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勝。在一飛院,我們用創新思維解決科研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創新是設計團隊的「絕活」。飛機研製過程中遇到了「打釘」問題,設計團隊設計開發了「打釘」軟體來解決;飛機受到減重的困擾,設計團隊開發了重量計算軟體,將原來需要3個月才能完成一輪的重量迭代改進到不到一周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重量迭代的效率。
在一飛院,結合實際,自主開發軟體設計輔助工具;在團隊之間積極推廣應用。創新是設計團隊的工作習慣,著眼於小節、著眼於身邊,
用創新的方法、工具和手段解決研製過程中重複性的工作,提升設計研發效率和質量,為翻越千山萬水鋪橋搭路。這樣的智慧之光就閃耀在我們的日常。
今天要講的是,發生在雙線作戰期間的創新故事,這也是一飛院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
故事一:化整為零來不及,那就齊步走
將多家承研單位的數十臺/套設備集成安裝在電源設備架中同步開展機械環境試驗,這在所有參研人員眼裡難度係數太高,但卻是研製團隊在巨大時間挑戰下的創新之舉。按照常規要求,環境試驗都是由各項設備獨立開展,這種化整為零的形式便於組織,且沒有相互牽制的風險。但項目推進的時間卻不允許,為此,研製團隊開啟了集成開展試驗模式,多家承研單位「齊步走」,且不能有任何一家掉隊。
在試驗大綱編制之前,一飛院便牽頭組織各承研單位集中研討,梳理風險並形成處置預案,對產品交付節點進行了明確,對試驗資源進行了落實。在試驗大綱編制、試驗前期準備、試驗故障處理階段,總師團隊多次召開協調會,全面牽引、提前介入、規避風險;在試驗實施過程中,一飛院更是主動參與、早期參與,對試驗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在試驗現場進行深入指導,確保了試驗過程和結果受控。尤其在疫情期間,更是與成品廠按小時排出試驗規劃,避免對型號整體進度產生影響。
這一模式,不僅得到了更加準確、全面的試驗數據,還積累了大量的多廠聯合試驗的組織與管理經驗。
故事二:沒時間反覆,就一次做好
「沒有時間反覆,就必須一次做好!」。在嚴格的進度要求下,一飛院從一開始就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在成品選型中,引入多種形式的競爭機制,包括全程競爭、方案競爭、樣件競爭;在成品研製過程中,採用雙流水機制,也就是雙線並行,誰不好誰淘汰;尤其在階段成品管理上,實施全程競爭,最終選出質量好、價格低、重量輕,易於維護保障的成品,從而保障飛機的最好狀態。
在成品管理中,總師單位的牽頭作用始終貫穿其中,一飛院下力氣做了三件事,一是定好規矩。面向成品研製單位組織開展了多輪次的培訓,從一開始就明確了成品標準和要求;二是拉動能力提升。站在型號整體策劃的角度,結合成品交付任務,對成品單位積極提供幫助,提前開展風險預警,做好過程管控;三是嚴把產品質量關。無論是成品級驗證還是系統級驗證,做到驗證充分再充分,把關嚴格再嚴格,確保交出成品的產品質量過關。
最終確保了成品的高質量、按節點交付。
故事三:會議管理也可以創新?
在雙線作戰中,如何高效組織開展大型會議,這是個難題。
一飛院在評審會議的組織中摸索出了新的方法,幫助項目提前1個月完成了任務,為項目每個階段的按節點推進工作提供了支持。
項目辦究竟是怎麼做的?在項目管理中,項目辦首次設計了評審模板,固定了評審標準,統一了評審方式,將近百家參研單位統一到型號研製的標準之上。在評審前,成品主管對照標準開展自查;在上會審查中,評審組對照協議書的要求逐項審查,如此以來,評審標準明確、溝通高效、結論清晰,有效提高了會議效率和評審質量。
在科研生產任務中,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這是科研團隊在創新挑戰中長期面臨的課題。但也正因為此,創新成為了一飛院人最重要的精神特質,伴隨著一飛院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型號,在一次又一次創新超越中成長壯大,也激勵著一飛院人持之以恆、接續奮鬥,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為祖國航空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