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稱謂由來已久,目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提起一線城市,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這四座城市。
的確,這四座城市在經濟、科技、文化、城市建設等方面在國內都是最頂尖的存在。但是對於這四座一線城市之間的實力比較,我們還是有必要來一個大盤點。
一、城市面積
在城市面積方面,北京在四大一線城市遙遙領先。北京的總面積為16410.54平方千米,廣州面積為7434平方千米,上海為6340.5平方千米,深圳面積最小,為1997.47平方千米。
北京的面積真的很恐怖,相當於廣州加上海加深圳的面積總和,還要多出729平方千米。大北京,真是名副其實。
二、城市人口
雖然北京的面積是在一線城市中最大的,但是人口卻不是最多的。上海在一線城市人口總量最大,截止2019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量為2428.14萬人,較上一年增加4.14萬人。
北京的常住人口在四大一線城市當中排名第二,為2153.6萬人。不過北京2019年常住人口較上一年減少了0.6萬人。北京也是四大一線城市當中唯一一個人口增量為負的城市,這主要是由於北京為解決大城市病,持續推進城市疏解帶來的結果,並不代表北京的人才吸引力下降了。
廣州和深圳的人口總量都處在千萬規模範圍。其中廣州常住人口數量為1530.59萬人,深圳常住人口數量為1343.88萬人。兩座城市較上一年的人口增量分別為40.15萬人和41.22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和廣州近年來人口持續快速增長,兩座城市五年來的人口增量都超過了200萬人。這顯示了廣深兩座城市目前依然處於人口快速擴張時期,而人口的持續流入對經濟的增長是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的。
三、城市GDP
四座一線城市當中,上海和北京的GDP都已經突破了三萬億元,而深圳和廣州也已經到達了兩萬億元級別。
具體數值為上海38155.32億元,增長率為6.0%;北京35371.3億元,增長率為6.1%;深圳為26927.09億元,增長率為6.7%;廣州為23628.60億元,增長率為6.8%。
四、城市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的GDP總量反映的是一個城市過去一年的經濟增長總量,而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更多反映城市的發達程度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後面的兩個指標對於普通市民而言,要比GDP總量來得更實在一些。
四大一線城市當中深圳的人均GDP最高,為20.35萬元。北京人均GDP排名第二,為16.4萬元。上海排名第三,為15.73萬元。廣州的人均GDP在一線城市當中最低,為15.64萬元。
至於在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上海拔得頭籌,為69442元,增長8.2%。北京屈居第二,為67756元,增長8.7%。第三名為廣州,65052元,增長8.5%。深圳位列第四,為62522.40元,增長8.7%。
看來北上廣作為老牌一線城市、國家三大門戶城市,他們積累的財富還是比較多的。而深圳作為後起的新秀,雖然發展迅猛,但畢竟歷史底蘊欠缺一些,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暫時落後。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深圳的快速發展,深圳的人均收入方面也將會有更大的提升。
五、三次產業比值
經濟由三大產業構成,分別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製造業、信息產業等)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一般來說,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的城市其未來的發展潛力更大一些。而第三產業佔比越大的城市,說明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
四大一線城市三次產業比是這樣的。(按三產比重從高到低排列)
北京 0.3:16.2:83.5
上海 0.3:27:72.7
廣州 1.06:27.32:71.62
深圳 0.1:39:60.9
北京的三產比例最高,深圳最低,上海和廣州差不多。這樣的產業結構和北京產業調整有關,現在的北京第二產業比重已經很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預計深圳未來的三產比重將會進一步提升,而二產比重則會相應下降。這也就是說,未來有很多非尖端的製造業將會搬離深圳。而深圳呢,將會成為科技研發中心,進而形成研發在深圳、生產在東莞惠州佛山等城市的局面。
六、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這裡列出的都是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而不是總的財政收入。因為一個地方的財政總收入涉及到分稅制和中央下撥等因素,比較複雜。我們就拿本市市一級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來做比較,相對而言,比較客觀。
四大一線城市動作深圳的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最高,為3773.21億元。北京排第二,為3397億元。上海排名第三,為2752.8億元。廣州最少,為1697.2億元。
深圳的本市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最高,反映出深圳企業的十足活力和強大實力,深圳的城市競爭力可見一斑。
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消費越來越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那麼四大一線城市當中,哪座城市的消費能力最強呢?
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高,為13497.21億元。北京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第二,為12270.1億元。廣州排第三,為9975.59億元。深圳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低,為6582.85億元。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的確屬於國內城市第一陣營,廣州和深圳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是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上海的一半,未來的發展之路還很長。
八、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貸款餘額
實體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一線城市的資金總量情況。
在四大一線城市當中,北京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最高,為171062.3億元。其次為上海,13280.27億元。深圳排名第三,為83942.45億元。廣州排名最靠後,為59131.20億元。北京有錢人還是真多啊,不愧為首都,就是這樣低調而富有。
在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上,上海則排在第一位,為79843.01億元。北京排第二,為76875.6億元。深圳為59461.39億元。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上,廣州依然排最後,為47103.31億元。
九、進出口總額
在對外經濟方面,四大一線城市表現如何呢?
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其外貿水平一直處於我國城市前列。在四大一線城市當中,上海2019年進出口總額最高,為34046.82億元,增長0.1%。其中出口總額為13720.91億元,增長0.4%,進口總額為20325.91億元,下降0.1%。
而以科技創新著稱的深圳在外貿領域也大展拳腳,2019年的進出口總額位列四大一線城市第二名,為29773.86億元,下降0.6%。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出口總額為16708.95億元,增長2.7%。這也是深圳出口總額連續第二十七年位居內地城市大中城市首位,從深圳的強勁的外貿出口也可以看出深圳的企業創新實力。
北京2019年全年的進出口總額位列四大一線城市第三名,為28663.5億元,增長5.4%。其中出口總額為5167.8億元,增長6.1%,進口總額為23495.7億元,增長5.3%。北京的進口總額相當大,顯示了北京巨大的消費能力和極高的消費水平。
廣州的進出口總額相對其他三座一線城市就少了很多。
2019年廣州全年進出口總額為9995.81億元,增長1.9%。其中出口總額為5257.98億元,下降6.2%,進口總額為4737.83億元,增長12.7%。
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專利申請授權量
科技創新是當今城市競爭的決定因素。那麼在高新技術領域和專利方面,四大一線城市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在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北京最多,為2.5萬家。深圳緊隨其後,為1.7萬家。上海和廣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相差不大,分別為12848家和12174家。
北京作為首都,高等教育水平全國遙遙領先,又有中科院工程院等眾多頂級科研院所,其科技創新能力毋庸置疑。
而深圳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展也非常迅猛,與北京不同,深圳的創新主體在企業。深圳的科研實力是極強的,華為、大疆、華大基因等高科技企業在全球都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在專利的申請和授權量上,深圳走在了最前列。深圳2019年全年專利申請為26.15萬件,增長14.4%,專利授權量為16.66萬件,增長18.8%。
排在第二的是北京。北京2019年全年專利申請量為22613件,增長7.05%。全年專利授權量為131716件,增長6.66%。
廣州排在一線城市第三名。2019年全年廣州的專利申請量為17.72萬件,增長2.4%,專利授權量為10.48萬件,同比增長16.7%。
上海2019年的專利申請和授權量排名一線城市最後。其中專利授權量為173586件,增長15.5%,專利授權量為10.06萬件,增長8.8%。
值得注意的是,在PTC國際專利申請量上,深圳遙遙領先,為1.75萬件。北京和上海分別為0.72萬件和0.32萬件。廣州最少,為0.16萬件。
寫在最後
以上只是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部分指標的對比情況,並不能完全反應出四大一線城市的全貌。
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北京與上海最為國內top2城市,其實力在一線城市當中是十分強大的存在。而深圳作為後起之秀,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非常突出。廣州的發展在一線城市當中則稍顯緩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