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大年初二,在家閒來無事,聽說虎丘有廟會,於是攜家人一同前往趕個熱鬧。驅車來到虎丘風景區,哇塞!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虎丘廟會已經舉辦20多年了,每年都有,真是有幸昨日我們還趕上了迎財神的活動,希望新年財運亨通!
虎丘,原名海湧山,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為名。虎丘已經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下「嘗言過姑蘇不遊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
來虎丘遊玩,除了觀賞劍池就是虎丘塔。虎丘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塔分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簷,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於從宋代到清代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簷均遭毀壞,現塔身高47.7米,原先據說有60餘米。
虎丘塔是座斜塔。始建時它並不傾斜,而是到了明代,由於地基原因,虎丘塔開始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4米,最大傾斜角度3.59度,被稱之為「東方比薩斜塔」。說到被稱為「東方比薩斜塔」,小編很是不服氣,憑什麼叫虎丘為「東方比薩斜塔」,而不叫比薩斜塔為「西方的虎丘」呢?
按建造歷史長短來說,義大利比薩斜塔始建於1173年,我們蘇州虎丘塔建塔時間比義大利比薩斜塔早上200多年,應該是比薩斜塔的先輩,應該叫祖爺爺才對。比薩斜塔和虎丘一樣,也是因為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傾斜,因為這個傾斜問題,比薩斜塔從開建到完工歷經二百年才完成。
從材質用料上講,虎丘塔以條磚和黃泥為主要建築材料。總共用磚130萬塊磚,塔體重量約為6000噸。義大利比薩斜塔則以石料為主,總共用24424塊石頭,塔體重量約為14500噸。比薩斜塔更為沉重一些。
從高度上講,虎丘塔不佔優勢,因為歷史原因,塔頂被毀,少了十幾米高度。義大利比薩斜塔則塔高約56米,略勝一籌。
在建築斜度上看,虎丘塔與比薩斜塔比較,也是稍遜一等。虎丘塔最大傾斜角度3.59度,而比薩斜塔最大傾斜角度曾高達5.5度,從1990年至2001年,比薩斜塔經過持續11年的修復,穩住了傾斜度,塔身傾斜度從原來的5.5度挺直為現在的3.99度。
虎丘塔為何被稱為「東方比薩斜塔」,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差在了名氣和斜度上了。虎丘塔和比薩斜塔同為世界八大最斜古塔之一,同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比薩斜塔因為有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而世界聞名,而虎丘缺少了這個「名人效應」。
但是小編還是不服氣,因為我們虎丘塔歷經風雨千年,比義大利比薩斜塔工程完工早近400年,建塔600年後才開始傾斜,目前已經經歷400年傾斜而不倒;而比薩斜塔開工一年以後就開始傾斜,建成之後於現代,修復了11年才穩住斜而不倒;可見我們虎丘斜塔的結構穩定性遠勝於比薩斜塔。建築比較,就應該比建築質量,「豆腐渣」工程誰稀罕呢?所以虎丘塔比質量為佼佼者,而比薩斜塔遜之。
此外虎丘塔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中國五代時期建築。其文化歷史意義及學術研究價值遠勝比薩斜塔,我們目前輸的只是可宣傳的名氣而不是文化價值。因此稱蘇州虎丘塔為「東方的比薩斜塔」,是屈尊,是自降身價。相信未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虎丘聲名會越來越大,超越「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