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座談會還對長三角提出「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三大戰略定位新要求。其中,針對「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長三角區域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提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構築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涉及多要素、多體系、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對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長三角來說,為了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需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疏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斷點和堵點,有的放矢。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實施路徑:
一是,加快構建傳統基建、新基建雙主體的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新格局,全面打造高密度、全球化的超級連結新版圖。從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常趨勢看,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崛起,未來世界必將成為一個各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超級連結體系,支撐世界經濟的大循環。這表明,新發展格局的探索形成,需要各種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各類要素的跨界流動提供支撐,可以說「沒有連結、就沒有循環」。打造高密度、高輻射、全球化的超級連結新版圖,是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首要任務。一方面,全面加強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能源、碼頭等各類基礎設施的一體化規劃建設,切實消除各類「斷頭路」,水陸空跨界無縫銜接,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形成最緊密、最高效的全球化超級連結區域,為區域內外各類要素的跨界高效流動、進出口提供最佳硬體條件。另一方面,要緊緊圍繞「新基建」,加大技術標準、政策規範的統籌、規範與融合,實現區域內相關數據跨省域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為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形成新發展格局注入新活力。
二是,加快構建企業、人才(居民)雙服務對象的跨省政務及公共服務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的市場營商環境和同城化生活環境。一體化的市場環境是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長三角要打通阻礙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暢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從制度、技術、規則上消除阻礙商品和要素流動的壁壘,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人才等「用腳投票」,自由流動,合理配置。首先,提升長三角區域「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平臺功能,營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要繼續先行試點先見成效,為全國「跨省通辦」提供更多經驗,依託協調機制和一體化平臺加強供需對接,加快解決制約「跨省通辦」的數據堵點,為所有企業和人才的跨界流動提供無縫銜接的跨地域、全生命周期政務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動能。其次,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三省一市要在一體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經驗,利用長三角地區合作機制,建立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強化醫療衛生物資儲備。要推進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有計劃逐步實現藥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的統一。要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
三是,加快構建完整有效的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體系,打造最具實力和引領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區域。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推動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對此,疫情防控期間以上海「五五購物節」為代表的消費提振行動,獲得了很大成功。首先,聚焦第三屆進博會,持續放大進博會的區域溢出效應促消費,持續推動「展品變商品」,滿足長三角高品質消費需求。其次,結合節慶、會展、文旅等重點活動,跨城、跨省聯合舉辦全國大規模綜合性消費節慶活動,形成品牌,將長三角的核心城市著力打造成為消費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新品牌的試驗田和競技場,助力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再次,進一步擴大三省一市異地異店退換貨的範圍和業態,從消費環境、食品安全、電商平臺、誠信計量、信用體系等方面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激發消費意願,攜手深化「滿意消費長三角」品牌建設,讓擴大消費和內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牽引力。
四是,著力強化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為主的固鏈強鏈補鏈工作,打造跨省區創新共同體和科技創新走廊。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深刻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鏈的影響,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突破,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深化區域創新協同新機制,打造跨省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和科技創新走廊,提升長三角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首先,補強產業鏈,確保經濟安全穩定發展。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形成替代進口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儲備,確保產業發展協調與產業鏈暢通,避免產業鏈中斷對經濟發展造成損失。其次,穩定供應鏈,全面增強企業跨區域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行業聯盟等作用,促進供應鏈上下遊企業深度合作,暢通大中小企業和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引導中小企業深度參與長三角供應鏈,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再次,打通創新鏈,共築跨區域創新共同體和科技走廊。深化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工業網際網路創新服務平臺、跨省區國家重點科學實驗中心等建設,跨區域搭建政產學研之間的聯通平臺,協同共建滬寧合走廊、G60走廊、滬蘇湖走廊等科技創新走廊,構建高質量跨區域創新共同體,形成真正區域化、一體化、國際化的「創新廊道集群」,為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自主創新的持久動力。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