電波的原理,而是在其之上的量子通信應用。什麼是量子通信?雖然量子通信不能實現超光速傳輸信息,不過它卻分發了秘鑰,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我們將待發送的光子C與糾纏態的光子A發生相互作用(這時候A與B的糾纏態消失,不過兩者都瞬間發生變化),讀取其中產生作用的信息,也就是密碼學中的秘鑰,而同時B光子出也得到相同的一條秘鑰(隨機字符串)。
  • 未來的量子計算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量子計算機的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高效地做很多事情,具體應用場景包括人臉識別、圖像理解、音頻語音理解、用戶畫像、機器人和自動駕駛車的圖像識別及決策等。用量子算法,可以更快地構建機器學習模型,對於數據越多的問題,節省的時間就越多。比如說衛星,它在運行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圖像和視頻資料,產生海量數據。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但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也能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少開一次車、少吃一點肉,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做出一點貢獻。減少交通領域的排放,能有力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當然,車輛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能說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就讓車輛都不上街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儘量少開私家車,選擇乘坐公共運輸,一輛裝載幾十個人的公共汽車,排放量顯然會低於幾十輛小轎車。同時,多坐公交少開車還有助緩解道路擁堵問題。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並且大腦始終具有可塑性,計程車司機能記住城市中每條小巷的位置,這背後的記憶量,遠大於150人日常聯繫人的記憶所需。可為何在人類社會中,根據鄧巴在《社群的進化》一書在的描述,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不論是需要層級管理的公司的規模,軍隊的最小作戰單位,還是村落的人數,基本都是150人左右。
  • 我們的祖先為何能打敗尼安德特人?懂得中國智慧,這事就不足為奇
    但如果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這種不確定性,顯然很困難。如果不通過數學公式,用通俗易懂的描述,那就是中國智慧。顯然作為一個中國人理解起來必然沒有什麼障礙。但我們知道,愛因斯坦至死都不能接受不確定性的這個事實,某種意義上講老祖宗給我們打下的基礎還是很好的。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並且大腦始終具有可塑性,計程車司機能記住城市中每條小巷的位置,這背後的記憶量,遠大於150人日常聯繫人的記憶所需。可為何再人類社會中,根據鄧巴在《社群的進化》一書在的描述,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不論是需要層級管理的公司的規模,軍隊的最小作戰單位,還是村落的人數,基本都是150人左右。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西方觀點被介紹到中國後就會產生與其在西方很不相同的社會影響。出於這個原因,我決定以「批判」的態度來談談《從部落到國家》一書,以讓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生物本性和社會屬性,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這些複雜性給建立在人類生物本性基礎上的社會分析所帶來的挑戰。
  • 麥克尤恩如何想像人工智慧:「機器人不理解我們,因為我們不理解...
    在為該書撰寫的導讀中,小白指出,把故事背景放在1980年代也有時代背景的原因——機器人每一次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往往都是在經濟制度出現劇烈變化的時候:18世紀工業革命初期,英國就出現了憎恨機器的盧德主義者;1920年代,美國大蕭條加劇了工人失業的恐慌心理,當時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創作了戲劇《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他在劇中創造了從捷克語「Robota」(勞工)化用的機器人(robot)一詞。
  • 量子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能看到
    很遺憾地告訴你,量子不是物質,既然不是物質我們當然看不到!你可能會說,現在鋪天蓋地的講量子,既然不是物質,科學家在研究什麼呢?其實,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一種現象,那就是薛丁格的貓的現象。定諤的貓的思維實驗,是一個極為怪異的思維認知。這個認知過程就是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
  • VR虛擬實境技術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打開APP VR虛擬實境技術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萌科MK 發表於 2020-02-20 16:11:17 (文章來源:萌科MK)        虛擬實境技術是虛擬實境技術,經歷了起伏,每個人都會理解「理想很豐滿,現實是骨」這句話,如果你想問虛擬實境技術可以給我們嗎?
  • 思考篇—什麼是友誼公式?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幫助?
    一切都在平淡的生活細節中,讓我們先感受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帶來什麼結果。人生活在社會中,周轉不同的環境,自願或被迫切換著場景,與各色人群交往。我們會與他們發展短期或長期的關係。如果是長期且友好的關係,那就是友誼了。一切更深層次的關係,都是從友誼發展而來的。
  • 《集體智慧》01/什麼是集體智慧?
    有趣的是,在我們這顆神秘的星球上,不只物種在進化,集體智慧也同樣如此。那麼,集體智慧究竟是怎樣進化的?本章將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進化過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集體智慧。什麼是集體智慧?集體智慧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個日常用語。
  • 如何理解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質量是如何消失的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方程告訴我們,質量就是能量。其實我們可以想想看質量的概念,宏觀上我們覺得一個物體有質量是因為它看得見摸得著,它受到萬有引力作用,有了重量。
  •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對於科學精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從感性進入理性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課題。
  • 我們有高於生命的信念麼?真的能堅定麼?我們和動物的差別是什麼
    我們人跟動物的區別是什麼?難道僅僅是大腦產生的智慧麼?或者所謂的哲學?至少不是簡簡單單的物種區別。《誅仙》裡張小凡的一句臺詞:「我平生有大憾事,日夜鏤刻於心,生不如死,卻又不能不生。生則尚有期望,死則為背情怯弱之人。此等情仇,豬如何能有?」
  • 「陰陽」概念的具體來源是什麼,能從哪些角度去深入理解?
    從做人角度深入理解陰陽關係,《道德經》中,道是陰,德是陽,道是真理、規律,看不清的虛無,德是方法論世界觀造化論,是可以具體實行的措施。從做事角度深入理解陰陽關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事物發展的規律,宇宙變化的規則,就是規律是本質,做事入世出世,前因後果,後世今生,都是事物變化的陰陽關係變化,陰不在陽反,陰在陽內。
  • 中國市場這麼大,越早來越能趕上結構變化紅利
    進博會將如何釋放中國的發展紅利?將如何促進國內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今天我們的「進口」和幾十年前的「進口」有什麼樣的區別?數字經濟將在何種程度上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 針對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大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