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首次將宇宙飛船送入太空,對於地外星體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我們期待著能為腳下這顆藍色星體找到一個「兄弟」,並與那裡的「人類」來一個親密友善的擁抱。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火星在36億年前應當有著溫潤柔和的氣候,那裡有著湖泊、河流,滋潤著某些生命。於是,人類對探尋火星水源產生了某種執念,並為此孜孜不倦。
日前,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自歐洲宇航局傳來,他們聲稱,在火星的南極冰蓋下找到了一個直徑20km的液態地下湖,並表示這一探測結果來自於「火星快車」火星探測器。其通過雷達探測得知,這個液態湖藏身於距離地面1.5km的地方,其大體形狀是一個類三角形。科學家依據探測結果推斷,這個地下湖中流淌的很有可能是極寒濃鹽水,並不適合飲用。儘管如此,這個探測結果還是令很多「外星生物」迷們雀躍不已,在他們看來,有水存在,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就極大。
不過,關於湖中是否會有生物存在,科學家們則是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一發現足以證明火星中存在持久性水源,這就是生命誕生與進化的基礎。有人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在極寒環境之下,含有大量鎂、鈣、鈉等物質的即便在冰點之下也可以呈現液態,但這種液態環境並不適合微生物存貨。
當然,也有人對這一地下水源是否真實存在提出了質疑,美國研究員大衛·斯蒂爾曼認為,「火星快車」上搭載的雷達探測裝置並不具備穿透火星南極冰蓋的能力,更罔論探測到地下水源。
儘管對於這一火星液態湖的存在與狀態還有待進一步證實與探究,但在多年努力下迎來的這一消息,已經足夠讓人興奮很久。那麼近些年,在火星水源及生物的探測上,人類作出過哪些努力,取得過哪些成績呢?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作為當代航天界的NO.1,將火星探測的先導者海盜1號與2號送往火星,希望能夠覓得火星生物的身影,然而在這一方面並無收穫。
新世紀伊始,奧德賽號前往火星執行科學任務,成為地球與「勇氣」、「機遇」兩輛火星探測器的信息傳遞「中繼站」,並承擔了探尋水源與地質運動存在痕跡的任務。並與探測器合作發現了一塊「年紀很大」巖石,並證實其曾經被水浸泡衝刷過。經過研究發現這塊石頭形成於火星誕生之初的10億年。依據分析結果,推斷在數十億年前,那裡環境溫潤潮溼,有過大量水源的存在。
2004年,火星快車在發現了海岸線與水域沉積物,並證實火星至少有過兩次海洋大面積覆蓋的情況。而這些海洋之水應當是火星地下冰融所成。2012年,火星快車有探測到火星地下疑似存在含冰沉積物。佐證了研究者對於火星曾經被海洋覆蓋的推斷。而關於火星有水之蹤跡,更是多次被勘測到。
人類如此努力地找尋火星水源,實際上也是在找火星生物。而這似乎都是在為可能的外星移居做鋪墊!我們只需要靜靜等待,也許下一個關於紅色星體的消息,就是「火星生物果真存在」!
發現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這能證明火星存在過生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