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三角「地理中心」的新作為

2021-01-15 中國江蘇網

陸玉龍,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馬克思《資本論》、南京城市建設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等理論與實踐研究。1982年以來,在《經濟研究》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馬克思交通經濟思想研究札記》《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研究》等多部專著。

■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原本是長三角北翼中心、作為長三角三個支點之一的南京,一躍成為長三角「地理中心」。

■南京需搶抓機遇,向東積極對接上海推動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向南和杭州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向西與合肥構築「寧合都市圈」,輻射帶動長江中上遊城市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5月22日,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安徽蕪湖召開。

「現在,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原本是長三角北翼中心、作為長三角三個支點之一的南京,一躍成為長三角的地理中心。」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陸玉龍說,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南京需搶抓機遇,向東積極對接上海推動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向南和杭州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向西與合肥構築「寧合都市圈」,輻射帶動長江中上遊城市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寧杭生態經濟帶」建成全國率先全面實踐新發展理念綜合示範區

記者:您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有多年。15年前,您提出「寧杭城市帶發展」建議,得到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的批示。

陸玉龍:1983年,我從蘇北調到南京市級機關工作,開始研究南京城市建設與發展問題;新世紀以來,又擴展到長三角一體化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除了要推動這一區域的協同發展外,還承擔著輻射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功能。基於這個考慮,我覺得長三角應該從江浙滬兩省一市擴容到江浙滬皖三省一市。這樣一來,南京就從小長三角的三個支點之一,變成大長三角的地理中心。

在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中,上海是龍頭,但地理位置上偏於沿海邊緣,必須要依靠南京這個長三角地理中心,加強與合肥及皖江城市帶的合作,承擔起承東啟西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重任。

不過,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南京與上海的聯繫很緊密,滬寧沿線發展水平也很高。但南京與杭州聯繫不夠,寧杭之間以前不僅沒有鐵路,連高速公路都沒有,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三角形結構中的一條「軟邊」。從這個思考出發,我開始研究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

記者:寧杭城市帶發展,對南京乃至整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意味著什麼?

陸玉龍:寧杭城市帶發展,是優化長三角城市群內在結構的迫切需要,是提升長三角城市群輻射功能的客觀要求。

長三角城市群負擔著拉動長江流域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但由於寧杭線城市發展軸發育相對遲緩,削弱了這一功能的發揮,只有加快寧杭城市帶發展,才能提升長三角西部區域的經濟強度,増強其對中西部尤其是皖贛地區的輻射功能。進一步說,滬寧、寧杭、滬杭三邊齊飛,對長三角從兩省一市擴大為三省一市、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關鍵意義。

2004年8月4日,南京日報《理論視點》率先刊發了我關於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成果——《搶抓寧杭城市帶發展先機》。文章發表後引發媒體關注。8月1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有關報導上作出批示:「有關專家建議江浙聯手繁榮寧杭城市帶應引起注意,可作為融入『長三角』的新舉措。」這一重要批示對寧杭城市帶理論轉化為實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時,我提出寧杭城市帶發展,要建立以南京杭州兩個超特大城市為主導、湖州宜興等9個大中城市為主體、溧水高淳安吉等一大批小城市為基礎、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帶;要彰顯歷史文化個性和山水園林景觀特色,把寧杭城市帶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的生態型城市帶。

現在,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寧杭沿線一些城市,已經啟動「寧杭生態經濟帶」先行區規劃編制工作。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創新能力強,軟體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先進位造業基礎好;杭州民間資本豐厚、數字經濟發展領先,加上寧杭沿線生態優良,跨越和依託江浙兩個經濟大省,所以,寧杭城市帶建設與發展具備了全面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條件,應該將其建設成為全國率先全面實踐新發展理念的綜合示範區。

打造「上海一南京」第一核心軸線

記者: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原本聯繫緊密、發展水平較高的滬寧沿線,怎樣進一步加快自身發展、輻射帶動整個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發展?

陸玉龍:大城市群的內在本質特徵就是區域內眾多城市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發展。沒有城市間經濟一體化發展,就沒有大城市群的崛起,也就沒有城市、區域乃至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長三角城市群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迫切需要滬寧經濟一體化。長三角城市群是當今中國生產力水平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但與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相比,明顯差距在於長三角城市群內部大城市之間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程度較低,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導致區域一體化進程滯後。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龍頭,正在建設「五個國際中心」;南京是江蘇省會、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長三角地理中心,兩者經濟一體化發展,不僅有利於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和區位優勢,而且可以帶動包含蘇錫常鎮在內的滬寧線共同繁榮與發展,打造長三角最具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第一核心軸線,這對於整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而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具有決定性作用。

記者: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著力點有哪些?

陸玉龍: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點是產業一體化,要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制定專業化、特色化、現代化的產業發展戰略。與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相適應,早在2003年,我就提出南京產業布局中心要東移,加快紫金山以東區域的規劃與建設,重點建設各類專業化的產業園區,把一批小城鎮建設成為工業化、現代化、生態化的小城市,實現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縮短與上海的空間距離。現在,南京已經開始啟動紫東地區建設。我覺得滬寧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學習借鑑日本由兩個城市組合成一體而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東京一橫濱」「大阪一京都」一樣,「上海一南京」聯合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這樣,長三角城市群可以形成以上海一南京為軸心向南、北、西三維輻射的世界級大城市群。

蘇皖攜手建設發展「長三角寧合都市圈」

記者:目前,長三角已經從兩省一市擴展成三省一市,它一體化發展,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輻射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陸玉龍:是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擔負著帶動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寧合都市圈處於承東啟西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是實現這一功能的重要平臺。

寧合都市圈是由目前的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帶、合肥經濟圈「兩圈一帶」融為一體而組成。其中,南京都市圈由南京、揚州、鎮江、淮安、馬鞍山、滁州、巢湖、蕪湖8市組成,皖江城市帶由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巢湖、宣城、滁州8市組成,合肥經濟圈由合肥、巢湖、六安3市組成。這個「兩圈一帶」地理與文化相近,經濟社會聯繫密切。

然而,「兩圈一帶」彼此獨立發展均有難度,南京都市圈作為區域發展範疇,其冠名「南京」,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其跨越蘇皖兩省的內涵和外延,在現實中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其認同感和凝聚力;皖江城市帶缺乏首位度高、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中心城市發揮龍頭作用;而合肥經濟圈區域空間過小,難以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勝出,更重要的是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教強市,應在更大發展區域中發揮作用。

因此,加快寧合都市圈發展,拓展南京、合肥兩大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提升長三角西部區域的經濟強度和梯度轉移的承接能力,是發揮長三角對中西部地區輻射功能的必由之路。

記者:寧合都市圈如何發展?

陸玉龍:產業發展是寧合都市圈發展的第一要務。寧合都市圈要根據長三角和蘇皖兩省產業發展總體目標,從區域生產力水平和綜合經濟資源優勢出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一產業,建立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區域多個城市共同發展與合作發展的產業集群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寧合都市圈產業發展重點是聯手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鮮明區域特色的五大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先進位造產業集群、現代旅遊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集群、都市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在上海合肥之後,長三角區域還要建南京杭州國家科學中心
    12月3日,「上海2020參事國是論壇暨長三角參事專題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政府參事、專家學者等百餘人,聚焦「長三角城市如何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戰略優勢、體現更大作為」開展探討。與會專家就推進長三角軌道交通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建議,在談到長三角科技創新時,來自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蔣伏心表示,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發展很快,技術創新也很快,但這基本上是一種偏市場的技術,而不是偏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創新,科學創新不足是制約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 南京新研機構研發遙感「生態眼」助力長三角生態環保
    11月30日上午,南京大學傳感與成像技術研究院與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薛海林、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單錦炎出席儀式並見證籤約。這也是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在長三角生態環境科技一體化進程中的一次創新探索。  南大傳感院是南京一家新型研發機構,2018年5月由江蘇南大五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團隊共同發起設立。由研究院作為核心技術支撐單位、南大五維作為建設單位的「生態眼」生態環境感知系統,目前已在長江南京段上線應用。
  • 5G 新基建創造新生態 2020中國(長三角南京)國際嵌入式大會在紫金...
    為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智能產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支持下,大會自2018年起在長三角三省一市輪流舉辦,打造長三角嵌入式系統與軟體創新共同體。  本屆大會移師古城南京,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擔任大會輪值主席,由紫金山實驗室、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東南大學、上海科學院、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嵌入式系統與軟體產業聯盟聯合主辦,以「5G,新基建創造新生態」為主題,圍繞行業應用、技術發展等角度,探討5G新基建下的嵌入式、大數據、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
  • 從河口平原到四個省:「長三角」到底有多大?
    那麼:  「長三角」,到底是哪裡?  「長三角」,到底有多大?  1.0 —「長三角」平原  長三角源於自然地理,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所謂三角洲,就是河口區域流速減慢的河水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衝積平原,因常常呈「Δ」狀而得名,其英文名就是「delta」。  長江三角洲,即長江口的衝積平原。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繼續做大做強南京,提升南京首位度。文件內容提及南京12次,蘇州8次,徐州和無錫各3次。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長三角一體化嘉興如何作為?聽聽專家怎麼說
    據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在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城市的前20位(TOP20)城市中,第1-5位的全國金融科技城市有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香港,長三角城市上海和杭州佔據了第2、3位;第6-10位的區域金融科技城市有廣州、南京、成都、重慶和西安,長三角城市南京佔據了第7位;第11-20位的特色金融科技城市中,長三角城市合肥和寧波分別佔據第
  • 長三角航空版圖「時空摺疊」,我國吞吐量最大的機場群就在長三角
    作為交通基礎設施最為完善的地區之一,江蘇海陸空立體交通的通達程度在全國位列前茅。但長期以來,江蘇的交通依然有兩個無法忽視的缺陷,堪稱「阿喀琉斯之踵」:一是省內鐵路網絡的分布不均,蘇北鐵路稀疏,部分城市與省會南京缺乏直達高鐵;二是江蘇僅有一家東方航空的江蘇分公司,是沿海各省中唯一沒有本土獨立航司的省份。
  • 南京高淳石牆圍村入選長三角首批"最美鄉村"
    「第八屆長三角投資發展論壇·長三角慢生活旅遊峰會」24日在南京高淳舉行  人民網南京9月24日電 (姚媛)「第八屆長三角投資發展論壇·長三角慢生活旅遊峰會」24日在南京高淳舉行。本次峰會圍繞慢生活旅遊、最美鄉村、長三角鄉村旅遊度假等話題進行了主題演講和交流切磋。同時,長三角首批「最美鄉村」名單揭曉,包括高淳石牆圍村在內的江蘇省10個鄉村獲得了「長三角最美鄉村」的榮譽。  據了解,本屆峰會及最美鄉村展評,旨在集中展示長三角慢生活鄉村旅遊發展成就,促進長三角鄉村旅遊發展理念和經驗的交流,同時為長三角各地發展鄉村旅遊提供可借鑑學習的成功樣板。
  • 南哲動態|首屆長三角邏輯論壇在南京大學哲學系舉行
    12月23日,江蘇省邏輯學會、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承辦的首屆長三角邏輯論壇在南京大學舉行。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恆,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杜國平出席會議並致辭。
  • 智庫動態|長三角協同創新的三個主方向
    2.技術溢出技術溢出,用以反映長三角地理單元之間的技術擴散效應。統計數據顯示,長三角產業創新聯繫網絡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徵:①以上海及近滬城市為中心的總體格局不斷得到強化。上海一直是長三角產業創新網絡的核心節點城市,蘇州、杭州、寧波等作為上海周邊第一層級接受輻射外溢的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始終發揮著區域產業創新網絡次級核心節點的作用。
  • 2018空間信息軟體技術大會在南京召開
    本次大會由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空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工作委員會和Esri聯合發起,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河海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主辦。
  • 南京為什麼沒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有限
    那麼南京呢?南京是目前我國綜合實力排名前十的城市,無論是政治地位、科教科研、城市建設、經濟總量和經濟質量等等多個指標均位居國內前列,最終還是落選,而為什麼政治地位和綜合實力相對落後的鄭州卻入選了呢首先,入選國家中心城市與城市所處位置有關。南京並非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而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無非就是直轄市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 「健康長三角:回顧•展望•開局」——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
    報告認為,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未來發展將可能有以下幾個趨勢:網際網路「首診」會在一定的疾病領域和場景下逐步開放;實體醫院主導的網際網路醫療將快速壯大,第三方平臺發展將面臨挑戰;商保或將成為撬動網際網路醫療供需總量的新力量;藥品和醫療器械相關廠商也將加入到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 高鐵迎來新機遇,長三角下一個機會城市在哪裡?
    一般的,城市群內部,距離中心城市高鐵2小時之內的城市,兩地的聯繫較緊密,黑洞效應更明顯,高鐵發揮的作用更大。因此我們選取離上海和各自省會城市均在2小時之內的長三角三線城市為研究對象,其中安徽的城市中馬鞍山和滁州雖然距上海大約2小時,但到合肥需要在南京中轉,中轉時間算在內已經超過2小時,因此被排除在外。
  • 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選擇
    他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座談會還對長三角提出「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三大戰略定位新要求。
  • 「財經翻譯官」經濟地理|一條路如何改變一座準萬億城市的經濟格局
    編者按:作為逆周期調節的工具,基建投資一直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2020年,新老基建同時發力,為城市向高質量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個顯著的建設特點是,以區域中心城市為引領,更多向城市群和都市圈傾斜。新華網財經部將從經濟地理的角度,推出系列文章解讀區域經濟新勢力背後的發展密碼。滬蘇通鐵路的開通運營,讓上海至南通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1小時6分鐘。滬蘇通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通道,也是京滬第二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43公裡,設計時速200公裡。
  • 南京大學商學院黃繁華教授受邀參加長三角高校智庫專家學術研討會
    11月16日,「緊扣一體化高質量,謀劃新發展新高地」長三角高校智庫專家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南京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貿易系黃繁華教授與來自江浙滬皖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就長三角一體化與浦東未來發展建設,交流思想,分享洞見。
  • 長三角最不排外的大城市,以包容博愛著稱,當地人還被稱作大蘿蔔
    位於華東地區的「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富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而「長三角」主要由江浙滬所組成,湧現出了一大批經濟發達、綜合實力雄厚的大城市,備受關注,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
  • 2018空間信息軟體技術大會6月下旬將在南京召開
    大會將於6月21-22日在南京金峰匯大酒店召開,目前報名通道已經開啟。 屆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張祖勳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周成虎,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程承旗教授,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沈體雁教授,國家教學名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李滿春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湯國安教授,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池天河主任,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林崢副主任,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李明巨主任
  • 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開幕,助推上海躋身全球文化交易中心
    11月19日,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還看到,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機構把濃鬱的中國古典意蘊帶到了展館內;南京雲錦、蘇州刺繡、宜興紫砂、鹽城鹽雕、雲南建水的陶瓷、羊絨、銀器、竹編這些特產則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又有生活氣息;蓋奇電競、小沃科技等也帶來許多互動項目,與年輕人一起放飛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