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先生逝世10周年,北京出版集團出版了全新插圖版的《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緬懷先生在中國科學事業發展上做出的傑出貢獻,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先生愛國精神,艱苦奮鬥,科學報國。
作者:司徒劍萍
錢偉長1912年生於江蘇無錫,其父是錢穆長兄錢摯。錢摯英年早逝,錢偉長靠叔父錢穆接濟讀完高中,並深受錢穆影響,國學功底紮實。1931年他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進入了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九一八」事變發生,錢偉長棄文從理,轉學物理系。在校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運動,1936年便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錢偉長奔赴西南聯大教授熱力學,並與清華大學中文系高才生孔祥瑛結婚。孔祥瑛出身書香世家,曾師從朱自清、陳寅恪、聞一多等教授,其父愛好收藏古籍,也有紮實的國學功底。1940年,錢偉長留學加拿大,並在多倫多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提出了著名的「板殼內稟理論」。獲得博士學位後,他赴美任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研究總工程師,從事航天科學研究,提出奇異攝動理論,被國際上公認為該領域的奠基人。但是,在美國期間穩定的科研生活並未腐化他的愛國之心。1946年,錢偉長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繼續從事力學研究。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科學事業百廢待興。錢偉長一方面帶領研究團隊全力以赴展開「彈性圓薄板大撓度問題」等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投身我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調整更新工作之中。1952年起他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副校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唯一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讀物《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現名「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初版問世。
其子錢元凱在北京出版集團出版的全新《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的導讀《一本父親寫給我的書》 一文中,首次披露了該書背後的故事。
原來,錢偉長與孔祥瑛夫婦雖然工作繁忙,但從未放鬆過孩子的閱讀學習。在錢元凱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錢偉長與他交流科學家的故事,發現錢元凱知道的都是國外科學家。錢偉長深感當時我國科普工作空白所帶來的弊端,便開始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開始著手梳理中國古代的科學發明。
那時沒有任何電腦檢索,古籍復刻、各地圖書館藏書信息匯總公開等各方面工作都尚未起步。錢偉長及夫人孔祥瑛只能從家裡的藏書或圖書館、同事朋友家借的古籍中翻閱尋找資料,並建立專門的檔案卡片,再總結撰寫成文。1950-1953年間,錢偉長堅持四處收集材料,匯總歸納,並與國外科學發明進行對比研究,有的章節是他在工作至深夜12點之後著手寫就,有的章節甚至是在他參加抗美援朝慰問團赴東北的火車上寫就。1953年6萬餘字的《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初版問世,現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藏有董必武收藏的1953年版《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
1953年該書第一次出版之後,全國各地也開始出版大量類似的科普讀物,有專於某一個方面的,有考證性的、有歷史性的,這些出版物均給錢偉長留下深刻印象。改革開放後,他看到了「現代科學技術在世界各國的成就和實況,也看到了各先進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和生產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認識到「真正的現代化的實現,還是靠我國廣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自尊自信的基礎上,團結自強、奮發創造,才能達到」。他對這本《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進行了修訂,增加到了9萬多字。但是,他遺憾未能對我國歷史上的醫學、化學等領域的貢獻進行補寫,直到他2010年去世之前,他仍在四處收集相關資料,製作知識卡片,以備修訂補寫之需。可惜的是,他最終未能完成這樣的心願。1987年版的《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成為錢偉長生前做的最終修訂版本。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學史研究的不斷發展、考古文博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不少以往難得一見的藏品、古籍文獻都有了很好的展示。2020年,北京出版集團推出全新《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便是在1987年錢偉長所做的《我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修訂版基礎之上,進行全新的編校與配圖,並配上電子讀物與有聲書的形式,收進「大家小書科技卷」。
在《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一書中, 錢偉長從農業科學、水利工程、數學、天文和曆法、指南針和指南車、造紙和印刷術、火藥、機械和建築九個方面對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進行了梳理。這不單純是一部中國科技發展史,還是一部中外科技發展的比較史,錢偉長在梳理中國每項重大發明時,還儘可能找出西方或其他文明古國達到同樣水平的時間,對很多技術給出了從東向西傳播的路線圖。他用事實告訴中國的青少年,在人類歷史上的科學發展上,我們中國人曾經領跑世界,但是,近幾百年來,我們逐漸落後於世界,走過了漫長的曲折道路。人類歷史的書寫,不應僅僅是朝代更替、成王敗寇的故事,更是文化發展、科技進步的記錄。而這些,是整個民族乃至全人類最應引以為豪的。在我們不斷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強調科技強國的今天,錢偉長的這本《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更凸現了其經典的內容穿透力和文化傳承力。
「大家小書」的主編袁行霈曾對「大家小書」進行過定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這套走過15年,至今收錄近200本作品的「大家小書」愈來愈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自2018年「大家小書」啟動「科技卷」以來,整理收錄了竺可楨《天道與人文》、華羅庚《優選法與統籌法評話》《數學知識競賽五講》、劉先洲《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巧合的是,這些書,都曾是錢偉長生前撰寫《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時參考過的材料。這些為共和國科學事業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先生們,在這裡,又一次相聚了。
(原標題:跨越70年的科普書)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