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中奇怪的磁性粒子起什麼作用?科學家:並非來自外界汙染

2020-12-04 茶馬星球視野

在德國的一個偏遠的森林實驗室,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人類大腦的切片,之所以選擇偏遠的森林實驗室,是因為這裡沒有城市中廣泛存在的汙染。該實驗室位於距離慕尼黑80公裡的獨立區域,研究人員有機會在這裡檢查大腦樣品中存在的奇怪巧合:器官組織深處存在磁性粒子。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家已經知道人腦中含有這些粒子,但研究人員並不知道為什麼。一些專家提出這些顆粒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而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顆粒來自環境汙染。

現在德國科學家已經找到了證據來證明前一種解釋。在一項新的小範圍研究中,研究發現大腦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的磁性更強。也就是說,這些區域含有更多的磁性顆粒。此外該研究中涉及的所有七個大腦切片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磁性粒子分布,這表明粒子不是環境吸收的結果,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研究小組7月27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對90年代早期7個死亡年齡在54歲到87歲之間的人的大腦切片進行了研究。研究選擇在偏遠的森林實驗室,這裡遠離廣泛的磁汙染源,包括汽車尾氣和香菸灰,而且周圍滿是綠葉,可以吸收屏蔽磁性粒子。

科學家將大腦切片放在一個測量磁力的裝置下面,進行對照讀數,之後研究人員將腦切片置於非常強的磁鐵旁邊,以便磁化樣品,然後再進行一次對照讀取。如果切片含有磁性顆粒,那麼這些顆粒將在磁力計中顯示讀數。

不要擔心你的大腦顆粒在日常生活中會被磁化:實驗中使用的磁鐵比你在自然界遇到的任何東西都要強大。該研究中的磁鐵強度為1特斯拉,地球磁場約為50微特拉斯強。它要比地球磁場強約20,000倍。

科學家發現大腦的大部分區域都可以被磁化; 換句話說,這些區域都含有磁性顆粒。但是在所有七個大腦切片中,腦幹和小腦的磁性比大腦皮層的磁性更大。腦幹和小腦都位於大腦的下背部,兩者在進化史傷都大腦皮層更古老。

科學家表示,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粒子會以這種集中的模式出現。但是因為研究人員在所有被檢查的大腦中切片中發現了這種模式,它可能具有某種生物學意義。這些顆粒在大腦下背部更集中,然後逐漸向上變細,它們可能在幫助電信號從脊柱上行進入大腦中起作用。不過研究人員吉爾德強調,這一發現僅僅是一種解釋,還有待更深層次的破譯。

如果大腦切片顆粒來自環境,粒子會通過鼻子吸入,然後進入大腦的嗅球,嗅球附近的顆粒集中度應該更高,然而嗅球附近並沒有發現顆粒集中度更高,所以研究人員不認為這些顆粒是暴露於汙染的結果。

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生物學教授約瑟夫·基爾施溫克認為這項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進步,因為它排除了明顯外部汙染源。汙染可能存在,但不可能多個個體的實驗室數據多全部相同。

研究人員猜測在這些大腦區域發現的磁性粒子類型是一種叫做磁鐵(Fe3O4)的化合物。不過大腦中還可能存在其他類型的磁性粒子。許多動物的大腦中也有磁性粒子。過去的一些研究表明,鰻魚或海龜等動物使用這些磁性顆粒來幫助導航。然而研究人員吉爾德說,目前已知只有一個生物群體趨磁細菌使用磁鐵礦顆粒在太空中定向,這些細菌會沿地球磁場的磁場線移動。

至於人類大腦內的磁性顆粒的作用,目前科學還是解釋不了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中也有細菌群落?科學家這一發現駭人聽聞
    筆者:三體-小遙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能夠很好的收集來自外界的信息,並且統籌肢體的運動,給人們帶來最直觀的體驗,並且我們的思想活動也是建立在大腦中。但是在相關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除了腸道是人體細菌最密集的地方之外,大腦中也有一定的細菌出現,這一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望成為微生物在人腦中無害存在的重要證據。科學家們是從無數個大腦切片中得到的這一結論,因此相關研究也遭受了一些質疑。因為沒人能夠保證這些微生物究竟是在人生前就存在於人腦之中,還是在死後通過某種方式汙染了大腦切片,所以相關說法仍然有待驗證。
  • 「變異動物」已跑出車諾比,科學家:外界生物基因會被汙染
    ,從表象規律中尋找背後的真理,於是人類就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武器和生產力:科學。由於車諾比所使用的反應原料非常多、生成的放射性元素的量也非常大、且爆炸時發生在地面,所以它比一顆原子彈爆炸所帶來的放射性汙染要強數百倍。不僅有大量的放射性塵埃被拋灑到了空氣中,而且很多的放射性物質都進入了土壤,直接導致了以爆炸點為中心方圓50公裡的範圍被汙染。
  • 「變異動物」已跑出車諾比,科學家:外界生物基因會被汙染
    我們進化出了最複雜的大腦,靈活的手制、擁有了反問為什麼的自主意識,我們從經驗中總結規律,從表象規律中尋找背後的真理,於是人類就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武器和生產力:科學。有著科學這把利器,人類一路逆襲,趕走了曾經威脅我們的所有天敵,走上了食物鏈的頂端。我們還用科學徵服大自然,創造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東西。
  • 科學家在哺乳動物大腦中發現「第三隻眼睛」,它到底有什麼作用?
    引言:很多人會認為,三隻眼的生物只在神話或者志怪小說中出現,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其實不然,如今大多數爬行動物都具有第三隻眼睛——「松果體眼」。曾經有法國的科學家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發現了松果腺,並且通過對比認為它有可能就是退化的松果體眼。
  • 尋找磁性「第六感」 科學家嘗試確定人類磁感知能力
    發現磁感知能力   多年來,科學家認為,石鱉進化出一種合成磁石的方法,只是因為這種堅硬的礦物有助於形成健康、強大的牙齒。不過,到了1975年,來自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Richard Blakemore提出,在特定的細菌體內,磁鐵是一種磁傳感器。
  • 為什麼人類大腦中會生成磁鐵礦物質?
    就像漫威漫畫中的英雄一樣,我們都是「男女鋼鐵俠」,鐵元素構成的亞鐵血紅素,是我們血液中的紅色素,它存儲在鐵蛋白中,一種普遍存在於所有生物體中的蛋白質,而且最奇怪的是,亞鐵血紅素以礦物形式存在於人類大腦。這種含鐵礦物質是磁鐵礦,磁鐵礦是地球最有磁性的自然形成礦物質。
  • 科學家通過加熱磁性納米粒子團簇來殺死癌細胞
    目前的方法是使用注射器將磁性納米顆粒直接注射到易於接近的腫瘤中。在這裡,在癌性生長過程中,這些顆粒暴露在交變磁場中,將其加熱到約100°F(38°C)的溫度,這可能導致癌細胞死亡。這顯示出作為一種幫助治療某些類型癌症的方法的希望,但那些不起眼的注射器無法達到的範圍呢?
  •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打開APP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07 14:18:16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
  • 為什麼人類大腦中會生成磁鐵礦物質?
    磁鐵礦是非常重要關鍵的,含有磁鐵礦晶體的受體細胞可以記錄磁場變化,並將這些信息反饋至大腦。這幾乎與趨磁細菌具有相同的作用,它們的結構中含有納米等級的磁性晶體,叫做「磁小體(magnetosomes)」。它們本質上就像是生物羅盤,允許細菌進行導航。
  • 科學家:描述磁性粒子運動背後的基本過程
    磁性粒子在通過磁場時的運動稱為磁泳(magnetophoresis)。到目前為止,對影響這些粒子及其運動的因素知之甚少。現在,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這一基本過程,這些過程與磁性粒子在磁場作用下流過流體時的運動有關。
  • 科學家推測:人類可能並非來自地球
    ,並且由於類人猿是從猿猴進化到人類過程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類人猿在進化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類人猿出現之後,人類才徹底進化成擁有智慧和意識形態,與猿猴完全不同的高級動物。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的疑問,那就是類人猿出現的前7到20萬年間科學家費盡全力也找不到任何有關這一時期的化石,也就是說人類的痕跡在地球上足足消失了13萬年。
  • 什麼是幽靈粒子?它的作用有多大?
    看了幾個小夥伴的回答,認為靈魂粒子就是靈魂,我覺得有點太唯心論了。在這裡個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靈魂粒子,不然你就說那是靈魂,豈不是讓人家笑話。一.靈魂粒子是怎麼回事所謂靈魂粒子,實際上就是中微子。那麼為什麼叫它「靈魂粒子」呢?
  •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時間: 2013-01-16 10:5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 新實驗證實:人類大腦與地球磁場有神秘聯繫,避免我們想到死亡!
    但是人類呢?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體內有一種古老的能力,或者至少是一種無意識的感官認知,但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如何使用它。地球被地球內部液體運動產生的磁場所包圍。這就是為什麼磁羅盤指向北方。在地球表面,這個磁場相當弱,大約比冰箱弱100倍。
  • 人類的意識靈感或是一種量子反應,它鏡像或來自浩瀚宇宙
    就說人的大腦真的很神奇,它的一個想法可以映照出無數種可能性,這種想像力甚至超過了任何現實的可能性。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科學界的難題。似乎任何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直到我們發現量子理論。意識的本質是一種信號傳輸,它的傳輸手段有點類似於感應現象,瞬時傳達一閃而過。
  • 磁遺傳學研究:來自物理學的質疑
    1 被忽略的實驗汙染?科學家常常將複雜的物理問題簡化,得到一定數量級內的近似解,由於這樣的估算往往能在一個信封的背面進行,故被稱作「信封背面的計算」。Markus Meister正是通過「信封背面的計算」,發現上述研究中用到的磁性顆粒與磁場之間相互作用的能量,比實際需要的能量差了幾個甚至幾十個數量級(圖1),違反了基本物理學定律。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圖片來自Vilaiwan M Fernandes, Desplan Lab, NYU's Department of Biology。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
  • 傳說中的11維空間,真實存在?科學家:或許就在人類大腦中!
    傳說中的11維空間,真實存在?科學家:或許就在人類大腦中!宇宙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其中蘊含太多的未解之謎。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人類對宇宙的了解愈加深刻,曾經局限於宇宙之外,如今已實現飛天遁地的夢想。這都離不開眾人的努力,不少科學家窮其一生,一直都在努力鑽研宇宙,並將宇宙進行維度劃分,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看見的所有物體都是立體的,三維空間由長、寬、高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普通,如果再加上時間,或許就是四維空間。這些年來,科學家始終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一直專心研究於更高維度的空間。在其它維度中,人類更像是一張白紙。
  • 什麼是粒子對撞?如果粒子對撞失敗會發生什麼?可能導致滅頂之災
    引言: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基本粒子的性態,科學家們研發出了各種各樣的粒子對撞機,它們的作用就是利用兩個粒子對撞後產生的碎片來進行研究,粒子的速度越大撞擊的程度越劇烈,產生的碎片也越多。那麼很多人想知道,粒子對撞安全嗎?
  • 人類由一堆粒子組成,粒子沒有意識,為什麼人類卻擁有思想?
    事實上,意識的產生與人類基因遺傳是分不開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人體與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化合物組成,都是元素粒子的組合。然而人體與地球其他生物不同之處在於人體雖然同為元素粒子組合,但是人體卻可以產生意識,可以依靠意識創造出人類文明,可以說意識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那麼意識到底是什麼呢?由元素粒子組成的人類又是怎樣產生意識的呢?這些意識到底分為幾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