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輪迴:BBC紀錄片與我們時代的困擾

2020-12-06 澎湃新聞
近日,BBC聯合Nutopia 影視製作公司、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共同出品了新版的《文明》(Civilisations)。這一則簡短的消息,每個詞組都充斥著時代隱喻。

電視紀錄片《文明》(Civilisations)海報

近日,BBC聯合Nutopia 影視製作公司、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共同出品了新版的《文明》(Civilisations)。這一則簡短的消息,每個詞組都充斥著時代隱喻。

從Civilisation到Civilisations

1972年,在BBC電視片《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的開頭,頭髮蓬亂、眼神飄忽、面部溝壑縱橫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約翰·伯格用裁紙刀從波提切利的名畫《維納斯與馬爾斯》切割下維納斯的頭像,從此改變了西方整整一代人觀看藝術的方式。

1972年BBC電視片《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衍生的書籍

從戰後開始,電視普及引發的媒介革命,為曠日持久的文化戰爭提供了新的戰場。在這個新開闢的戰場上,英國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推出了BBC歷史上最具野心的系列紀錄片《文明》(Civilisation),用精美絕倫的歐洲傳統藝術對抗由美國入侵的商業性大眾文化,試圖從流行文化中拯救日漸式微的「文明」。雖然這部片子取得了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將歐洲傳統藝術拉回了人們的視野。但面對革命與反叛的時代潮流,這註定是一場堂吉訶德式的戰鬥。

在《文明》中,克拉克爵士傲慢地說:「我相信,秩序優於混亂,創造強於毀滅。首先,我相信,神把智慧賦予特定人群,我珍視一個可以讓這種人生存發展的社會。」

1972年伯格的《觀看之道》,是對克拉克爵士文化精英主義立場的挑戰,也是1968年遍及全世界的反叛精神的迴響。伯格所要做的,是將克拉克引以為傲的歐洲傳統藝術「去神秘化」,抹去圍繞在它周身虛幻的權威。他要讓世人知道,藝術並沒有克拉克爵士描繪的那般永恆和純粹,藝術的背後埋藏著階級、種族、性別等諸多不平等。伯格認為藝術的價值並不在藝術品本身,而在於我們在觀看過程中的闡釋,他想要讓觀看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藝術。

英國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推出的電視片《文明》(Civilisation)的片頭

1960年代單數的Civilisation變成了今天複數的Civilisations,多了一個「s」。經過1960年代文化革命的洗禮,與1970年代後的多元文化主義的侵染,克拉克爵士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想像最終轉化為多元主義的文化想像。相較於只覆蓋11個國家的克拉克版《文明》,新版《文明》涵蓋6個大陸,31個國家,在數量上有了長進,對藝術的理解也不再局限於羅浮宮。

而新版《文明》顯然知道克拉克版《文明》遭受的批評,煞有介事地在第二集反思了約翰·伯格的命題:「How Do We Look?」然後將中國山水畫、日本浮世繪等非西方藝術形式納入其中,還在最後一集探討近150年來的現代藝術,包括杜尚那全世界最著名的小便池。

有意思的是,那家與BBC共同出品的影視製作公司的名字,出自約翰·列儂的1973的專輯Mind Games的第六首歌曲Nutopian International Anthem,意為「新烏託邦」,指的是一個四海皆兄弟、全球如一家的理想世界,這裡沒有國界與宗教之分,沒有殺戮與飢餓,甚至沒有私人財產,Nutopia代表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反文化運動的理想。此外,BBC推出克拉克的《文明》是為了抵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商業文化的入侵,而新版《文明》最終選擇和大洋彼岸的表親合作,似乎也暗示了某種文明中心的位移與內涵的交接(雖然PBS是美國商業廣播電視體制中秉持公共服務理念的異類)。

不合時宜的《文明》

如同當年的克拉克爵士不合時宜的西方中心主義,今天繼續站在世界中心呼喚多元文化主義的《文明》,在有些人看來也是不合時宜的。

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世界興起了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潮。作為國家政策的文化多元主義首先發生在西歐之外,1971年,加拿大實施文化多元主義政策,1973年,澳大利亞推行該政策。這兩個國家均為移民國家,人口民族成分複雜,文化多樣。面臨棘手的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但西歐面臨的情況則更加複雜。伴隨著非歐洲移民的湧入,西歐各國單一的民族構成和文化認同受到了動搖。在西歐社會中逐漸形成了非白人民族認同和非基督教文化認同為基礎的少數民族群體。由此也引發了不可避免的文化衝突,西方社會發現自身無力消解如此龐大的異質性文化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西方對多元文化主義妥協。九十年代後,全球化進程高歌猛進,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通過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多元文化主義在某種意義上進入了全人類的文本共識。

對於歐洲社會而言,多元文化主義破除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政治,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西方文明對非西方人口同化失敗。近些年來,這種失敗轉化為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與文化衝突,幾乎不間斷地佔據西方主流媒體的議程。恐怖襲擊的侵擾和對移民人口的排斥,最終誘發了近兩年歐洲政治的右轉,右翼民粹主義甚囂塵上,並不斷取得顯著的選舉成果。如北大新聞學者王維佳所言,國際政治舞臺上的明星,從曼德拉、哈維爾、戈巴契夫,突然變成了「唐納·川普、奈傑爾·法拉奇、貝佩·格裡洛、馬琳·勒龐、歐爾班·維克託、雷傑普·埃爾多安」。而就在近期,據《大西洋月刊》報導,以自由主義著稱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啟動了前所未有的伊斯蘭制度化的計劃,試圖創造一個世俗主義的法國伊斯蘭教,即伊斯蘭的法國化。「西方文明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僅是一個笑話。

又快到五月了

1968年5月,就在克拉克爵士在羅浮宮外為《文明》拍攝片頭的同一時間,法國爆發了「五月風暴」,國家正在滑向內戰的邊緣。學生們對僵化的體制發起了衝擊,佔領學校、築起街壘、展開巷戰,在城市的圍牆上到處塗鴉:「越做愛,越想革命。越革命,越想做愛。」戰後經濟重建的「黃金時代」終結了,「五月風暴」成為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的一個頂點。中產階級年輕人們試圖用搖滾樂、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和東方神秘主義,掙脫一切傳統與主流文化的束縛。

1960年代BBC電視片《文明》中的法國巴黎羅浮宮

耐人尋味的是,BBC傾情奉獻新版《文明》的時候,正值「五月風暴」五十周年前夕,而此時的法國,再一次被學潮和罷工席捲。鐵路工人大罷工,學生為了反對馬克龍政府提議的業士學位改革和大學入學資格收緊而興起學潮。根據法國《解放報》發布的一份交互地圖,目前法國已有25座城市爆發了大學佔領運動、大型集會或抗議活動。從西南部的土魯斯、波爾多和普瓦提斯開始,這一運動蔓延到南泰爾、裡爾、巴黎、蒙彼利埃、格勒諾布爾等地。學生們仿效50年前的前輩,組織政治討論,批判馬克龍政府、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並學習政治策略、郊區鬥爭、革命歷史和基層組織等另類課程。

工人和學生的鬥爭開始合流,並聯合起來反對政府對「保護區」的襲擊。所謂的「保護區」也是六十年代的遺留問題,上世紀60年代,為了適應法國經濟與城市發展,南泰爾北部的朗德聖母村被劃為機場選址用地,隨後五十年裡,反對機場興建的運動一直在持續。法國政府劃定的機場用地保留區,法文縮寫是ZAD,年輕人調侃政府,把其改稱為「zone à défendre」,意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區,農村、農地、農民的保護區,法文縮寫同樣是ZAD。2008年法國最高行政法院決定重啟機場興建項目,當地農民、環保人士和其他反對者在機場規劃用地上搭起了帳篷,建立了「保護區」自治社會,並把這片土地變成了種種社會理想的試驗田,包括反資本主義、反全球化、民主自治、集體決策。2018年初,法國總理宣布政府再次放棄機場興建計劃。

「保護區」擬仿的顯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反文化運動中的各種公社,這些「當代嬉皮」甚至與「巴黎公社」有著譜系學意義上的聯繫,法國大革命的精神,至少其外殼,仍然在今日世界閃爍著火光。

「去政治化」年代的「再政治化」

所有的隱喻都指向了上世紀六十年代。

1968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神奇的年份,那一年,從「布拉格之春」、越南「春季攻勢」,到美國民權運動、法國「五月風暴」、墨西哥學潮與大屠殺,全世界的年輕人反叛著不同的對象,卻有著相同的反叛欲望。

對於這種全世界的集體「中二」,英國戰後歐洲史學家託尼·朱特的一種解釋的是,二戰後形成的穩定體制剛好完成了一代人的新陳代謝。從1945到1968年的二十三年,新一代年輕人出生、成長,他們沒有戰爭與匱乏的創傷記憶,因而也就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在戰後致力於經濟重建、追求穩定的年代,逐漸產生了對現存僵化穩定體制的疏離和質疑,因而認同激進的思想,走向了變革運動。

雷蒙·阿隆在其回憶錄中曾諷刺「五月風暴」說:「日常的沉悶生活突然得到了發洩消遣的機會。半真半假的革命,與其說是真幹,還不如說是演戲,可是很能引人同情,甚至能激起人們的熱情。……而人們卻沉迷於錯覺,自以為親歷了偉大的歷史時刻。」

姑且不論這種論斷裡的成見,阿隆點出了「五月風暴」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是一場「半真半假」的革命。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人們認知中的革命都是血與火的鬥爭,包括直接催生了《共產黨宣言》的1848年歐洲革命、1871年的巴黎公社運動、1917年的俄國革命。而1968年的巴黎學生不再追求社會結構的打破再造,而致力於反抗日常生活中毛細血管般的權力關係,包括文化、家庭、性別、種族等等問題上的壓迫,對抗就像福柯所說的像一個監獄一般的規訓機制。所以,「五月風暴」極其強調個體和身體的解放。曾經的「總體革命」轉向了「日常生活革命」。

而今天,冷戰已經結束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同樣是一代人出生和成長,時代的境況與1960年代殊途同歸。汪暉說1990年代是「去政治化」的年代,冷戰結束後,西方一度陷入「歷史終結」的樂觀情緒,意識形態的戰爭似乎已經終結,自由民主制度獲得決定性的勝利,美國被柯林頓帶入了新經濟時代,歐洲一體化則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而中國經歷了1980年代末的動蕩,也暫時告別的「政治」的時代,進入 「經濟」的時代,迎來了經濟全面市場化,消費主義盛行,社會階層結構性重組的20年。而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基於特定價值的政治組織、政治辯論、政治鬥爭與社會運動都在告別歷史。

這一代的青年與「五月青年」有著相同的境遇,至少在中國和歐美,他們都成長在一個經濟持續增長,消費主義盛行,政治上追求穩定,外部也很少有戰爭陰霾的環境中,但社會結構也不斷固化,當消費主義無法饜足他們的精神世界,變革的激情似乎被召回,全世界的青年似乎重新燃起政治化的渴望,動搖了後冷戰工具理性、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時代趨勢。

後現代的「無物之陣」

法裔美國哲學家加布裡埃爾·羅克希爾對今天法國的罷工與學潮滿懷樂觀與激情:「紀念1968年5月的最好方式,不僅是讓它死裡復生,而是超越它。把它從神聖的陵墓中剝離出來,使之成為一種活著的轉變,也許只有在2018年以後,1968年才會在將來完成時中,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但我卻在這段話背後看到了雷蒙·阿隆譏誚的表情,羅克希爾的預測顯然過於樂觀,畢竟世界對法國罷工已經見怪不怪了,至於學潮,每到了七八月份的暑假幾乎都會偃旗息鼓。

而這種「自以為經歷偉大時刻」的充滿後現代意味的「演戲」能在別的地方找到,離我們最近的有「帝吧出徵」「表情包大戰」,在臉書等社交媒體上串聯的各種社運多少也帶有這樣的味道。這裡並非要像阿隆一樣徹底否定這些「再政治化」的渴望,但要提出一個我們當代的困擾:在上世紀那種政治組織、政治辯論、政治鬥爭與社會運動告別歷史後,日常生活革命何以導向真實的社會變革?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更加形而上的提法,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我們進入了一個福柯描繪的世界。弗朗索瓦·多斯在《結構主義史》裡評價福柯說:「從來沒有一個哲學家如此認真地回應六八一代人的理想與不適。」而在福柯的世界裡,權力的主體被消解為毛細血管般的權力關係,彌散於政治經濟文化的所有層面,我們可以在所有層面上展開反抗。同時,我們也掉進了一個後現代的「無物之陣」,既然權力的主體已經被消解了,那麼我們反抗的到底是什麼呢?又或許,主體只是在知識話語裡被消解了,「房間裡的大象」其實一直都在,而大多數時候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總體革命」終結後幾十年,「日常生活革命」也岌岌可危。雖然「演戲」仍在舞臺繼續,但「私密的反抗」的話語正在經歷危機,人們漸漸不再相信,一個公司司機用公車接送自己的孩子上下學,或者發一條臉書推特狀態,就代表著某種反抗的姿態。「再政治化」的渴望持續醞釀膨脹,人們開始求助於上個世紀的歷史經驗,美國大選與英國脫歐,加泰隆尼亞與庫德的獨立公投,戰火紛飛的敘利亞,歐洲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世界性的政治伊斯蘭浪潮,第三世界的社會運動——就在4月23日,亞美尼亞總理在抗議中辭職……世界從後現代往回退了一步,重新著手處理現代的困擾與理想。

電視紀錄片《文明》(Civilisations)海報

2018年,英國繼續談論「文明」,法國還在學潮與罷工,西歐似乎沒有歷史,而世界歷經了五十年的輪迴,再次回到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BBC紀錄片丨《人類宇宙》1~3集
    來自BBC紀錄片編輯整理( ID: BBCjilupian)導演: Stephen Cooter主演: 布萊恩
  • 《王朝》《大貓》《藍色星球II》《文明》……這些高分BBC紀錄片在...
    2018年11月,BBC帶來了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紀錄片誠意之作《王朝》,通過單元劇的形式,製作方為觀眾展現了五種動物族群中絲毫不亞於人類的驚心動魄之大戲。這部紀錄片被中國網友打出了9.6的豆瓣高分,足見中國觀眾對其的認可。也是在2018年,同樣由BBC出品的紀錄片《大貓》也獲得了中國網友打出的9.5高分。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第2集-漂流者導演: 馬克·布朗羅 / Chiara Bellati / Jonathan Clay編劇: Chiara Bellati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 Mike Rowe / Richard Wollocombe / 馬克·布朗羅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植樹節,讓我們來談談植物界紀錄片
    從亞馬遜到婆羅洲再到剛果的熱帶雨林,森林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息息相關。在中國第四十個植樹節到來之際,不妨讓我們再次走入森林與植物的奇妙世界。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故事是《我們的森林》片頭的一幕,這套去年推出的德國紀錄片,用135分鐘充滿詩意的鏡頭描繪了德國廣袤而神秘的森林以及與森林相關的一切生命,其中有五百年的老橡樹、啄木鳥和貓頭鷹,還有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了不起的生命,陪著德國人度過了戰爭後的寂寥與艱辛,共同見證著國家的復興。
  • 2020觀眾最喜歡這些紀錄片
    「年齡+職業+我的2020最佳紀錄片」 看看今年我們讀者都在看什麼紀錄片? 結尾處公布日曆獲獎者名字! 但也有看完對我影響極大的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和另外幾部相關紀錄片,天文學果真是讓人謙遜的學科,看這些紀錄片我知道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人文學科上為什麼常講看見並尊重個體生命的多樣性,讓我明白為什麼常看見大篇幅講述的少數者的故事,看了這些紀錄片就知道,因為生命本身就沒有規定成長為的樣子,宇宙的浩瀚無垠讓地球文明直到灰飛煙滅也聆聽不到同類者的回聲,地球是一定空間時間裡的唯一
  • 紀錄片《輪迴的草原》在拉薩舉辦看片會
    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投資、西藏電視臺承制的紀錄片《輪迴的草原》,近日在拉薩舉辦看片會。40多名觀眾在現場觀看了這部講述那曲牧民一年生活狀態的紀錄片。   據該片導演李亞介紹,《輪迴的草原》屬於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投資拍攝的《西藏故事》系列紀錄片其中的一集。
  • BBC網站除了精彩絕妙的紀錄片 還可以用來學英語!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提到BBC最多想到的是它精彩絕妙的紀錄片,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存在——BBC Learning English!網址: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中國學生的福音,這上面的所有聽力材料都有稿子!
  • 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時光倒流》(Back in Time for...)是BBC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每期都涵蓋一個懷舊主題。雖是科普類紀錄片,但在時光穿梭中,以旁觀者的身份反觀那些熟悉的日常流程,除了歷史的厚重感外,還帶有時間本身的懷舊感和陪伴感。
  • 人類是否有輪迴?地球上的多次文明更替是否就是輪迴呢?
    這種理論在當時有很多人相信,因為當時的人們的生活非常不如意,農業社會完全是看天吃飯,在這種極端的苦難生活中,人們願意相信,只要自己不做壞事,就能夠在輪迴中繼續做人,這在當時可謂是給統治者幫了大忙。而佛教的輪迴,是否還另有所指呢?比如人類文明的更替是否還可以稱之為輪迴呢?地球已經存在幾十萬年了,在這期間,難道真的僅僅只有人類文明嗎?
  • 地球文明真的在輪迴?如果不是,那麼這些證據又該怎麼解釋?
    每次文明消失之後,就總會出現其他文明,只一點不得不讓人懷疑:難道地球文明是在不斷的輪迴,每個文明進步到一定階段後就會消失,然後開始進入下一個輪迴,如果不是,那麼這些證據該怎麼解釋呢?20億年前的核電站眾所周知,核電站的應用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造,不僅節約了資源還能造福百姓。
  • 9.2分豆瓣高分BBC紀錄片:《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
    《恆星七紀》Seven Ages of Starlight導演: Gaby Hornsby主演: Rupert Graves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p00yb434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2-10-25片長: 90分鐘又名: 星光七紀元 / 恆星的一生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坐在大地,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一部史詩巨作在眼前上演,這部巨作擁有數十億演員——恆星。
  • 央視紀錄片大數據時代_央視紀錄片大數據時代觀後感 - CSDN
    帶著這樣的疑問,《大數據時代》紀錄片的創作者們,通過1000多個日夜的創作,奔赴亞洲三國360集團周鴻禕邀您收看紀錄片《大數據時代》聯想集團楊元慶邀您收看紀錄片《大數據時代》敬請收看:以電力的發明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眼前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 6部適合孩子看的BBC經典藝術紀錄片,為你精選!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持續給予孩子,優質的藝術資源和美學學習路徑。今天TOFamily精選了6部適合孩子看的優秀藝術紀錄片,在這些作品中,孩子不僅能在邊邊角角感受到大師們對熱愛之事的投入、對美的追求和探索、對時代精神的解讀……更能通過獨特的視角,發現藝術的八面玲瓏。
  • 我們的上古文明!人類文明幾輪迴?
    由此,我們可以產生聯想,動物既然起源於青藏高原,那麼,人類呢? 那麼,還是從非洲大陸向全世界擴散? 我想,大家都知道諾亞方舟和大禹治水,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個輪迴的祖先,碰到了大水,可想而知,中國地勢最高,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然損失小。
  • 為了偷拍野生動物紀錄片,BBC發明多種間諜:糞便,海豚,猴子
    說起野生動物紀錄片,你第一時間想起的肯定是BBC。這家公司真的為我們奉獻太多的經典紀錄片了。還記得那個視頻嗎,幾十條蛇追殺一隻小蜥蜴,小蜥蜴求生的渴望,真的是激勵了無數的網友,在絕境中,再次找到信心,努力拼搏。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不過,今天情報君想要和大家聊一聊的,是這個市場上相對而言容易被冷落和忽視的一個小眾類型——紀錄片。眾所周知,紀錄片最重要的是「真實」。某種程度上,紀錄片更像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當我們望向它時,它儘可能地給我們呈現出現實本來的樣子,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同時也對當下的生活產生著某種關照。尤其是在這個魔幻的2020年,世界正在以一種人類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著劇烈的變化。
  • 與BBC合作,西瓜視頻的紀錄片儲備你不了解下嗎?
    西瓜視頻宣布將推出「時代觀察者計劃」,打造100部PGC精品紀錄片內容。紀錄片成為西瓜視頻內容布局的又一重點。西瓜視頻聯合BBC Studios出品的紀錄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觀》,於近日獨家登陸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
  • 最前線 | 西瓜視頻引入BBC、Discovery紀錄片,「緊咬」B站?
    西瓜視頻合作的紀錄片廠商又多了兩個。 36氪獲悉,4月22日,西瓜視頻宣布與BBC Studios達成內容合作,雙方將共同出品《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觀》與《靈長王國》兩部新紀錄片。與此同時,包括《地球脈動》、《文明》等在內的BBC上百部紀錄片將上線西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