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描述磁性粒子運動背後的基本過程

2020-12-04 量子認知

磁性粒子在通過磁場時的運動稱為磁泳(magnetophoresis)。到目前為止,對影響這些粒子及其運動的因素知之甚少。

現在,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這一基本過程,這些過程與磁性粒子在磁場作用下流過流體時的運動有關。他們的發現,題為:「磁泳的本構關係和控制物理性質」,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了解更多有關磁性粒子通過磁場的運動的信息,包括藥物輸送、生物傳感器、分子成像、和催化等。例如,載有藥物的磁性納米粒子在使用磁鐵注入血液或腦脊液後,可以遞送到體內的離散點。目前,該過程已用於某些形式的化學療法中以治療癌症。

論文主導、工程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梅內什·辛格(Meenesh Singh)說:「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磁性粒子的運動方式,以便更好地預測它們運動的速度、有多少達到目標、以及何時以及哪些因素,會影響它們在各種流體中的行為。」

如圖所示響應於磁場由磁性納米粒子形成的環。無圓環的中心表示納米粒子聚集在其中的彈道傳輸,而圓環的較淺陰影表示納米粒子自由並擴散掉的擴散傳輸。磁泳的這一非常基本的過程對於各種生物醫學應用都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它還通過偏轉磁層中的帶電粒子來保護地球。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預測模型來理解和控制磁泳。

研究團隊發現,四個主要因素會影響磁性粒子的運動:粒子的磁性和它們所移動的溶液之間的差異、磁場的梯度、粒子之間的磁性相互作用或它們粘附在一起的程度、以及粒子上的電荷與磁場的相互作用。

「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新知識來提高磁性納米粒子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中所需靶組織的特異性。」 基於這些發現,研究人員創建了包括所有這些因素的數學公式。他們使用實際數據填充了模型,並能夠準確預測實際系統中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辛格說:「通過使用我們的模型,醫生和研究人員將能夠更好地設計磁性納米顆粒,以遞送藥物或其他分子,並且做得更準確。」 「該模型還可以預測帶電磁性粒子在各種應用中的運動,包括地球磁層中帶電粒子的偏轉。」

參考: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and gover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for magnetophor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DOI: 10.1073/pnas.2018568117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描述了磁性粒子運動背後的基本過程
    磁磷的這一非常根本的過程是各種生物醫學應用的核心,它也通過偏轉磁層中的帶電粒子來保護地球。UIC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預測模型來理解和控制磁磷。來源:阿揚科拉·阿揚西吉和梅內什·辛格磁粒子通過磁場時的運動稱為磁磷。直到現在,對於影響這些粒子及其運動的因素,人們還不得而知。
  •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基本粒子」的大小的?
    當達到極限時,就獲得了最基本的粒子。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是否達到了極限?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科學家認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今天,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可以分裂成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又可以進一步為夸克和膠子。我們許多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一天夸克和膠子也會進一步分裂,它們的極限在哪?
  •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磁性粒子的排斥行為
    通過電磁波而不是電流工作的數據傳輸:對於許多科學家來說,這是未來技術的基礎,這些技術將使傳輸更快,單個組件更小,更節能。磁子,磁性粒子,作為移動的信息載體。從那時起,人們注意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在空間上保持穩定,儘管理論預測,作為吸引人的粒子的磁子凝聚體應該會坍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表明,凝聚體中的磁子表現出排斥性,從而導致凝聚體的穩定。通過這種方式,科研人員正在解決理論和實驗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其結果可能與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有關。
  • 科學家通過加熱磁性納米粒子團簇來殺死癌細胞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改善癌症治療的各種方法,其中一些方法更加經得起考驗,而其他方法則在實驗的最後階段。目前的方法是使用注射器將磁性納米顆粒直接注射到易於接近的腫瘤中。在這裡,在癌性生長過程中,這些顆粒暴露在交變磁場中,將其加熱到約100°F(38°C)的溫度,這可能導致癌細胞死亡。這顯示出作為一種幫助治療某些類型癌症的方法的希望,但那些不起眼的注射器無法達到的範圍呢?
  • 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上海7月25日電 題: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王琳琳、周琳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告說,多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首次發現了被稱為「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證據
  • 科學家證實磁鐵礦的磁性漩渦不受地球溫度影響
    [導讀]近日,《科學進展》雜誌刊發文章《對假單疇磁鐵礦粒子熱磁行為的直觀可視化》稱,德國和英國科學家首次聯合證實,磁鐵礦礦石中的納米磁性漩渦對地球溫度波動具有高度彈性,其結構不會受到溫度變化的明顯影響,可以準確反映地球的歷史過程。該發現將為人類理解地球磁場歷史及地核演變和板塊運動過程提供有力支撐。
  • 人類大腦中奇怪的磁性粒子起什麼作用?科學家:並非來自外界汙染
    在德國的一個偏遠的森林實驗室,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人類大腦的切片,之所以選擇偏遠的森林實驗室,是因為這裡沒有城市中廣泛存在的汙染。該實驗室位於距離慕尼黑80公裡的獨立區域,研究人員有機會在這裡檢查大腦樣品中存在的奇怪巧合:器官組織深處存在磁性粒子。
  • 希格斯粒子賦予其他基本粒子質量有了證據
    世界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其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日前報告了可用來測試希格斯粒子機制的第一個證據,正是這一機制,讓希格斯粒子可以賦予其他基本粒子以質量。這一機制的出現,比希格斯粒子的產生本身更為罕見。此發現到目前為止與標準模型的預測一致,相關研究論文已被《物理評論快報》接受。   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其他粒子形成質量的基礎。
  • 前所未有,科學家首次同時模擬了原行星盤的引力和磁性!
    科學家們相信,近幾十年來發現的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也一定發生了同樣的事情。為了獲得更深入的了解,天體物理學家使用計算機模擬來研究行星形成的過程,例如行星的質量增長和磁場的形成。這兩個過程——行星的形成和磁場的形成——一直是獨立的研究領域,並在不同的模型中進行模擬。但是現在,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兩個過程結合到一個模擬中。
  • 基本粒子的神秘「味道」
    之後歷時一百餘年,科學家們費盡周折,終於勾勒出比較完整的組成物質世界以及傳遞相互作用力的基本粒子族譜,它包含六個夸克、六個輕子、傳遞電磁力的光子、傳遞強核力的膠子、傳遞弱核力的帶電和中性玻色子以及與基本粒子質量起源有關的希格斯(Higgs)玻色子。作為物質最基本組分的夸克和輕子在粒子物理學中被賦予了「味道」(flavor)的含義。
  •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打開APP 磁性納米粒子有助於瘤細胞的化療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07 14:18:16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
  • 萬物之初的樣子——基本粒子模型
    並非世界上的一切都源自於荷電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量子電動力學沒有對「強核」過程給出解釋,正是這個過程將質子和中子內部的夸克結合在一起;它也沒有對「弱核」過程作出解釋,正是後者使得我們的太陽不斷燃燒著。如果想探索空間,就一定要將這些基本的作用力包括在內。我們會發現,真空是一個有趣的地方,粒子既有可能在其中四處遊移,又無時不刻地遇到阻礙。
  • x17粒子和暗物質有關?科學家:我們可能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四種基本力和標準模型基本力是無法被拆分的,這些是其他所有已知的物理交互類型背後的核心現象。科學家的理論能很好地描述了其中三種力量(重力除外,這個後面說玻色子時會提到)的一個標準模型,它由各種測量和數學公式組成。還將基本粒子分為類別和子類別。。
  • 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可以描述某些天文結構的長期演變
    量子力學是研究組成宇宙的微小粒子行為的物理學分支,描述量子世界的方程通常局限於亞原子領域,而與大尺度的宇宙時空並不相關。然而,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最新研究發現,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丁格方程,在描述某些天文結構的長期演變時非常有用。
  • 研究發現第三種磁性:將改變數據存儲方式—新聞—科學網
    這種物質擁有一種新物質態,也就是第三種磁性狀態。這個晶體長7毫米,重0.2克,歷時10個月合成北京時間1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物質,擁有第三種磁性狀態。他們表示這種新物質將改變電腦的數據存儲方式。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李楊(Young Lee,音譯)指出:「我們發現了第三種基本磁態。」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越來越小的距離尺度揭示了更基本的自然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理解和描述最小的尺度,我們就能理解最大的尺度。從根本上說,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有沒有可能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或者一組基本粒子,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建造我們整個宇宙的所有東西,又永遠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東西?
  • 磁性探秘|同樣是金屬,為何只有磁鐵?卻沒有磁銅和磁鋁?
         質子和電子都帶有一個單位的基本電荷(元電荷)。粒子只要帶有電荷,周圍就會存在電場。庫侖發現,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作用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關係,這就是關於靜電力的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很相似。磁鐵周圍存在磁場,那麼電場是如何變為磁場的呢?一切都源於物體內部的微觀粒子運動。
  • 帶你看亞原子世界,神奇的粒子扭曲漩渦!
    在亞原子世界裡,基本粒子或能量流會像開塞鑽的尖端一樣繞著一個固定的軸旋轉。當粒子像這樣運動時,它們會形成我們所說的「渦旋光束」。這些光束意味著粒子有一個明確的軌道角動量,它描述了一個粒子圍繞一個定點的旋轉。因此,渦旋光束可以為我們提供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途徑,例如增強傳感器對磁場的敏感度,或者在醫療治療(例如放射治療)中為輻射與組織的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吸收通道。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引言在人類對世界的不斷探索中,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從宏觀深入到微觀,慢慢了解到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具有複雜結構的整體,一步步抽絲剝繭,科學家又發現中子、質子等重子仍然有著內部結構,它們由各種不同的夸克組成。這就構成了如今粒子物理的面貌。基本粒子究竟是什麼?
  • 王康隆教授談發現「天使粒子」實驗過程
    標準物理理論模型中,12種基本粒子被分成兩大家族:電子、質子等8種粒子組成的費米子家族和光子、介子等4種粒子組成的玻色子家族。一般認為,每一種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且狀態與粒子本身相反,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會瞬間湮滅。