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力大比拼!25個中心城市,南京竟排……

2020-12-07 騰訊網

城市,不只有GDP。

衡量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既要看經濟總量,也離不開科技、貿易、教育、交通、醫療等各領域軟硬實力的加持。

近日,中國社科院課題組發布了《「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從政治、金融、科技、交通、貿易、教育、文化、醫療、交通、信息、對外交往等10個維度,為中國內地各大城市進行綜合評估,有一定參考價值。

這一排行涉及25個大城市,報告將城市分為國家中心、重要中心、潛在的重要中心三類,從綜合實力來看,有12個城市最為突出:

國家中心(1個):北京;

國家重要中心(3個):上海、廣州、深圳;

潛在國家重要中心(8個):武漢、成都、西安、重慶、杭州、南京、天津和鄭州。

這25個城市各有亮點。在不同領域,哪些城市最為突出?

01

國家政治中心:有且只有一個

在中國,國家政治中心有且只有一個:北京。

這份報告可謂直言不諱:只有北京是政治中心,其他城市指數都是0。

北京不僅是獨一無二的國家政治中心,而且還是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些定位決定了北京「無冕之王」的地位。

02

國家金融中心:

滬京深遙遙領先,廣州領跑第二梯隊

如果說北京是國家政治中心,那麼上海就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一個城市能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離不開這四大要素:世界一流的交易所、資本自由兌換、國際化的法治環境以及龐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就此而言,上海可以說是內地最接近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上海不僅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交易所,而且囊括貨幣、債券、股票、外匯、期貨、黃金和金融衍生品等在內的各類市場,唯一的短板是資本自由兌換。

一旦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上海未必不能與作為國際第一陣營的「紐倫港」形成一爭之力。

北京之所以超越深圳,原因也很簡單。

深圳雖然擁有深交所,但北京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金融決策中心,眾多金融貨幣監管機構和國有銀行總部集聚於此,且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例超過17%,領先於一般城市。

雖然榜單將北京、深圳、廣州乃至天津、南京、杭州都列為重要中心,但事實上,北京、深圳的領先優勢極其明顯,廣州與天津、杭州等只能位列第二梯隊。

這可從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GFCI)排行中得到佐證。

上海、北京、深圳之外,廣州則是第二梯隊的領頭羊。廣州期貨交易所有望年內掛牌,這將彌補廣州缺乏全國性交易所的遺憾。

在廣州之外,成都、武漢、青島之地金融實力相對突出,但定位均為區域金融中心,無法與京滬深形成明顯競爭。

03

國家科技中心:

北上廣武深領先,杭州合肥上榜

科技自立自強,這是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核心要點之一。

在未來的城市、國家競爭中,科技實力的重要性甚至大於金融、貿易,誰掌握了核心科技,誰擁有相當的科技產業,誰才能從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裡突圍。

根據報告,北京是唯一的國家科技中心上海、廣州、武漢、深圳為重要科技中心,杭州、重慶、西安、成都、南京、天津、合肥等為潛在科技中心。

北京位居第一,實至名歸。北京不僅坐擁最多的一流高校,而且雲集了眾多國家級的科研機構,無論是科技實力還是研發投入,都是遙遙領先。

2019年主要城市R&D 武漢青島長沙數據暫缺

深圳坐擁眾多高新產業,為何科技中心排行卻次於廣州和武漢?

一個原因是深圳雖然高科技產業眾多,但缺乏一流高校和一流研究機構,這一報告將論文、學術團隊等納入指標,深圳明顯吃了這方面的虧。

合肥能夠與杭州成都南京等並列入圍?

畢竟,合肥坐擁中國科技大學這一強校,且拿下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實力穩步增長。

04

國家交通中心:

北上廣領先,武漢成都西安鄭州位居前列

國家交通中心,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在在國家交通網絡中的突出地位,這一指標涵蓋公路、鐵路、高鐵、航空、航運等。

根據報告,上海為國家交通中心,位居第一;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西安、鄭州等樞紐城市位居其後,這些城市基本都是區域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榜單中,廣州是國家交通中心第一名。

今年的榜單中增加了國際港口航線數、港口貨櫃吞吐量兩項指標之後,坐擁第一大港洋山港的上海則取代廣州,位居第一名。

換言之,如果不考慮港口航運,單純以傳統意義上三大交通要素——公路、鐵路、航空來看,廣州仍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家交通中心。

05

國家貿易中心:

上海奪冠,廣州杭州濟南進步最大

在全球化時代,貿易中心之爭最為激烈。

根據報告,上海為國家貿易中心,北京和深圳為國家重要貿易中心。

天津、廣州、杭州、大連、鄭州、廈門、濟南、重慶、南京、成都、武漢、青島、長沙、瀋陽、蘇州、哈爾濱、西安等17個城市為國家潛在重要貿易中心。

與2018年相比,天津下滑1位,廣州進步2位,杭州、濟南進步7位,重慶、青島、武漢等地也出現了下滑。

上海之所以位居第一,不僅因為上海有進博會這一利器,而且上海的消費、對外出口、自貿區、物流水平均位居全國前列,對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實力突出。

天津排名超過廣州和杭州,可能會存在爭議。畢竟,這幾年隨著經濟調整,天津不復以往,貿易中心地位與經濟實力並不匹配。

廣州、杭州的進步並不令人意外。

杭州作為「數字經濟之都」和「電商之都」的稱號廣為人知,廣州則是老牌國際商貿中心,內需強勁、外需不弱、電商和物流業務蒸蒸日上。

06

國家教育中心:

南京西安武漢領先,深圳蘇州重慶落榜

中國內地城市的教育實力與GDP排行出現明顯偏離。

北京作為國家教育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而GDP第3城的深圳、第5城的重慶、第6城的蘇州全部名落孫山。

相反,南京、西安、武漢反超廣州,成都、長沙則超越深圳、蘇州、重慶等經濟強市,躋身「國家潛在重要教育中心」之列。

這些城市的教育實力,從高校數量和質量上就可見一斑:

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瀋陽(28所)、杭州(28所)、哈爾濱、南昌(27所),鄭州、濟南、重慶(26所)。

07

國家文化中心:

西安南京鄭州居前,深圳上榜

文化與經濟、科技、貿易不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優勢的。

根據報告,北京是國家文化中心,國家重要文化中心城市是上海、西安、廣州、杭州、南京和鄭州。國家潛在重要文化中心城市是重慶、深圳、武漢、濟南、蘇州、成都和長沙。

文化中心,與文化底蘊、文化資源集聚度等有關。

北京、西安、廣州、杭州、南京、鄭州等均為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相對豐富,與文化相關的行業也相對發達。

深圳為何也能位列文化中心?

深圳雖然只有40多年的歷史,缺乏文化底蘊,甚至被詬病為文化荒漠,但作為經濟第三城,深圳匯聚的文化資源並不差,且文化創意產業呈領先之勢,這是不能忽略的。

08

國家醫療中心:

北上廣遙遙領先,深圳蘇州落榜

醫療實力,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日益受到關注。

根據報告,北京是「國家醫療中心」,上海、廣州、西安、武漢、南京、成都等地位居「國家重要醫療中心」,深圳、蘇州、青島、寧波、大連等經濟強市均為入榜。

雖然深圳經濟實力突出,但醫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也需要一流科研的支撐,城市歷史相對悠久、各項綜合實力突出、資源集聚相對充分的直轄市、強省會能夠脫穎而出,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百強醫院中,北京21所、上海18所、廣州9所,三個一線城市佔據「半壁江山」,詮釋了一線城市的底蘊所在。

西安、武漢、杭州、重慶各有5所醫院上榜,南京、成都4所,濟南、天津、長沙、瀋陽都是3所,這些均為大區中心,且又是教育強市,醫療實力隨之而抬升。

09

國家信息中心

根據報告,北京為國家信息中心。

深圳、上海、廣州、成都、杭州、重慶六座城市是國家重要信息中心。

天津、南京、武漢、西安、鄭州、濟南、長沙、合肥、哈爾濱、蘭州、瀋陽、廈門、青島、寧波、大連15座城市是國家潛在重要信息中心。

這一指標,衡量的是信息產業的集聚性,以及在全國城市網絡中的聯繫和輻射作用。

10

國家對外交往中心:

北上廣領先,成都杭州居前

對外交往中心,說到底是城市的國際化程度。

衡量一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國際航班、使領館、跨國公司、國際會議、國際遊客數量都可作為參考。

北京自不用說。無論是國際航班、使館數量還是國際遊客數量,北京都位居前列,屬於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對外交往中心。

上海其次,廣州再其次。這兩地作為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的大區中心,不僅領事館眾多,而且國際航線、跨國公司數量都位居前列。

深圳雖然沒有使領館,國際航班也不及廣州,但深圳經濟產業實力突出,跨國公司眾多,對外交往能力不容小覷。

成都、重慶作為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在國際航班、使領館數量、跨國公司等方面也有突出優勢,位居前列不是沒有理由的。

11

誰是一線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

先說一句,這份報告雖然還有諸多不足,部分維度評價標準不夠完善,但排除了單純的GDP指標,從多維度進行城市評價,無疑有重要意義。

這份榜單,全面展現了內地城市的綜合實力,從中不難看出為何北上廣深是一線城市,廣州又為何排在深圳之前,杭州、成都、武漢等到底弱在哪裡?

在10個榜單中,只有北京全部躋身其中,上海、廣州躋身9大榜單,深圳則躋身7大榜單。

在10大榜單中,北京奪下7項第一、3項第二。位居首位的分別是國家政治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信息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堪稱綜合實力最強。

上海緊隨其後,奪下3項第一、5項第二、1項第三;上海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交通中心指數均位居首位,而在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均位居第2,遠超廣州和深圳。

廣州是名副其實的綜合實力第3城。雖然GDP被深圳超越,但廣州在各領域都不存在明顯短板,所有榜單均上榜且位居前列。廣州的醫療中心、交通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均位居第3,而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均位居第4。

深圳則是經濟突出,但綜合實力稍遜一籌。深圳在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等進入前三,科技中心、對外交往中心排名居前,但在教育中心、醫療中心中名落孫山,而文化中心排名墊底。

北上廣深之外,其他城市均有不少亮點,但不是在每一個領域都十分突出。

杭州只有文化中心指數躋身前5,成都只有信息中心、對外交往中心進入前5,武漢則在科技、教育、醫療中心指數裡躋身前5,重慶只有交通中心進入前5,天津只有金融、貿易進入前5。

可見,論全能型城市,北上廣最為突出,不愧是老牌一線城市。

來源:國民經略

快來加入各片區買房交流群

相關焦點

  •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勝算如何?
    NO.1|壹目前,國內有四個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和深圳。除了這四個城市,還有5-10個城市正在競爭這個稱號。包括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濟南…今天,武漢方面傳來重磅消息,科學中心把握大增。7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漢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291個城市,日照排第幾位?
    291個城市,日照排第幾位?今年的報告構建了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和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同時在兩項指標下又分別構建了五個分項競爭力指數,對2020年中國兩岸4地291個城市進行多維度比較研究。2020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代表著城市綜合實力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今年各城市的表現如何呢?看榜單——
  • 南京教育實力有多強?科教綜合實力全國第三、兩院院士近200人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重要城市,其教育實力長期位居中國前茅,今年的南京教育實力仍然極強 南京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 ,國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 ,科教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 ,居全國第三位,有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和浦口大學城三個大學城,國家重點學科數量居全國第三位,南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1%,人均受教育超過14年,從南京走出的兩院院士近200人。
  • 浙江工業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實力大比拼,哪家更值得報考?
    南京工業大學(簡稱「南工」)坐落於「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2001年5月,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學與原建設部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併組建南京工業大學,其前身可追溯到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和創建於1915年的同濟醫工學堂。南京工業大學設有11個學部,28個學院。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
  • 南京為什麼沒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有限
    我們都知道我國目前規劃了九座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其中除鄭州之外,其餘八座都是我國最早規劃的十大城市(區號三位數),而在我國傳統十大城市中,只有瀋陽(區號024)和南京(區號025)沒有入選國家中心城市,其中瀋陽目前綜合實力較弱,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繼續做大做強南京,提升南京首位度。文件內容提及南京12次,蘇州8次,徐州和無錫各3次。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第八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
    該指數利用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等四大領域的85項指標,綜合評價我國31個金融中心城市,包括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和六大經濟區域的28個區域金融中心。第一期CDI•CFCI於2009年發布,其後每年更新一次,動態反映我國金融中心建設的最新進展。
  • 中國百強醫院:南京4家,武漢5家,廣州的醫療實力領跑省會!
    現代醫院的綜合實力,背後是高教、科研、尖端工業在支撐。我們也發現,一座城市的高教實力已經決定了其醫院的發展上限。 今年最新的百強醫院榜單,共分布在21個城市,所以很多中小城市基本不可能誕生一些頂尖醫院。別說是中小城市,就算是深圳、寧波、無錫這樣的經濟強市,在歷次的百強醫院排名中也難以入圍。
  • 電解質|角逐「國家中心城市」多項排名提升,濟南的決心和底牌是什麼?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9日訊 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會花落誰家,一直是個懸念。據梳理,截至目前,已獲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有9座,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最近幾年來,至少已有瀋陽、濟南、青島、南京、杭州、福州、廈門、長春、昆明、南昌、烏魯木齊等城市,參與到國家中心城市競逐中。
  • 「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2019」城市排行榜
    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2019綜合排名 「中國中心城市&都市圈發展指數」的一大特點是將4個直轄市、22個省會城市、5個自治區首府以及
  • 中國綜合實力第三大強市—華南經濟、金融、工業中心深圳
    上海雙滋傳媒總部根據GDP、工業、人均GDP、交通、高校、醫藥六大城市實力核心因素依據衡量對全國十大城市綜合實力進行排名,深圳位居中國第三大綜合性城市,深圳在工業、人均GDP兩大指標位居全國第一,經濟總量也位居全國第三,雖然教育和醫藥短板,依然綜合實力全國第三深圳,GDP全國第三
  • 盤點我國四大一線城市綜合實力
    一般來說,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的城市其未來的發展潛力更大一些。而第三產業佔比越大的城市,說明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而深圳呢,將會成為科技研發中心,進而形成研發在深圳、生產在東莞惠州佛山等城市的局面。北京排第二,為76875.6億元。深圳為59461.39億元。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上,廣州依然排最後,為47103.31億元。 九、進出口總額 在對外經濟方面,四大一線城市表現如何呢? 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其外貿水平一直處於我國城市前列。
  • 南京:長三角「地理中心」的新作為
    「現在,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原本是長三角北翼中心、作為長三角三個支點之一的南京,一躍成為長三角的地理中心。」陸玉龍:1983年,我從蘇北調到南京市級機關工作,開始研究南京城市建設與發展問題;新世紀以來,又擴展到長三角一體化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除了要推動這一區域的協同發展外,還承擔著輻射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功能。基於這個考慮,我覺得長三角應該從江浙滬兩省一市擴容到江浙滬皖三省一市。這樣一來,南京就從小長三角的三個支點之一,變成大長三角的地理中心。
  • 第五個國家科學中心花落誰家?南京、武漢、西安最具競爭力!
    目前國內具備成為國家科學中心實力的城市有六個:1、南京南京是中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之一,科教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位居全國第三位,兩院院士數量全國第三,一流大學及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12所,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89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1個!2018年英國《自然》雜誌評出全球科研城市50強,南京位列第12位!
  • 第五個國家科學中心花落誰家?南京、武漢、西安最具競爭力
    目前中國已經確定了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中國還有哪些城市具備成為國家科學中心的實力?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下科學和科技的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重基礎研究,技術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技術的任務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 「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出爐,濟南、青島表現如何?
    近日,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聯合《華夏時報》發布「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該榜單是繼2018年後的第二次發布。該報告選取全國25個主要城市,分別從政治、金融、貿易、科技、文化、教育、醫療、交通、信息、對外交往十個維度進行比較。
  • 國家中心城市引領我國未來,群雄逐鹿,誰會成為第十個國中城市
    目前,除9個國家的中心城市外,明確提出了8個城市將成為國家的中心城市,南京、杭州、青島、濟南、廈門、長沙、瀋陽、福州等,另外,考慮到區域平衡,也有意見認為昆明和烏魯木齊應該建設國家的中心城市,深圳為什麼不申請國家中心城市?深圳已被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國家賦予的定位已經超越了中心城市的內涵。
  • 2020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上海躍居第十名 北京在經濟領域保持第三
    森紀念財團都市戰略研究所執行委員會通過對全球主要城市在「經濟」、「研究·開發」、「文化·交流」、「居住」、「環境」、「交通」6個領域的70項科目進行評估,並最終根據綜合分數進行了排名。2020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圖片來源:森紀念財團都市戰略研究所官網)由於進入年底後,日本疫情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所以本次發布會採取線上及線下模式舉行,並且對現場的參加人數嚴格限制。
  • 南京會展助推城市經濟走向國際
    南京會展助推城市經濟走向國際 2015-01-16 11:36:04 來源:南京日報    《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2014》顯示,南京的中國城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評分為
  • 為什麼南京武漢成都落選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2019年8月,國家正式下文件,明確深圳成為繼北京、合肥和上海之後,我國第四座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如此,中科院建設高校仿佛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的她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下轄12個分院,100多個研究所、四所大學(中科大、國科大、與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學、與深圳市共建的深圳理工大學)和眾多實驗室等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