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龍,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馬克思《資本論》、南京城市建設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等理論與實踐研究。1982年以來,在《經濟研究》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馬克思交通經濟思想研究札記》《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研究》等多部專著。
■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原本是長三角北翼中心、作為長三角三個支點之一的南京,一躍成為長三角「地理中心」。
■南京需搶抓機遇,向東積極對接上海推動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向南和杭州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向西與合肥構築「寧合都市圈」,輻射帶動長江中上遊城市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5月22日,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安徽蕪湖召開。
「現在,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原本是長三角北翼中心、作為長三角三個支點之一的南京,一躍成為長三角的地理中心。」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陸玉龍說,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南京需搶抓機遇,向東積極對接上海推動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向南和杭州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向西與合肥構築「寧合都市圈」,輻射帶動長江中上遊城市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寧杭生態經濟帶」建成全國率先全面實踐新發展理念綜合示範區
記者:您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有多年。15年前,您提出「寧杭城市帶發展」建議,得到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的批示。
陸玉龍:1983年,我從蘇北調到南京市級機關工作,開始研究南京城市建設與發展問題;新世紀以來,又擴展到長三角一體化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除了要推動這一區域的協同發展外,還承擔著輻射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功能。基於這個考慮,我覺得長三角應該從江浙滬兩省一市擴容到江浙滬皖三省一市。這樣一來,南京就從小長三角的三個支點之一,變成大長三角的地理中心。
在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中,上海是龍頭,但地理位置上偏於沿海邊緣,必須要依靠南京這個長三角地理中心,加強與合肥及皖江城市帶的合作,承擔起承東啟西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重任。
不過,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南京與上海的聯繫很緊密,滬寧沿線發展水平也很高。但南京與杭州聯繫不夠,寧杭之間以前不僅沒有鐵路,連高速公路都沒有,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三角形結構中的一條「軟邊」。從這個思考出發,我開始研究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
記者:寧杭城市帶發展,對南京乃至整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意味著什麼?
陸玉龍:寧杭城市帶發展,是優化長三角城市群內在結構的迫切需要,是提升長三角城市群輻射功能的客觀要求。
長三角城市群負擔著拉動長江流域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但由於寧杭線城市發展軸發育相對遲緩,削弱了這一功能的發揮,只有加快寧杭城市帶發展,才能提升長三角西部區域的經濟強度,増強其對中西部尤其是皖贛地區的輻射功能。進一步說,滬寧、寧杭、滬杭三邊齊飛,對長三角從兩省一市擴大為三省一市、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關鍵意義。
2004年8月4日,南京日報《理論視點》率先刊發了我關於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成果——《搶抓寧杭城市帶發展先機》。文章發表後引發媒體關注。8月1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有關報導上作出批示:「有關專家建議江浙聯手繁榮寧杭城市帶應引起注意,可作為融入『長三角』的新舉措。」這一重要批示對寧杭城市帶理論轉化為實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時,我提出寧杭城市帶發展,要建立以南京杭州兩個超特大城市為主導、湖州宜興等9個大中城市為主體、溧水高淳安吉等一大批小城市為基礎、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帶;要彰顯歷史文化個性和山水園林景觀特色,把寧杭城市帶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的生態型城市帶。
現在,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寧杭沿線一些城市,已經啟動「寧杭生態經濟帶」先行區規劃編制工作。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創新能力強,軟體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先進位造業基礎好;杭州民間資本豐厚、數字經濟發展領先,加上寧杭沿線生態優良,跨越和依託江浙兩個經濟大省,所以,寧杭城市帶建設與發展具備了全面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條件,應該將其建設成為全國率先全面實踐新發展理念的綜合示範區。
打造「上海一南京」第一核心軸線
記者: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原本聯繫緊密、發展水平較高的滬寧沿線,怎樣進一步加快自身發展、輻射帶動整個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發展?
陸玉龍:大城市群的內在本質特徵就是區域內眾多城市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發展。沒有城市間經濟一體化發展,就沒有大城市群的崛起,也就沒有城市、區域乃至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長三角城市群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迫切需要滬寧經濟一體化。長三角城市群是當今中國生產力水平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但與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相比,明顯差距在於長三角城市群內部大城市之間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程度較低,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導致區域一體化進程滯後。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龍頭,正在建設「五個國際中心」;南京是江蘇省會、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長三角地理中心,兩者經濟一體化發展,不僅有利於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和區位優勢,而且可以帶動包含蘇錫常鎮在內的滬寧線共同繁榮與發展,打造長三角最具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第一核心軸線,這對於整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而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具有決定性作用。
記者: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著力點有哪些?
陸玉龍: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點是產業一體化,要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制定專業化、特色化、現代化的產業發展戰略。與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相適應,早在2003年,我就提出南京產業布局中心要東移,加快紫金山以東區域的規劃與建設,重點建設各類專業化的產業園區,把一批小城鎮建設成為工業化、現代化、生態化的小城市,實現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縮短與上海的空間距離。現在,南京已經開始啟動紫東地區建設。我覺得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學習借鑑日本由兩個城市組合成一體而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東京一橫濱」「大阪一京都」一樣,「上海一南京」聯合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這樣,長三角城市群可以形成以上海一南京為軸心向南、北、西三維輻射的世界級大城市群。
蘇皖攜手建設發展「長三角寧合都市圈」
記者:目前,長三角已經從兩省一市擴展成三省一市,它一體化發展,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輻射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陸玉龍:是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擔負著帶動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寧合都市圈處於承東啟西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是實現這一功能的重要平臺。
寧合都市圈是由目前的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帶、合肥經濟圈「兩圈一帶」融為一體而組成。其中,南京都市圈由南京、揚州、鎮江、淮安、馬鞍山、滁州、巢湖、蕪湖8市組成,皖江城市帶由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巢湖、宣城、滁州8市組成,合肥經濟圈由合肥、巢湖、六安3市組成。這個「兩圈一帶」地理與文化相近,經濟社會聯繫密切。
然而,「兩圈一帶」彼此獨立發展均有難度,南京都市圈作為區域發展範疇,其冠名「南京」,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其跨越蘇皖兩省的內涵和外延,在現實中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其認同感和凝聚力;皖江城市帶缺乏首位度高、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中心城市發揮龍頭作用;而合肥經濟圈區域空間過小,難以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勝出,更重要的是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教強市,應在更大發展區域中發揮作用。
因此,加快寧合都市圈發展,拓展南京、合肥兩大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提升長三角西部區域的經濟強度和梯度轉移的承接能力,是發揮長三角對中西部地區輻射功能的必由之路。
記者:寧合都市圈如何發展?
陸玉龍:產業發展是寧合都市圈發展的第一要務。寧合都市圈要根據長三角和蘇皖兩省產業發展總體目標,從區域生產力水平和綜合經濟資源優勢出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一產業,建立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區域多個城市共同發展與合作發展的產業集群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寧合都市圈產業發展重點是聯手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鮮明區域特色的五大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先進位造產業集群、現代旅遊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集群、都市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