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為什麼對女性有這麼大的敵意?
如果說男性政權是狩獵時代向農耕時代的變更的必然表現同,那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形態下為什么女性依然是弱者?
《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金智英從他踏出校園進入婚姻開始,生活的天秤就不斷偏斜,她漸漸失去自我,變成丈夫,長輩,孩子的附屬物。被根本不認識的人說是「媽蟲」,她作錯了什麼?她不過順應她所在社會的秩序。如果她沒有錯,那麼錯的就是她所在社會的所謂秩序。
一個女孩子,從出生開始,可能曾經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一旦進入社會,成為工作者,妻子,母親,就會有無盡的障礙出現在她面前。無論多麼出色,都無法贏得「男性」這個無法跨越的門檻。無論多麼含辛茹苦,都無法贏得「家庭主婦是偉大的付出者」這樣的結論。那么女性的意義是什麼呢?社會意識會不斷的覺醒,當女性發現結婚生子會成為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式,甚至是毀掉自己的人生,那麼不婚不育也許就是女性的必然反抗。韓國的低生育率就是最直觀的表現,在這個遍地偷拍攝像的國家,在這個稱呼養育下一代的國家,2018年的生育率僅為0.98,韓聯社報導稱,韓國生育率遠低於人口代際更替平衡的2.1,也低於經合組織的均值1.68,在35個成員國中排名倒數第一。
母強則子強,少年強則國強。
如果母親不在生育,那國將不國,已然成為必然。但女性意識的覺醒,並不會成為惡果的開端,相反,它會是更替,革命的導火索,促使社會公眾良俗自然過渡,變化。最終成為良好的社會形態。但這一切都需要不斷
有黑影的地方就有光明,有光明之下也必黑點。
今年10月9日北大一個女生在男友精神摧殘之下崩潰,選擇自殺。在這個10年代最後的冬天,這個新聞像一塊燒紅的碳,穿破最後的遮羞布,仿佛讓人一夜之間回到沒有解放的日子。
在我們這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在一個最高的學府,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女生能上北大,智商自然是高的。而男生控制她的那些話語(從部分報導聊天截圖來看)充滿低端的詆毀。
女生無疑是善良的,不是處女並不是什麼大事,作為一個成年人,她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性行為。這並沒有錯。
她錯的是發現男生有處女情結時,沒有離開他。但這完全是她的錯麼?
這就好比,一個人是個慣偷,在他的意識裡偷竊是理所當然。而他的女朋友卻是堅定的法律工作者。兩個人的愛情有可能麼?沒有。
或都舉一個不這麼極端的例子:一個喜歡上網的孩子和楊永信,兩都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交集。然而只需要一個認為孩子錯了的極端家長,錯誤就會開始。據說2015年楊永信開了十年的網癮治療所終於關閉了。這算不算一種社會的進步,一種包容性的進步?
十年,十年之後希望女孩子面對企圖對她精神控制的男友,能自信又倔強地說一句:傻X,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