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綜合報導 在日本軍人和國民的固有思維裡乃至大多數中國人的潛意識裡,中國人是理所當然要比日本落後的,日本人也從來不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中國人打敗。可是時間到了今天,日本人不得不承認中國軍力的發展早已超越了日本。下面十大現役武器裝備的對比就是最好的說明:
第一:中國空軍殲16多用途戰鬥機 VS 日本F15J戰鬥機
殲-16(J-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B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3.5代(原美標準)多用途雙座戰機。該機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戰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
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識別目標的相關信息。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日本的F15J就是美國的F15A日本型,比起美國的差距主要是雷達對地面和低空目標的處理能力,還有對地攻擊武器比較單一。但是空對空作戰的能力和美國的F15A幾乎一致!
F15J有中距作戰能力,可以發射AIM7F麻雀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的中距空對空飛彈。不能發射AIM120A/B/C/D任何一型號主動雷達制導方式的中距空對空飛彈。它的中距作戰能力屬於三代早期型的標準。
F15J作戰能力不可小視,但是殲16對其還是有科技進步方面的優勢,所以中國空軍對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鬥力是壓倒性的!
第二:中國海軍航空兵蘇30MK2 VS 日本F2戰鬥機
蘇-30MK2,設計用於奪取空中優勢,也可在全天候條件下使用高精度武器來摧毀面目標。
此多功能戰鬥機設計用於奪取空中優勢,可在中距離交戰和空中格鬥中用飛彈殺傷敵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飛機,也可用各種武器,特別是在全天候條件下使用高精度武器來摧毀面目標。這種飛機可用於訓練飛行人員提高其飛行和作戰技能。
日本三菱公司生產的F-2戰鬥機一直被認為是F-16的改進型。但該機的機體設計已經和F-16有了較大差別,而且機載設備、武器系統乃至電傳操控系統的軟體,都是完全不同的,
航空自衛隊三菱F-2航空支援戰鬥機(16張)因此完全可以認為是一種全新的戰鬥機。但總體來說,日本認為F-2缺少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主要原因在於機體較小,不如F-15和F-22,這也是F-16系列的固有問題。
第三:中國海軍航空兵殲11BS戰鬥機 VS 日本F4EJ戰鬥機
殲-11B重型戰機是中國在引進前蘇聯/俄羅斯的蘇-27SK後為提高航電系統效能而自行研製的第三代國產空中優勢戰鬥機。
在蘇-27SK戰機的設計基礎上,換裝了國產綜合火控系統、全玻璃化座艙、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渦扇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核心部件。
殲-11B重型戰鬥機將成為中國空軍未來執行遠程空優作戰的主力。
F-4「鬼怪」(Phantom)是美國原麥克唐納公司(現併入波音公司)為海軍研製的雙座雙發艦隊重型防空戰鬥機,後來美國空軍也大量採用。F-4於1956年開始設計,1958年5月第一架原型機試飛,生產型則於1961年10月開始正式交付海軍使用。1963年11月開始進入空軍服役。
日本F4EJ戰鬥機屬於世界第二代戰鬥機對比中國殲11B而言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第四:中國海軍052D型驅逐艦 VS 日本愛宕級驅逐艦
052D型驅逐艦是繼德國薩克森級護衛艦、荷蘭七省級護衛艦、丹麥伊萬·休特菲爾德級護衛艦、日本秋月級護衛艦、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之後第六種配備四面主動相控陣雷達和通用垂直發射裝置的軍艦,這標誌著中國從此擁有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的新銳防空艦,而第五艘在建052D的曝光,使得中國成為擁有此型艦數量最多的國家。
052D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是世界現役海軍水面艦艇裡功率最高的。
愛宕級改用美制宙斯盾系統Baseline7.1版本,在金剛級的基礎上將艦體拉長4米,並增加了附有機庫的尾樓結構,這使得愛宕級成為日本海自第一種具備完整直升機駐艦操作能力的防空驅逐艦。
愛宕級的排水量較金剛級增加約500噸,標準排水量7700噸,滿載排水量接近10000噸。為了維持日本的非戰憲法,日本將本級艦仍稱之為「護衛艦」,艦上並沒有裝置對地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
第五: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 VS 日本高波級護衛艦
054A型護衛艦是一款非常出色的護衛艦,主要理由就是優異的多用途能力。該艦不僅裝備有先進的區域防空飛彈和遠程反艦飛彈,還具有航程遠、可靠性高、易於量產的優點。
整體而言,054A型護衛艦的構型簡練,防空/反艦/反潛配置均衡,堪稱頗具水準的設計。
就數量而言,054A將成為中國新一代艦隊組成的骨幹,其適航性與作戰能力都優於過去中國海軍主力的旅大級驅逐艦;服役以來,054A型積極參與遠航演習、索馬利亞反海盜等活動,為中國海軍累積了可觀的遠洋操作經驗。
高波級驅逐艦來自村雨級驅逐艦的設計改良,原計劃先於秋月級驅逐艦安裝海自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00式射擊指揮系統三型(FCS-3),但由於艦體冗餘缺陷作罷,裝備與金剛級驅逐艦相同的奧託·梅萊拉127mm艦炮與Mk-41垂直發射系統以及改良火控系統,新型聲納,海麻雀防空飛彈已經被更換為改進型海麻雀ESSM(RIM-162)飛彈。
第六:中國海軍093型攻擊型核潛艇 VS 日本蒼龍級潛艇
093型核潛艇是中國研製的一種攻擊型核潛艇。由位於中國遼寧葫蘆島的渤海造船重工業公司船塢負責建造,第一艘093型核潛艇於2002年下水。
該型艇可能配備有六個魚雷發射管,攜帶多種型號的魚雷、水雷和潛射反艦飛彈。預計將建造6-8艘。
水下排水量:8,000噸; 全長:106米; 身寬:11米; 潛艇吃水:10米; 最大潛深:400米; 噪音量級為110分貝; 自持力為80天。
093型核潛艇裝備有精密的艇首和舷側聲吶陣列,其核反應堆採用了尋常的壓水堆,最高時速接近40節。
蒼龍級可以視為其前級親潮級潛艇的放大改良版,採用了斯特林AIP閉循環推進系統,滿載排水量達到了4200噸。本級艇成為了日本第一種採用AIP動力的潛艇,亦為海自乃至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第七:中國海軍039B元級潛艇 VS 日本親潮級潛艇
039A型常規動力潛艇,北約稱為「元級」,由武昌造船廠建造,首艇於2004年5月31日下水,第二艘則於同年12月下水。採用更先進的水滴型設計,艇艏部圓鈍,舯部為軸對稱的圓柱體,艉部為迴轉體錐尾,並採用了單軸單槳推進形式和十字型尾操作面結構。
艇身敷設了消音瓦,對於降噪有很大的幫助,但艇體兩側還是各有一排開口,水流過時容易產生較大的噪音。前水準翼位於帆罩兩側,在尾部布局上採用了迴轉體錐尾和十字舵布局,單軸單槳推進形式,推進器為一具高曲度七葉螺旋槳。據推測,本級艇採用了AIP推進技術,簡氏認為其航程在6500海裡左右。
親潮級潛艇是由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和川崎造船神戸工場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建造的大型柴電動力攻擊潛艇。本級潛艇也因其建造項目「平成五年潛艇建造計劃」而稱之為05SS。
親潮級潛艇的外型設計融合了低可偵測性與流體力學的考慮,其帆罩採用傾斜漸縮的堆字造型以分散敵方大部分主動聲納的反射波,艦體表面力求平滑簡潔,儘可能減少潛艇外部的突出物,如此可改善潛艇的流體力學特性,使航行時水流經艦體產生的阻力與噪音降低,有助於增加隱蔽性與動力效率。
第八:中國陸軍03式遠程火箭炮 VS 日本MLRS火箭炮
中國PHL03(出口型編號為AR2)是一款12管300毫米多功能火箭炮系統(MLRS),由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研製。從外形上看,PHL03型火箭炮與俄羅斯9K58型「龍捲風」火箭炮系統極為相似。
該型火箭炮主要用於殺傷遠接近地域內的群目標,消滅開闊地帶和掩體內的有生力量,摧毀摩步連、坦克連和炮兵部隊的非裝甲、輕裝甲和裝甲設備,攻擊戰術飛彈、防空系統和機坪上的直升機,也可摧毀指揮所、聯繫樞紐和軍工設施。
PHL03火箭炮系統在2004至2005年左右進入解放軍服役,同時向國際軍品市場進軍。
MLRS多管火箭系統(英文名: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縮寫為MLRS)的具體名稱是美國M270式227毫米12管火箭炮系統,是70年代美、英、法、德、意多國參與研製的一種壓制武器,由美國沃特公司生產、1983年裝備美軍,主要用以填補身管火炮和戰術飛彈之間的火力空白。
對比中國陸軍使用的03式遠程火箭炮MLRS火箭炮的劣勢主要是射程不夠遠,機動能力不足。
第九:中國海軍陸戰隊05式兩棲突擊車 VS 日本美制AAV7型兩棲突擊車
ZTD-05屬於中國國產05高速兩棲突擊車系列,屬於新型國產兩棲裝甲突擊車(AAAV)。05高速兩棲突擊車系列是當今世界上水上速度最快,也是最先進的中型兩棲突擊車系列。它由功率強大的發動機推動,可在水上高速航行
履帶式,兩棲裝甲人員運輸車,預定2006年服役以替代AAV7(LVP7)型。將要命名為海岸戰鬥車。 對比中國05式兩棲突擊車在防護力、速度、載員能力上都有不足。
第十:中國陸軍99A2主戰坦克 VS 日本10式坦克
99A2坦克,是中國在前型99式主戰坦克基礎上,研製一種火力、防護、機動、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坦克。
99A2坦克採用原99式坦克的車體結構,在火力打擊、導航定位、晝夜觀瞄、動力傳動等系統上,採用新技術、新材料進一步提升了戰車的綜合作戰效能。該坦克保留原「主、被動」近程防禦系統,並增加了新的對抗防護系統。
三菱TK-X 10式主戰坦克(日語:ひとまるしきせんしゃ,英語:Type 10 MBT)是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主持,三菱重工生產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新一代主戰坦克。
10式主戰坦克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為基礎所開發,項目被命名為「TK-X」,2002年製造出第一臺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正式公開,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
日本10式坦克雖然採用了很多新技術但是面對中國99A2主戰坦克時在火力、防護力、機動力上依然沒有優勢。
華聲在線綜合人民網、華聲論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