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夜晚的彝良縣城羅炳輝廣場安置點。這裡安置了2000多名災民。
10日,彝良縣城安置點,由於帳篷內太熱,許多災民等到天黑才進帳篷。
9月12日,彝良縣城通往喬山鄉的路上,一名村民提著生活用品從塌方區跑過。他身後的山體正在往下落碎石。
13日,洛澤河鎮嶺東安置點,幾名孩子試著在帳篷外種些植物。
圖/新京報記者 郭鐵流 文/新京報記者 李秀卿
9月10日夜晚一場暴雨,讓雲南彝良縣羅炳輝廣場開始積水。
天亮起來看,所有的帳篷都沒逃過進水的命運。有幾頂沒有漏雨的加厚帳篷,卻因為門帘與地面有縫隙,雨水還是從地勢高處灌了進來。
9月7日地震後,大約有2000人居住在這個廣場的救災帳篷裡。
被雨澆醒,鋪塑料布,擰被子,掃積水,打瞌睡……不少人情緒低落沮喪。
唯一還能露出笑容的是孩子。他們從眉頭緊鎖的大人跟前蹦蹦跳跳地經過,專門撿一塊有積水的空地,重重地跳進去,然後站在原地比誰濺起的水花更高。
他們還在積水中玩遊戲。「你來抓我啊。」一個男孩像魚一樣,順著狹窄的帳篷彎彎的縫隙,一轉身就不見了。災難好像與他們無關。
早餐時間到了。彝良的山裡人開始排隊領他們平時很少吃的桶裝方便麵。
「我不習慣吃這個東西。」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說。但在食品緊缺的情況下,他只能在泡椒和酸菜口味之間選擇一個。
上午有義診。每個軍醫桌前都排了十來米長的隊伍,災民格外珍惜這次免費看病的機會,他們帶著各種病痛等待著醫生的問詢。醫院還專門準備了一個帳篷用來做B超室,一臺可攜式B超機「不知疲倦」地工作著,跳動地顯示著患者的肝、胃等內臟的畫面。
負責記錄的武警士官翻了翻小本子說,有兩百多人做過B超,有兩個人被查出了甲狀腺癌。直接因為地震造成的身體不適者倒是很少。
心理醫生來了。一名帶著小孩的婦女找到他,抱怨說,老家的人給她打過三次電話,都是壞消息,從此,她見到手機出現老家來電就覺得恐懼。「我這樣是不是不正常?」她不安地問。
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也來了。他們切下一小塊白菜進行化驗,農藥殘留沒有超標。午餐和晚餐所用蔬菜都一一驗過,結果被記錄在案。
帳篷區的居民人數還在增加。
一些因水災而無家可歸的人成為帳篷的新成員。
「原住民」友好地歡迎了他們。一頂常規可以容納5人的帳篷,現在都住著20多人。原本就緊張的休息空間變得更加侷促。
誰也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這種無家可歸的臨時生活。重建家園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好在過渡時期居住的板房正在修建中。居住條件很快就能得到改善,至少不用擔心漏風漏雨了。
一個沒有星星的夜晚再次到來。
打地鋪的人忙著準備在地上鋪紙板和褥子,睡床鋪的人擔心睡熟了翻身會踢到別人。
平地對這個山區來說是稀缺的資源,縣城之外的村莊也同樣被群山所環繞,凡是可以利用的平地,都已經擠滿了帳篷。
夜深了,電燈亮了,帳篷區變成一片夢幻的藍。但很難說有誰會覺得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